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吴小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硕果累累讨论 | 贡献2022年4月6日 (三) 22:50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528/124142844.jpg…”)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小丁

吴小丁,女,满族,吉林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商品流通论”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商品流通理论、渠道关系、零售业态、竞争政策。近年来比较关注零售业态的变化、商业集聚、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流通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承担了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并参与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咨询工作。

人物简介

姓名 吴小丁 民族满族

党派 无 专业 企业管理

研究方向

商品流通,渠道关系,流通政策

主要学历

1989-6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 毕业 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1-6 吉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毕业 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经历

1992-11-1993-02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经济学部 客座研究员

1995-05-1996-05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经济学部 客座研究员

1999-09—1999-11 日本关西大学商学部 客座研究员

2002-04—2002-07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商学部 客座教授

学术观点

万村千乡工程成果的评价对“万村千乡”工程成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以建店数量为尺度,更应该看所建立的农村零售网络和配送系统是否实现了市场机制下的良性循环。只有龙头企业能够扔掉政府扶植政策的拐杖,用自己的腿行走,“万村千乡”工程才算大功告成。在此之前停止政策资金注入,则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这一工程继续实施应该进行如下政策调整:1.逐步将政策资金从已进入市场机制良性循环的地区撤出,投向店铺密度低、配送成本高的地区。2. 增加低店铺密度地区的挂牌农家店名额,适当延长扶植时间。3. 第三,加强政策标准的灵活性,根据各地区以及不同时期农民收入水平和龙头企业规模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店铺选址及商品配送比率的标准。(“万村千乡”龙头企业全面亏损的政策思考《市场营销导刊》2008年第2期)

前科学状态

我国的商品流通研究正处于库恩所说的“前科学”状态。不仅在基本原理上没有统一认识,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也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没有出现令学者们坚定拥护、追随的行动范式,也没有形成坚不可摧的理论内核,呈现出发散状态。所以每当流通论研究遭受外来经验的攻击时,整个流通论的研究大厦就会摇摇欲坠,甚至在基本原理上遭受直接质疑。另外,主流经济学中不研究流通论不等于西方国家没有流通研究;早期营销学是以社会的视角研究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的;国外的流通学者已经达成一些理论共识。(中国流通研究的反思——基于科学哲学视角的审视《现代商贸评论》第二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提出零售业过度竞争的判断标准现有过度竞争的定义无法体现零售服务价格的复杂性;低利润率和激烈的竞争手段这两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在零售业集团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也显得含糊不清、难以衡量;特别是用竞争手段判断过度竞争行为时,缺乏必然的联系;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进入成本和退出成本都比较低且地域竞争明显的零售业领域也会出现过度竞争。判断零售业是否出现了过度竞争,可以用以下5个典型特征作为判断标准:1.行业内多数企业利润率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可用行业利润率指标判断)。2.零售商主导的促销行为长期化(过度竞争表现的促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恶性促销。长期化以一年为一周期判断)。3.零售业的长期能力过剩(可用营业面积利润率、服务人员平均利润率指标判断)。4.店铺不断打破原有市场定位,采取雷同的营业形态和零售组合。5.零售业的过度竞争有时会在某一地域内发生,表现为一种局部状态。(零售业过度竞争的理论界定及判断标准《财贸经济》2007年8期)

竞争政策

评价尺度对后发展国家竞争政策的评价,不能用发达国家的尺度。后发展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中,以法律形式引入竞争政策,是把一种全新的制度嫁接到原有的制度上,这必然要经历一个排斥、接纳、适应、融合的过程。对一国竞争政策的评价,也是对其经济系统中的一种制度的评价。其评价的标准并不是单纯地看是否实现了有效竞争、市场机制是否充分运转、是否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还要看与经济系统内其他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兼容性。后发展国家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市场机能的部分替代及政府与市场的机能互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竞争政策如何处置政府为实现产业政策目标所采取的限制竞争行为,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用发达国家的竞争政策评价尺度来衡量显然是不合适的。(《反垄断与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2006年4月)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定条件郊外型购物中心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定条件,不仅仅具有需求方面的意义,也具有供给方面的意义;郊外型购物中心是拒绝外部扩张的依存关系并决心将依存关系完全内部化的管理型商业集聚,其封闭性使零售商间的依存关系完全内部化了,由于没有竞争性的外部依存关系来保证效率,准确地建立适当的内部依存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能够成为主流的新兴零售形态,都有其技术创新点,仅仅是表面形式的模仿,不了解其运作的原理,便会陷入误区。(郊外型购物中心的理论解释《商业时代》2006年第7期)

