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圣雅各伯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LY讨论 | 贡献2021年3月4日 (四) 18:1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聖雅各伯堂'''<br><img src="https://2.bp.blogspot.com/-VHlG6dF…”)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雅各伯堂
图片来自blogspot

圣雅各伯堂(St. James'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理。位于九龙油塘嘉荣街8号,建立于1952年10月13日。

历史

圣母圣心会会士雷振东神父于1962年初到鲤鱼门,开始了圣雅各伯堂信仰团体,并救助贫民。在当地的乡长协助下,设立诊所,并开办德基天主教学校,供教育学童和传教之用。同年7月25日圣雅各伯曕日,雷神父在学校举行首台弥撒。雷神父任为圣雅各伯堂首任主任司铎。其后,小堂和在小堂的圣母岩也建成。在1963年8月15日建堂一周年纪念日,由当时的惠化民主教和陈伯良副主教席揭幕,并施放坚振。

1965年,政府于油塘兴建徙置区,教会的服务扩至该区。随后数年,圣母圣心会和中华无原罪圣母女修会,先后在区内开办圣雅各伯幼稚园、晓明学校、普泽小学、圣安当小学、普照书院、圣安当女书院、普贤社区中心。

1988年,当时的主任司铎田恒利神父经过多次向政府申请,终于获得政府批准卖地。位于鲤鱼门及油塘交界的圣雅各伯堂于1988年10月动工,并于1990年建成,在12月2日由胡振中枢机祝圣[1]。同年,油塘徙置区和高超道屋邨清拆重建,教友参与弥撒的人数锐减至三十人,德基学校鲤鱼门小堂旧址亦荒弃。至2011年,圣雅各伯堂的教友人数回升至三百多人,堂区的牧民工作亦将展开新的一页。

建筑风格

圣雅各伯堂主要的构思是来自圣母圣心会的荷兰籍田恒利神父[2],由田神父与陈仔记建筑公司所聘请的梁伯仁建筑师兴建。圣堂在1988年10月起动工,历时约19个月建成。1990年6月17日举行第一台弥撒。

圣堂外貌

圣雅各伯堂是一座3层高、红砖绿瓦、半中国式的建筑,分别作圣堂及幼稚园用途。外围是一个三角形的白色围墙,围墙带有中国传统代表君子和义人的竹子柱形设计。三角形的围墙给予足够的空间作幼稚园操场和停车场之用。

圣堂内貌

圣堂内采取梵二之新思维,尽量缩短教友与主祭之间的距离。教友的座位采用扇形排列,让教友更接近祭台和主礼。圣堂的内部设计希望可作多功能活动。以往祭台是放在台上,可活动的空间较少。后来由于区内重建,教友数目骤减,因此遂把祭台放在台下,让教友能更易亲近主礼,亦可增加团体感。堂外的中式的设计延伸至圣堂内部,包括祭台、圣体柜及其他家俬。圣堂建成至今,有一次较大的改动,便是将原在二楼的小圣堂移至地下。小圣堂的环境宁静,地方虽小却能放置了14处苦路。圣堂二楼全层是幼稚园,三楼是神父宿舍、慕道室、会议室、厨房、主日学课室及圣堂对上的空间(前为普贤中心所用)供堂区庆典联谊之用。

参考文献

  1. 圣雅各伯堂:简介. 天主教香港教区. 2010 [2020-01-07]. 
  2. 简介. 天主教圣雅各伯堂. [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