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麒麟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麒麟舞

中文名称:麒麟舞

外文名称:Kirin dance

舞蹈类型:传统舞蹈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遗产编号Ⅲ-43

申报地区:睢县、兰考、黄骅、海丰、深圳等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麒麟舞或舞麒麟,是一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麒麟舞最早源自中原,取形于代表祥瑞、国泰民安的麒麟,相似于舞狮,多在节日喜庆中出现,有舞,必以乐对,或纳入戏中。现流传于云南省河南省河北省广东省山西省,各地区及族群的麒麟有不同造型,中国最常见的麒麟舞来自客家传统的客家舞麒麟。现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

南明灭亡时流传于民间。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而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居“四灵”之首,在民间有驱邪避鬼之说,历代人民群众都把它当作祥瑞的象征。麒麟形象在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由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发展到哲学意义,从而又进入到文学领域,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说明麒麟已由“神话传说”衍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麒麟舞,作为麒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较为少见的一个舞种,现仍然活跃于民间,河南省睢县蓼堤镇的“大刘寨麒麟舞”便是其典型代表。而广东省则是麒麟舞流传范围较广的地区[1]。  

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

2008年6月7日,兰考黄骅海丰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2011年5月,睢县、侯马、深圳、东莞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以扩展项目名录形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项目中。

历史沿革

据《大明一统志》、《杞县志》和《冯氏族谱》等史料记载,“麒麟舞”原本仅是皇宫中的表演艺术,称之为“麒麟圣舞”,为皇家各类庆典中必有的演出。南明灭亡时(公元1661年),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河南睢县,将一对“麒麟皮”带给睢县大刘寨村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冯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传了15代,经历了350多年的历史。“麒麟舞”在明末由皇家宫廷流入到睢县民间,作为冯氏家族形式传承下来的这一皇家舞蹈,它基本上保留了三百多年前明时的舞蹈风貌和原始形态,麒麟舞的师承关系特殊,在选拔演员时条件相当严格,组成表演团体,世代延续,并强调所学技巧不准外传[3]

广东省各地的“麒麟舞”是客家人北方南迁的见证,以锣鼓唢呐为伴奏,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2007年2月,睢县“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7日,兰考县、黄骅市、海丰县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睢县、侯马市、深圳市、东莞市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以扩展项目名录形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项目中。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麒麟舞保护单位为黄骅市文化馆。

华人舞麒麟

一般广东省的麒麟舞自称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这可能与客家人历史上第四、五次大迁徒有关。历史时间上亦吻合。而华北地区,有河南、河北省地方指舞蹈起源于春秋、唐。而麒麟舞多在乡镇间举行,亦不排除在民间从图腾舞起源,在唐以前没有专司戏乐等的朝代,流入宫庭,命运相似史上众多技艺,后以种种因素后复回流乡市之间。然而,麒麟概念虽自上古时代2500年之久,但其形象至六朝时代方见定形,并成今天所见形象的基调。因此,麒麟舞的舞种和造形,可以肯定与麒麟形象的生、成,及民间舞蹈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麒麟舞取形于代表祥瑞、国泰民安的麒麟,最早可能来自中原黄河流域,现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麒麟舞,来自河北省黄骅市河南省兰考县睢县,广东省海丰县深圳市东莞市山西省侯马市;舞种有麒麟采八宝睢县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樟木头舞麒麟。另有资料指中国少数民族云南丽江纳西族亦有麒麟舞。

习麒麟舞者,在广东省一带多见于武馆堂口,取独立、或融入龙狮队形式,又或是相对现代化的体育馆、武术队等。

香港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

香港西贡坑口的客家麒麟舞是香港西贡坑口的客家村落流传的传统麒麟舞。这里的“坑口”,并非单指今日坑口村;相反,它是指由马游塘村、下洋村、上洋村、孟公屋村、坑口村等十八条乡村组成的地区。

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主席刘锦棠师傅指出,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区的“麒麟狂舞”,是庆贺节日、丰年的活动,寄寓了老百姓对盛世祥和的向往,故民间有歌谣说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4]

麒麟扎作

头部多以竹扎作框,附以彩纸;身以彩布为主,配以尾巴,二人舞蹈。根据香港学者叶德平先生所说:“扎作麒麟的材料不多,最重要的当然是支撑整头麒麟的竹。最上佳的是楠篾。它坚硬且韧性强,舞动时回弹力特佳,除了手感好外,更能让麒麟带有一种动感。买得上佳的楠篾后,就要把大竹篾开成一条条小竹篾。”

客家麒麟

从外观上看,客家麒麟的额头会微微向上凸出,中间长有独角与三粒玉角,眼眉上更配有“鳍鼓”等装饰物。客家麒麟注重麒麟套的演绎[5]

相关条目

视频

麒麟舞-精彩视频
深圳西乡麒麟舞表演实拍,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吸引众人围观
汕尾市首届麒麟舞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蔡乐录制)
客家麒麟舞式5-玩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