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位於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由中山堂、法相岩、李明灝將軍故居三處文物點組成。是黃埔軍校第二分校在1938年秋遷至武岡後的校址。

2013年3月,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

建校之初

1938年秋,南京南昌相繼淪陷,日軍大舉進逼武漢。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被迫遷至武岡,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又名武岡分校。

武漢分校中將主任李明灝帶着從武漢招考來的部分第十五期學生,從武昌搭火車湘潭易家灣,然後徒步來到武岡。至1945年10月,第二分校招收了第14期至19期學員,訓練了十個總隊,另設軍官訓練班、校官訓練班、技術訓練班、戰術訓練班及訓練總隊,共畢業學員23502人。辦學時間之長和畢業學員之多,僅次於黃埔本校和西安第七分校。這些初中級軍官,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線,奮勇殺敵,血灑疆場,為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變遷

武漢分校為什麼要遷到武岡來?這裡有說法。一是武岡是湘西南軍事重鎮,東拒長沙寶慶,南扼衡陽桂林,西挽雲南貴州,北控懷化芷江。四面環山,易守難攻;二是武岡有堅固的城牆,又有資江護城河,可謂固若金湯;三是相對而言武岡物產豐足,可以提供糧餉。

第二分校的主任是著名愛國將領李明灝將軍,隨李明灝來武岡辦學的教官有少將16名、上校27名、中校8名,第十四期、十五期總隊同時在武岡建立。據第二分校少將政治部主任劉公武回憶,他「帶着從武漢招考來的部分第十五期學生,從武昌搭火車到湘潭易家灣,然後徒步到的武岡」。

1939年10月,李明灝將軍又和留日學者劉侃元教授在這裡創辦了「湖南省私立洞庭中學」,「洞庭中學」的校牌是請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寫的。民國34年,也就是1945年軍校遷走後,洞庭中學遷入。洞庭中學於1953年改名為湖南省武岡縣第二中學,「洞庭中學」那塊校牌的複製品現保存在武岡二中的校史陳列館裡。

現存遺址

中山堂位於武岡二中校園內。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主任李明灝將軍為紀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建,1941年3月動工,1943年7月建成。

中山堂坐北朝南,由正廳、左右廂房、花園等組成,占地1300多平方米。樓分三層,因地勢南高北低,從正面看只見二層,背面則可見三層。系「中西合璧」的大廡頂外帶四個攢尖頂角樓的磚木構建築,是黃埔軍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舊址建築。走進中山堂一樓的中廳,孫中山畫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訓詞映入眼帘。畫像兩旁,有5排帶凹槽的木條,據說曾嵌滿烈士遺像、牌位。沿屋後木梯上三樓,正廳後牆有一塊鑲嵌在牆壁里的石碑,走近才發現它表面的文字已基本被鑿毀,僅能模糊地分辨「二分校」、「為紀念」等幾個楷書陰刻的字。資料顯示,這石碑記述的是「二分校情況及中山堂修建始末」,「由周用吾撰額,軍校少校秘書郭池孫書丹」。

1996年元月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保單位,2004年10月被評為湖南省百景之一。2010年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中山堂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視頻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 相關視頻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參選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