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秉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幸福生活讨论 | 贡献2018年11月23日 (五) 12:1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清朝大臣,今辽宁庄河鞍子山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清朝大臣,今辽宁庄河鞍子山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一度列名张之洞等人发起的东南互保协议,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服毒自杀。时年七十岁。谥忠节。 评价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