零售业分类标准零售业分类标准一般不具有流通政策上的意义,重要的是商业统计上的意义。所以零售业分类应该涵盖所有形态。也就是任何一家店铺都应该有类可归。这样就需要将分类进一步细化,如在有些业态类别下设置业种分类,增设非标准业态归类的栏目等。尤其是传统形态的中小店铺,在我国现阶段的零售业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应在分类中遗漏。(零售业态分类新标准中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市场营销导刊》2005年第3期)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商业集聚或商贸区的形成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过程,而非一厢情愿的人为摆布。企业违背规律选址,绝不仅仅是因为不懂科学决策,更多的是因为政府给了企业动机。二是网点布局空间结构“不均衡”是正常状态。零售店之间的竞争关系,构成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集聚效应会增大零售吸引力。三是日本制定大店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抵御外资的入侵,法律规制的是所有对象,限制外资大型店的同时,更多限制的却是国内大型店。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大店规制政策,而在于大店规制政策的出发点和政策目标是否正确。四是我国反垄断法迟迟不出台,却试图把规范竞争的重要职能委于网点规划来行使,是政策错位。(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有误区《经济学消息报》No.602 2004年7月16日第6版)

外部加以纠正进场费是典型的市场失灵,应该由公共政策从外部加以纠正。“进场费”问题是交易中“优势地位滥用”的一个典型事例,是买方垄断势力破坏竞争秩序而导致的市场失灵,因而是竞争政策规制的对象。买方垄断“所造成的低效率,对消费者转嫁的费用负担,至少是双层或者双层以上的。企业在交易中优势地位的形成,是由“供求关系倾斜”导致的。目前我国市场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立起竞争政策的法律体系和竞争法意识,从维护竞争的角度,以是否限制竞争为原则来判断市场主体及政府的行为。如果不从完善法律体系入手,过分依赖行政干涉,市场主体的行为就会失去规范。以限制竞争行为来对付不正当竞争,并未对市场制度的进步做出贡献。公共政策的介入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便很容易导致政府的失灵。(大型零售店“进场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社会职务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 专家委员

中国市场学会 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 常务理事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理事

中国管理学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 专家委员

清华大学中国零售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兼职研究员

《营销科学学报》(JMS) 编委

《商业经济与管理》 学术顾问、审稿专家

曾以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身份赴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经济学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经济学部及商学部、日本关西大学商学部进行合作研究与讲学。

科研成果

1. 战后日本的商业政策及其作用《现代日本经济》1984年第2期

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评析《世界经济》1985年第3期

3. 日本的中央批发市场《现代日本经济》1986年第6期

4. 2000年日本的国际地位 《现代日本经济》1988年第6期

5. 中日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及其解决的途径 《日本经济学会论文集》1988年

6. 日本综合商社的职能 《日本问题研究》1989年第4期

7. 战后日本钢铁价格体制与钢铁流通体制的特点《现代日本经济》1990年第1期

8. 70 年代日本商业企业的石油危机对策 《现代日本经济》1990年第4期

9. 60年代日本的流通革命《财经论坛》1990年第5期

10. 日本的流通系统与贸易摩擦《世界经济》1991年第1期

11. 浅论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 《现代日本经济》1991年第6期(共著)

12. 战后日本钢铁市场的形成与政府宏观控制《现代日本经济》1992年第2期

13.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关系与障碍 《东北亚论坛》1992年第3期

14. 「现代中国における流通改革」(日)山梨学院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第12号1993年10月(与三浦康彦共著)

15.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东北地区 《经济纵横》1993年第6期

16. 日本的商业习惯及其形成的原因《现代日本》1994年第4期

17. “暴利”如何反-兼谈我国流通政策的方向《市场经济时报》1995年1月26日

18. 日本的商业习惯与经济国际化《日本问题资料》1995年第6期

19. 「中国の流通机构と経済体制」『経済学论究』第49卷第3号1995年11月(中国的流通机构与经济体制 关西学院大学《经济学论究》第49卷第3号1995年11月 与桑原秀史合著)

20. 「中国の流通改革と卸売批发机构」『商品取引研究』中国的流通改革与批发机构(日)商品研究所《商品交易研究》1996年1月第538、539期

21. 也谈“厂家直销”《经济学消息报》1997年4月18日(总224期)

22. 从资生堂的经验看我国厂家主导型营销渠道的形成《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市场营销》1998年2期全文转载)

23. 日本行政指导的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兴学科》1998年1期全文转载)

24. 话说“不满意就退货”——浅析我国百货店经营的困惑《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6月26日

25. 论商业资本在现代流通中的形态变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6期

26. 生产型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企业管理》1998年10期

27. 论市场经济下流通政策的目标《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9期(《湖北商专学报》1999年第1期侵权刊载)

