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962年的中印战争真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旺姆晓红讨论 | 贡献2023年1月4日 (三) 14:34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印战争

来自网络的图片

1962年的中印战争真相1962年,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侵占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争印度军队长期没有战争的洗礼,再加上仍处于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最后印度军队大败亏输,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解放军开始攻入印度境内,这个印度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致使印度至今仍对那场规模不大的战争记忆犹新。[1]

事件背景

地理位置 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折叠历史原因 英国埋下中印边界纠纷祸根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

中印战争照片

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中国政府在谈判中让步

中国政府从来没承认“麦克马洪线”,或“约翰逊线”。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在中印边界谈判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

印度独立后的多次侵占中国领土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印度独立后,西藏地方政府认为印度脱离了英国的管辖,西藏同样也应从英国侵占的特权下摆脱出来。为此,西藏地方政府与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进行了交涉。对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却以大国主义的傲慢态度宣布,要继承英帝的“麦克马洪线”的划定。英国侵略者虽然炮制了“麦克马洪线”,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敢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印度方面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中印战争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国成立之初忙于内务无暇顾及中印边界问题与抗美援朝战争之机,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强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辖权力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搬迁;印度在侵占达旺前后,还侵占了“麦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10月,印军一部又在直升飞机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将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建立起“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正官方地图,并将“麦克马洪线”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使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中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相比起来,中印边界中段问题较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边境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

中印战争图片

尽管印度在边境上对中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中国外交部边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抗议,但由于中国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所以,从1951年到1958年间,中印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

藏独紧张局势1959年3月,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叛胜利,打掉了中外反动势力阴谋制造“西藏独立”的社会基础,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印度当局对西藏境内地民族分裂势力采取或明或暗地支持态度,给两国关系投下阴影。印度政府蓄意向中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

3月22日,即西藏反动上层在拉萨发动的武装叛乱被我党平息,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不仅要求将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政府有效管辖下的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在1950年至1951年我军进军阿里、1956年至1957年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筑新藏公路时,印度政府并没有提出异议。但这时印方却说该区属于他们,并硬说中国“侵占了印度领土”。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

继续越界侵占:在东段,印度派兵越过“麦线”,于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则马尼(沙则),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哨所。接着,8月25日印军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驻朗久附近的工作队开枪射击,在印军遭我还击2人毙命后,于27日仓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军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侦察,遭我边防巡逻队扣押后,60多名印军于21日越境围攻我巡逻队,我方被迫还击,双方互有伤亡,在我击毙印军9人,俘7名后,印军余部狼狈逃窜。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中印战争路线图册(11张)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中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嵴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而印度媒体总结说,那场战斗发生在海拔4250米以上地区,又是冬天,印度军队缺乏冬天作战的装备,又深陷中国人海战术的包围。更致命的是,尼赫鲁和他的国防部长梅农误判了形势,要求部队在中印边界执行“前进政策”,不断安插据点的他们相信中国不会动手,结果伤了心的尼赫鲁在1964年5月去世。将此次战争作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天堂门口的战争”。

努力和平解决

鉴于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在宗教及商业上的紧密联系,中国政府争取印度的友好合作是极为重要的。1952年6月14日,周恩来在中国已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后,针对印度政府历次来的照会中所提它在西藏的各种“权益”,向印度驻中国大使潘怩加就中国处理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个原则和一项措施。周恩来指出:“对于印度在中国西藏的关系的现存状况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旧中国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新中国与印度在西藏的关系,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中印两国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他说: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谋求解决那些如正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该按照这些原则进行。印度代表团对这五项原则表示完全赞同。

外交交涉

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

中印战争照片

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周恩来在接到尼赫鲁1959年9月26日的来信后,又于11月7日给尼回信。信中指出:如果两国政府不想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办法,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突今后还可能出现;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状,确保边境的安谧,并且为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

