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贊普
|
|
|
贊普 (藏王的歷代稱號)
贊普,在吐蕃諸王之名字中多有此字,以示崇巍。 《新唐書·吐蕃傳》云:「其俗謂雄強曰贊,丈夫曰普,故號君長曰贊普。」 頗得其意。「贊普」一詞,主要是取其宗教上的含義。 強調他的權力來自上天,即所謂「君權神授」,強調了贊普的血緣屬於神系,君權來自天神。 中國藏學泰斗王堯氏於解讀吐蕃碑銘時以為:按贊普一詞,系藏文btsan po之對音,而在古代btsan乃原始崇拜之精靈,雍仲本教bon po列為九乘之一,後轉為統治者自稱。 在雍仲本教信仰中,「贊」是一種十分獰厲可怖、兇猛暴戾的神靈,既有靈異,又有群眾基礎(今仍是西藏人的崇祀對象),逐漸變成具有保護神地位的崇拜對象。「贊普」,雄強丈夫之名即由此而來。
世系簡介
聶赤贊普被扛在肩上,擁為第一代王 聶赤贊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或譯為聶墀贊普,是西藏歷史上的第一代藏王,是西藏山南雅隆一帶的地方首領,由他開始的王統在史上被稱為「悉補野王統世系」。 按照傳說中的說法,悉補野部落的贊普共傳了31代,包括天赤七王、上丁二王、地賢六王、德字八王、贊字五王等。 藏文史料《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紅史》、《雅隆尊者教法史》等書中都提到了這些贊普的名字。 大約在隋唐易代之時(公元600年左右),雅隆部落中出現了一位偉人南日松贊(nam-ri-slong-btsan),他是吐蕃社會從部落組織向王國政權過渡過程中的著名領袖人物。 在他執政期間,雅隆悉卜野部落里一批貴族反對他的擴張活動,將其毒死,分裂的危險迫在眉睫,形勢岌岌可危。 南日松贊之子——松贊干布(srong-btsan-sgan-po,?-650),便是在此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登上贊普大位,開創顯赫政績,戡平內亂、定都邏些(今拉薩)、掃平諸羌、安撫四境、確立制度、制定法律、創造文字、引進佛教; 和親唐朝娶文成公主為妻、通好天竺,為吐蕃王朝的繁榮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公元7世紀上半葉,吐蕃已完全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奴隸主專政的軍事部落聯盟。 松贊干布以後,吐蕃歷代贊普大多能繼承祖先的事業並發揚光大。
部落時代:
天赤七王: 是指吐蕃王統的第一代至第七代贊普。 此七王因為歷代都修習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故具有斷證功德,便以彩虹之光為道登成就(即大圓滿虹化),因他們的名字中均帶「赤」字故稱為天赤七王。
天赤七王 基本情況 主要業績 宗教信仰 聶赤贊普 傳說中聶赤贊普本是天神的兒子,後降臨人間。 根據《雍布拉康志》、《迪烏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記載,聶赤贊普出生在西藏波密,因相貌古怪、性格剛烈,被家庭放逐,當他遊歷到雅礱河谷時,結識了12名代表當地各部落利益的苯教徒(西藏原始宗教),並被推舉為王。
1、開始了悉卜野王統世系; 2、在位期間,蔡彌穆傑和宗彌恰嘎擔任他的神師,創建了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 3.根據部分本教史的記載,聶赤贊普在位期間,還創建了「索喀爾雍仲拉孜」和「青瓦達孜」宮,本教得到了發展。
雍仲本教 穆赤贊普 聶赤贊普和南穆郁之子就是穆赤贊普,古辛居覽恰,建有神堂闊瑪尼瓊。 「穆」字顯然是母系姓氏。 《強瑪》說:」(聶赤贊普)之子穆赤贊普成就學業,修行覺悟往波斯等地譯經,從象雄請來一百一十八位大德創建經堂三十七所。 他是個狂熱的本教教徒,他不僅大力扶持本教的傳播,而且師從請自象雄的本教大師南喀囊巴多堅,在拉日姜托山苦修本教密宗,終於取得大成就,因而他也是本教中上「十三王統成就者」之一。 穆赤贊普時代,本教律宗得以發展。
丁赤贊普 穆赤贊普在一百零八歲時,跟妃子薩蔓丁丁瑪生一子,稱丁赤贊普。 公元前967年他的上師由角爾門噶擔任,為祭祀而修建的廟堂是科瑪羊則。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索赤贊普 丁赤贊普跟妃子索薩曼生一子,稱為索赤贊普。他的上師是角爾奧噶,修建廟堂是郭羅郭卻。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達赤贊普 索赤贊普跟妃子達爾薩象雄瑪生一子,稱為達赤贊普。 古辛(本教國師)為策米松曼,建有神堂索波瓊拉。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德赤贊普 達赤贊普跟德拉噶姆生一子,稱為德赤贊普。他的上師是達巴木青,修建廟堂是雍仲拉則。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思赤贊普 德赤贊普跟思拉噶姆生一子,稱為思赤贊普。 他的上師是角爾夏噶,修建廟堂是科瑪日讓。 勤修雍仲本教之六本得到正果,依修行之果,幻化為光體逝入法界,即成就虹化。