28. 新“零售之轮”理论及其对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启示《财贸经济》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商业经济、物资经济》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29. 日本竞争政策的历史变迁《现代日本经济》1999年第3期

30. 日本竞争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剖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31. 对我国竞争政策法的几点思考《经济纵横》1999年第7期

32. 大型百货店骤然衰退的原由何在《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7月2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商业企业管理》1999年8期索引)

33. 「中国における小売业の动向」商品研究所『商品取引研究』2000年1月5日号、1月20日号(中国的零售业态 商品研究所《商品交易研究》2000年1月5日号、1月20日号)

34. 「中国における百货店と小売业态の特徴」関西大学商学会『商学论集』第44巻第6号2000年2月(中国的百货店及零售业态的特征 关西大学商学会《商学论集》第44卷第6号2000年2月)

35. 我国大型百货店衰退的原因分析《经济纵横》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商业企业管理》2000年8期全文转载)

36. 反垄断法已不再是“经济宪法”《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2月1日(第四十八期)NO.413

37. 日本竞争政策过程的制度特征《日本学刊》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10日)

38. 哈夫模型与城市商圈结构分析方法《财贸经济》2001年第3期(2001年3月11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商贸经济》2002年1期全文转载)

39. 现代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流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24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2001年11期全文转载)

40. 感悟日本的竞争政策——兼谈后发展国家的竞争政策的评价《经济学消息报》第457期第四版2001年10月5日

41. B2C与传统零售业《中国流通经济》2001年第5期(2001年9月23日)

42. 论“管制失灵”之成因《经济学消息报》No.480 2002年3月15日

43. “进场费”与“买方垄断”《经济学消息报》No.535 2003年4月4日

44. 国外对“进场费”的规制《经济学消息报》No.536 2003年4月11日

45. “进场费”的规制思路《经济学消息报》No.537 2003年4月18日

46. 経済発展过程における日本の竞争政策『公正取引』2003年6月号

47. 经济发展过程与竞争政策评价《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4期(双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F52《外贸经济 国际贸易》2004年1期全文转载)

48. 大型零售店“进场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24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商贸经济》2004年1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商贸经济》2005年3期全文转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4期改成访谈形式转载,《郴州工商》2006年1期部分转载)

48-1《市场营销导刊》2003年第5期(2003-10-25)双月刊

48-2《经贸参考》2005年第3期(总第243期)“进场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

49.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有误区《经济学消息报》No.602 2004年7月16日第6版

49-1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的几个误区《经贸参考》2004年第11期(约稿)

49-2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的几个误区《商会信息》2004年第16期

49-3坏规划 好规划《商业时代》2004年第29期

50. 全面开放:挑战政府执政能力《中国商报》市场周报2004年12月5日第2版(约稿)

51. 零售业态分类新标准中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市场营销导刊》2005年第3期(2005-6-25)

51-1零售业态分类新标准中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经贸参考》20 05年第1期

52. 零售业态发展规律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商业时代》(旬刊)2005年8月第23期

53. 我国豪华百货店“品牌联营”模式探讨《商业时代》(旬刊)2005年9月第27期 吴小丁、袁宁、徐红竹

54. 论竞争政策的本质《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55. 郊外型购物中心的理论解释《商业时代》(旬刊)2006年第7期

56. 韩国零售业态发展及政府规制《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5期 吴小丁、朴栋淑

57. 零售业过度竞争的理论界定及判断标准《财贸经济》2007年8期 吴小丁 王锐 王晓彦

57-1零售业过度竞争的理论界定及判断标准《零售研究》2006年第2期(6月)

58. 吉林省大型零售企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经济纵横》2007年第12期 吴小丁、王晓彦

59. “万村千乡”龙头企业全面亏损的政策思考《市场营销导刊》2008年4月20日 第2期 吴小丁 王晓彦

60. “品牌联营”模式对百货店业态的质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61. 吉林省“万村千乡”的物流“伤”《中国商贸》2008年第5期,吴小丁 王晓彦

62. 我国个体商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商业时代》2008年5月第15期吴小丁、施晓峰、孟艳华

63. 百货店业态的服务要素对店铺印象的影响--基于晕轮效应理论的解释《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7期 侯旻、吴小丁

著作译文

《反垄断与经济发展》2006年4月 商务印书馆(专著)

《商品流通论》2005年8月 科学出版社(编著)

《行政指导》(新藤宗幸著)1996年4月 长春出版社(共译)

《商品流通》(石原武政、加藤司著)2004年12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译)

《流通原理》(田村正纪著)2007年6月 机械工业出版社(共译)

《零售之轮真的在转吗?》(中西正雄)《商业经济文荟》2006年1期[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