周恩来接到尼赫鲁1959年11月16日的来信后,于12月17日又给尼回信。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具体步骤,建议两国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一段交涉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来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然而,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印方的响应。双方除同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界问题的事实材料并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尽管如此,周恩来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为推动中印双方沿着和平谈判的道路走下去,他在离开新德里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讲话,指出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可以找到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他建议把共同点或接近点肯定下来,以便于两国政府继结商谈。他提出的六点完全是对等的,没有任何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要求,但印方仍拒绝了中方这一建议。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的边界主张的论据。我方用大量确凿的材料论证中国所指的传统习惯的中印边界线是有历史和事实根据的。但印方主要根据英国旅行家、冒险家的显然不足为凭的材料,硬说“麦线”是中心边界东段的传统习惯线,硬说历来在我国管辖下的阿克赛钦属于印度。由于印方坚持其狂妄主张,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使两国官员的会晤也没有取得结果。

为避免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从1960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中国备战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坚持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扩张侵略的野心,揭穿了它捏造“中国侵略印度”的谎言,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当印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纠纷时,中国政府指示中国边防部队,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力争好,准备好。即在争取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必须作好应付印军进攻的准备。当印度政府大幅度右摆时,中央军委曾适时告诫边防部队,要提高警惕,加强边防,防范印军的进攻,当印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中国边防部队安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当尼赫鲁政府大肆反华,疯狂挑衅,调兵遣将,集结部队,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定: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出指示:军事指挥工作,政治动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指出,此次同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指挥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印度举国震惊,首都新德里出现了大量的人口逃亡

1947年,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独立的国家。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边国家中没有一个强国。北方的强邻中国此时正在打内战,根本无暇搭理它。印度一时之间成了南亚地区的小霸王,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检阅部队时,明目张胆的告诉台下的国民: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怕任何对手。在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时,尼赫鲁坚信印度军队必胜,他在国会演讲时说:让我们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赶走所有的中国人。但是几天以后,前线的战报传来,印度军队已经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尼赫鲁的第一反应是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印度国防部,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

印度全国沸腾了,印度首都新德里人心惶惶,那些富人们已经选择逃离新德里,那些无力逃亡的穷人们跑到神庙祈祷,希望中国人不要打过来。在新德里的大街上谣言四起,有的说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新德里的北大门提斯浦尔,大军即将南下。还有消息说,中国军队的运输机群已经集结完毕,准备在新德里空降。印度北部的各个邦政府已经开始组织居民撤退,并且炸毁了发电厂、水厂等机构,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要把任何东西留给中国人。这一招太熟悉了,俄国有这招拖垮了拿破仑和希特勒。当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回忆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印度的广播电台终止了正常的波音,一天到晚播放印度国歌,印度似乎即将城破国亡。

印度为了得到军事援助,放弃了所有的尊严

印度在挨打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向老主子英国求援。虽然印度已经独立,但是这两个国家还是藕断丝连。在接到印度请求之后,英国立刻响应,命令自己的军工厂加班加点制造武器,但是这需要时间。除了英国,印度也在麻烦法国人。法国的态度很坚决,要啥给啥,但是都必须收钱。要知道苏联和英国给印度的装备都是无偿援助的,法国人突然要收钱,这让印度有些接受不了。不过法国坚持认为既然印度宣称自己是不结盟国家,那么就必须按照国际贸易的惯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心疼自己钱的印度非常抠门,最后只买了60门迫击炮了事。连法国人都有点看不惯,这么点订单根部就不值当运输。

最后印度想起来以色列,这个国家在经历了中东战争以后,剩余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印度方面请以色列能够快速出售给印度,以色列的态度是武器可以半价出售,但是必须由以色列军火船悬挂以色列国旗进入印度港口。起初,印度为了顾及自己和阿拉伯世界国家的关系并没有同意。但以色列的态度明确,不让挂旗就不卖武器,反正它不急。最后印度被迫同意了以色列的要求,以色列军火船高高悬挂着以色列国旗进入印度。以色列运来的武器足够装备印度5个师,但是这也引起了西亚各国对印度的反感。至于以色列对中国报恩的话纯属子虚乌有,国家之间根本不讲这一套。[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