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 |
名 稱 : 飛奪瀘定橋 別 名 : 強渡大渡河 時 間 : 1935年5月29日 參戰方 : 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4團;川軍 結 果: 中國工農紅軍勝利 傷亡的情況 : 紅軍 傷亡極小 川軍 大部分逃亡撤離 主要指揮官: 楊成武,廖大珠 |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着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着鐵鏈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1]。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號手們吹起衝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着短槍,背着馬刀,帶着手榴彈,冒着敵人密集的槍彈,攀着鐵鏈向對岸衝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蕩蕩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目錄
背景經過
1935年5月28日, 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在此戰鬥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紅四團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
5月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2名奪橋突擊隊。
整個戰鬥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2]。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讚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有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劉梓華的雕刻頭像就是根據他本人的相片製作的。
經最新查證,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確認: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發、楊田銘、雲貴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劉梓華、楊田銘、劉金山[3]。
事件意義
橋樑簡介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樑。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淨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蕩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漢紅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條瀘定橋,是擴展遊戲項目[5]。
視頻
飛奪瀘定橋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還原歷史真相 飛奪瀘定橋並非完全爬鎖鏈過河,中國網,2006-08-17
- ↑ 軍魂 | 飛奪瀘定橋:鐵紀鑄就鋼鐵軍 ,搜狐網,2017-07-23
- ↑ 紅軍飛奪瀘定橋22名勇士已有8位姓名可以確認,中國新聞網,2011年05月29日
- ↑ 回憶老長征 更喜新長征——父親聶榮臻的長征情結,新浪網,2006年01月08日
- ↑ 飛奪瀘定橋,2014-12-02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