有上丁二王 吐蕃歷史上頭一個有記載的重大事件,即止貢贊普死於與大臣羅昂的決鬥及其帶來的後果,又使尼洋河流域的工布地區與位於雅礱流域的雅隆部落扯上了一層特殊的關係。 贊普之位被羅昂篡奪後,止貢贊普的三個兒子夏赤、聶赤和甲赤分別遠逃到工布、娘布和波布一帶(還有一說法是逃亡到林芝地區的只有夏赤和聶赤)。羅昂後被極具傳奇色彩的茹拉傑所殺,茹拉傑將聶赤迎回故土成為贊普,又稱布德貢傑,與其父止貢贊普被史家合稱為「上丁二王」。
中勒六王: 阿雪勒到艾雪勒這六位贊普的名字中都以勒為名。這些國王的屍體留於大地,沒能升天,並埋在岩石和草山處,故稱此六王為「薩拉勒周」。 [11] 他們在西藏山南欽安一代先後修建了郭則宮、羊則宮等,史稱「欽安六宮」。
地岱八王 之後的八位國王去世後陵墓建在河流之中,故稱此八王為「曲拉德傑」。因他們的名字中都帶有「德」字,也有稱為地德八王。
贊字五王: 從多若洛贊到托托日年贊的五位國王,去世後埋藏於群壟達唐。因這五王的名稱中都帶有「贊」一詞,故稱他們為「五中贊」。
圓滿四王: 圓滿四王之南日松贊 從赤年松贊到南日松贊這四位國王時期誕生諸多學者,故將這四國王稱為「本教四智者國王」或「圓滿四國王」。
王朝時代:
約在六三零年,松贊干布繼承贊普王位。 他依靠中小貴族和部分忠於贊普的大臣的力量,迅速平息叛亂,穩定了內部。 在此基礎上,松贊干布將政治中心從偏於南部一隅的瓊結遷往拉薩,降服蘇毗,親征羊同,終於完成了統一西藏高原的大業,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政權——吐蕃王朝。
賢者五王: 松贊干布至赤德祖贊的五位國王又被稱為「賢者五國王」。 松贊干布作為吐蕃王朝的一代英主,雄才大略,在統一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的同時,努力擴大與周圍各國的經濟文化交往。他先派大臣噶爾東贊域宋(《唐書》記作祿東贊)到尼泊爾,迎娶尼泊爾國王鴦輸伐摩的女兒毗俱砥(藏文史籍記作赤尊公主)為妃。公元640年,他又派噶爾東贊域宋等人到長安(今西安)向唐朝求親。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書》記載松贊干布親迎於河源,表現了吐蕃王朝對文成公主入藏的重視。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入藏,增進了吐蕃和南亞及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一些生產技術和工藝傳入吐蕃,並有醫藥和歷算等書籍傳入,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都是佛教信徒,相傳文成公主還帶來了佛像和佛教僧人,兩位公主在拉薩興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像,成為西藏最早興建的佛教寺廟。 歷史功績: 赤德祖贊迎娶唐朝宗室之女金城公主進藏。據《敦煌木吐蕃歷史文書 ·大事記年》記載:「狗年(公元710年),贊普(赤德祖贊)駐於跋布川,祖母(赤瑪倫)駐於 「仲」地。於赤帕塘議盟,派人準備贊母公主(金城公主)來蕃之器物,以尚·贊多熱拉欽等 人為迎婚使者,贊姆金城公主至邏婆(拉薩)之鹿園。冬,贊普伉儷(赤德祖贊與金城公主)駐於扎瑪爾、祖母(赤瑪倫)駐於拉崗雜。於多麥之丹瑪孜納木尤,尚·嘉多與達格日雜集會義 盟。」《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26頁。 歷史認為,公元710年, 鐵狗年,吐蕃大臣尚·多熱拉欽(《唐書》作「尚贊出名悉臘」)作為吐蕃迎娶金城公主的婚使來到唐朝都城長安,敬獻禮品請婚,皇帝許嫁宗室之女金城公主,且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吐蕃使臣。唐中宗為唐蕃之間的政治友好,決定把金城公主作為友誼使者嫁給吐蕃贊普。金城公主在吐蕃組織人力翻譯了多部佛法經典和醫藥、歷算書籍,傳播發展了各種器樂,豐富了吐蕃文化 。總之,唐蕃之間親上加親,民族關係進一步加強,做出了偉大的歷史成績。
末代五王: 從赤松德贊至赤達瑪俄旦贊(朗達瑪),在本教史書上稱為「末代五王」。 赤松德贊(742—798) 赤松德贊是悉卜野世系中政績宏偉,為吐蕃的繁榮富強做出過偉大貢獻,在政教兩方面都具有一定權勢的一位贊普,被譽為「吐蕃三法王」之一。
吐蕃王朝世系表
第一代:松贊干布(唐書作棄宗弄贊或棄蘇農)(617—650)(629年即位641尚文成公主,646年唐平遼東上表稱臣祝賀,649年唐授附馬都尉·西海郡王) 第二代:貢日貢贊(633—650)。 第三代:芒松芒贊(別名赤本布,唐書通典作乞黎跋布(650—676)(唐書:松贊干布死,繼位,祿東贊相之)。 第四代:都松芒布吉(別名赤都松,唐書作器弩悉弄)(676—704)(唐書:父死嗣位,欽陵擅政)。 第五代:赤德祖敦(別名麥阿聰或作傑祖茹。通考作乞黎蘇籠臘贊。唐書作棄隸縮贊)(698—755)(唐書:父死繼位,祖沒祿氏輔政,710年尚金城公主)。 第六代:赤松德贊(唐書作娑悉籠臘贊)(742—798)(756繼位,762年始抑苯興佛,建桑耶寺)。 第七代:牟尼贊普(別名舉孜贊普,唐書作足之煎)(774—798)(797接位一年後被殺)。 第八代:牟汝贊普(牟底贊普)(775—804)。 第九代:赤德松贊(別名塞那勒江永或作丁赤傑布)(776—815)。 第十代:赤祖德贊(別名赤熱巴堅,唐書作可黎可足)(804—836)(唐書作821遣使乞盟,會盟長安,822年接見唐會盟使劉元鼎於墨竹)。 第十一代:朗達瑪(別名烏冬贊)(797—84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