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無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潛在寫作 」文叢將被「文革」時期喧囂所淹沒的個人性、獨立性之聲整理出版,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主編,內容包括20世紀50-70年代大量作家,如阿壠、張中曉、無名氏、彭燕郊、胡風、綠原等人創作的非虛構性作品。這些作品在形成和創作的年代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公開發表,到「文革」結束後,才陸續發掘問世。陳思和認為,雖然那是一個精神生活浮躁囂張的時代,但仍有作家在嚴肅地思考和寫作。不過作家們身處不同的社會處境,他們思考的方式和表達的方式都不一樣。那些被時代的喧囂所淹沒的聲音,恰恰具有可貴的個人性和獨立性。如果還原到這些作品醞釀和形成的年代的背景下來閱讀和理解它們,並將之與同時期公開發表的文學作品相比較,其熱辣辣的藝術感染力就馬上凸現出來.
作者簡介
彭燕郊,原名陳德矩,七月派代表詩人。1920年9月出生於福建莆田黃石。1938年後歷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宣傳隊員,軍戰地服務團團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常務理事、創作部副部長,《廣西日報》編輯,《光明日報》副刊編輯,湖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湘潭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3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彭燕郊詩選》、《高原行腳》,評論集《和亮亮談詩》,主編《詩苑譯林》、《現代散文詩名著譯叢》、《外國詩辭典》等。 1939年開始在《七月》、《抗敵》、《現代文藝》、《文化雜誌》、《詩創作》、《抗戰文藝》等有影響的刊物上發表作品。之後在桂林、重慶等地從事革命文學活動和民主運動。曾任中華全國文協桂林分會常務理事,編輯《力報》副刊《半月新詩》、《半月文藝》以及《詩》、《廣西日報》副刊等,同時在各地報刊上發表了大量詩歌、散文作品,許多作品廣泛流傳,受到讀者的熱烈稱讚。1947年,在民主運動高潮中被國民黨逮捕,囚禁近一年。在獄中堅持詩歌寫作。 1949年至北平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會後在《光明日報》主持《文學周刊》、《民間文藝》等副刊。1950年6月,來湖南在湖南 ……
內容預覽
淝水奈村鄭先生作野史無文二十卷:曰讓皇帝本紀二卷,曰烈皇帝遺事二卷,曰永曆皇帝本紀一卷,曰永曆皇帝兵敗入緬甸土司紀事一卷,曰西南死事諸臣傳三卷,曰魯監國諸臣傳二卷,曰鄭成功海東事二卷,曰流賊張獻忠陷廬州府紀二卷,曰前朝宮殿服御諸遺制一卷,曰西羌北狄諸部落一卷,曰當今巡幸東南一卷,曰本朝災祥二卷。奈村具文武才,足跡遍天下。所至訪羅前代舊聞、精核故實而後筆之於書,非他家由於撮錄者比也。錫璜讀明末紀載雜書抄本五十餘種,所未見者尚有百餘種。竊以為國史雖全,然多顧忌回曲而失真。野史雖略,出於當時見聞,多可信實可采者;奈村此書為不可廢矣。錫璜嘗從奈村問西北關塞形勢、部落風土、行陳器具、他怪異諸物,談之如指掌。奈村先生真實用之學,惜乎其未遇而老也。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