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礤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礤镇位于新丰县境北部,东与马头镇、连平县为邻,南与丰城、梅坑两镇接壤,西、北与翁源县交界。全镇总面积244平方千米,辖13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户数4071户,总人口18070人,其中农业人口17881人。[1]
中文名称:黄礤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
下辖地区:13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面 积:244平方千米
人 口:18070
历史沿革
黄礤旧称黄茶,因文献缺失或语焉不祥,明朝之前其历史难以考究,镇内围人墩遗址曾出土周代文物,是全镇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营盘村是古代官府驻守重地。待至明庆乾隆三年(1569年),长宁(新丰)置县,才有黄茶铺约、礤头约之称。清、民国、建国初期不断分属不同地区的管辖。1959年,在黄茶地区设立营盘公社,为黄礤地区第一次设置镇级机构。1962年把翁源县礤头乡的四个大队与营盘公社合并,组成一个公社,各取其一个字,称为黄礤公社。镇内居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为客家群体,逢年过节有炸油角、打米饼、裹粽子、舞瑞师、舞纸马等风俗。黄礤镇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是东江纵队北江支队的一个大本营,解放战争期间是北一支队重要的后方基地和战场。建国后划为革命老区镇,在梁坝村和营盘村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地理环境
黄礤属山区镇,地势从东北向西递减,是青云山脉的一部份。境内高山林立,千米以上大山有十多座,全镇平均耕地海拔550米。黄礤呈典型的高寒山区气候,夏天昼夜温差15℃左右,年平均气温17℃,夏天气温比较清凉,冬天有下雪、结冰现象。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912.6毫米。
黄礤山林面积广阔,木材蓄积量大,有较好自然生态环境。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5158亩,水田面积10567亩,旱地面积4591亩,山地面积33.6万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交通
黄礤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省道S244线贯穿全镇,南连惠州、深圳、东莞,北承翁源、始兴、韶关及江西,是粤北通往珠三角东部最快捷的通道。省道S244线进行扩宽改造,建有3.4万伏的变电站一座,全镇实现村村五通(通电、通邮、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完成了宽带网建设,手机信号基本覆盖全镇。
经济
综述
黄礤镇属省级贫困镇,经济较为落后,各项经济指标均落后于县内其它乡镇。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经济发展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黄礤镇地处高寒山区,反季节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反季节蔬菜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当地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积极加以引导与扶持,蔬菜生产朝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全镇种植面积23100亩(含复种),产量6万吨,产值5600多万元,是省内较有名气的蔬菜基地。2000年,佛手瓜列入省人大“一乡一品”议案扶持项目,常年种植保持8000亩,产量5.3吨,产值4000多万元,是当地的优势产业、名牌产品,畅销珠三角及港澳市场,佛手瓜、肉角、尖椒已获得中国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全镇仅靠蔬菜一项人均可收入2000多元。
山地综合开发方面,当地政府根据全镇不同的地形和气候特点,重点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油茶、油桃、竹子、连州桃等种植,油茶面积已扩展至600亩,规划五年内在全镇发展成万亩油茶基地;竹子面积2500亩,水果面积3000多亩。山地经营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黄礤镇矿资、水力资源丰富,发展潜力相当大。当地政府在保持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进行资源型经济的开发。全镇已建成小水电站26座,装机容量8000多千瓦,6座小水电站在建,年收入约450万元。瓷土年开采量达100万吨,年收入1200万元。资源的开发,大大增加了镇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
黄礤镇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佛手瓜、辣椒、节瓜等农副产品物美价廉,畅销珠三角,远销香港等地,黄礤镇始终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处山区,土质肥沃,排灌方便,农作物生长单靠农家肥便可保持旺盛长势,无需使用化肥、农药,禽畜饲养以青饲为主,享用本地产的蔬菜、禽肉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黄礤镇是生产绿色食品比较理想的地方,农产品逐步按照绿色食品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大力引进外商搞农业山地开发和发展优质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到2001年止,全镇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6.5千亩,桃李等优质水果基地2千亩,松脂基地4.5万亩,竹子基地6千亩,农业总产值达4.6千万元。
社会事业
黄礤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2787人,适龄入学率达98%,娱乐场所有文化站1个,灯光球场1个,卡拉OK室1间。医疗卫生保健设施有镇级卫生院1间,乡村卫生站13间。
视频
新丰黄礤镇西草村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