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
谯城区位于安徽省[1]西北部,西、北、东三面分别与河南省的鹿邑、商丘、夏邑、永城交界,南与涡阳、太和接壤。总面积2226平方千米。总人口165.70万人(2013年末)。全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汤陵街道、古井镇、芦庙镇、华佗镇、魏岗镇、牛集镇、颜集镇、五马镇、十八里镇、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观堂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双沟镇、淝河镇、古城镇、龙扬镇、立德镇、张店乡、赵桥乡。区政府驻花戏楼街道新华南路。
地处淮北平原北部,西北略高,最高处海拔42米,东南略低,海拔32米。涡河斜贯市境,支流甚多。西淝河从市境南界流过。年降水量811毫米,年均气温14.5℃。树种以桐为主,号称“桐乡”。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京九铁路、济广高速纵贯区境,311、105国道、307省道在市区交会。涡河通行帆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主要有汤陵、老子故居、华佗庵、魏武故里、曹氏宗族墓群,城中有古地下运兵道,以及花戏楼、明王台、古清真寺等。
目录
历史沿革
秦置谯县和城父县,分别在今市区和城父集,均属泗水郡。西汉属沛郡,东汉谯县属沛国、城父属汝南郡。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以谯县为曹操出生地,立为谯国,治今亳州市,与长安、洛阳、邺、许昌并列为五都。北周以谯县地近南亳,置亳州。明初州县合并,废城父县,属凤阳府。清雍正三年(1725)为直隶州,1912年改亳州为亳县。1948年8月以城关设亳城市,1949年属阜阳专区。1950年9月撤市并入亳县。
1986年3月撤县设市,为亳州市(县级),隶属阜阳地区。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安徽省决定由阜阳市代管。1998年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亳州由省直接管辖。2000年5月设立地级亳州市,原县级亳州市改为谯城区。区政府驻文化巷。
1996年末,亳州市面积2226平方千米,总人口13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8万人,辖3个街道、19个镇、7个乡,741个行政村(阜阳年鉴数据)。《中国政区大典1997版》:亳州市面积2126平方千米,人口132万人,辖3个街道、22个镇、4个乡:汤陵街道、花戏楼街道、薛阁街道、古井镇、大寺镇、双沟镇、古城镇、淝河镇、大杨镇、城父镇、十河镇、观堂镇、五马镇、张集镇、魏岗镇、安溜镇、牛集镇、三官镇、芦庙镇、龙扬镇、谯东镇、沙土镇、十八里镇、十九里镇、颜集镇、张店乡、立德乡、城北乡、赵桥乡。市政府驻半截楼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谯城区常住总人口1351939人,其中(3个街道、23个镇、3个乡),花戏楼街道47021人,薛阁街道106449人,汤陵街道56468人,古井镇25793人,张集镇40908人,芦庙镇34870人,华佗镇41041人,魏岗镇49476人,牛集镇36870人,安溜镇25370人,颜集镇45899人,五马镇38630人,十八里镇60246人,大寺镇15331人,谯东镇45276人,十九里镇52973人,沙土镇52234人,观堂镇55570人,太杨镇56552人,城父镇56648人,十河镇60010人,三官镇18602人,双淘镇58009人,淝河镇42128人,古城镇47986人,龙扬镇53718人,张店乡36429人,赵桥多51585人,立德乡39847人。
2006年2月,撤销大寺、三官、张集、安溜4个镇,分别将其并入谯东、双沟、古井、牛集镇。调整后,谯城区辖3个街道、20个镇、2个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谯城区常住总人口1409436人,其中,花戏楼街道57276人,薛阁街道122768人,汤陵街道79861人,古井镇64869人,芦庙镇32805人,华佗镇40532人,魏岗镇47033人,牛集镇57898人,颜集镇44601人,五马镇35222人,十八里镇58852人,谯东镇57439人,十九里镇62747人,沙土镇48734人,观堂镇61753人,大杨镇57580人,城父镇57876人,十河镇60130人,双沟镇73061人,淝河镇39479人,古城镇47434人,龙杨镇46230人,立德镇44052人,张店乡38522人,赵桥乡53644人,亳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9038人。
视频
谯城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安徽省行政区划简册》公布 你对家乡了解多少?,搜狐,2019-03-11
- ↑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我国出生人口比例“阴阳”失调,搜狐,200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