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鐘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鐘花

藍鐘花(學名:Cyananthus hookeri),為桔梗科、藍鐘花屬的植物。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雲南、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2,700米至4,7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路旁、山坡草地或溝邊,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藍鐘花
  • 學 名; Cyananthus hookeri C. B. Cl.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 亞 科; 桔梗亞科 Campanuloideae
  • 族; 藍鐘花族 CYANANTHEAE
  • 屬; 藍鐘花屬 Cyananthus
  • 組; 藍鐘花組 Sect. Stenolobi
  • 亞 組; 藍鐘花亞組 Subsect. Annui
  • 種; 藍鐘花
  • 分布區域; 中國雲南、西藏,印度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生長環境

3 分布範圍

4 相關變種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通常數條叢生,近直立或上升,長3.5-20厘米,疏生開展的白色柔毛,基部生淡褐黃色柔毛或無毛,有短分枝,分枝長1.5-10厘米。葉互生,花下數枚常聚集呈總苞狀;葉片菱形、菱狀三角形或卵形,長3-7毫米,寬1.2-4毫米,先端鈍,基部寬楔形,突然變狹成葉柄,邊緣有少數鈍牙齒,有時全緣,兩面被疏柔毛。

花小,單生莖和分枝頂端,幾無梗;花萼卵圓狀,長3-5毫米,外面密生淡褐黃色柔毛,或完全無毛,裂片 (3) 4 (5) 枚,三角形,兩面生柔毛,為筒長的1/2-1/3;花冠紫藍色,筒狀,長7-10 (15) 毫米,外面無毛,內面喉部密生柔毛,裂片 (3) 4 (5),倒卵狀矩圓形,頂端生3或4根褐黃色柔毛;雄蕊4枚;花柱伸達花冠喉部以上,柱頭4裂。

蒴果卵圓狀,成熟時露出花萼外。種子長卵圓狀,長約1.2毫米,寬約0.4毫米。花期8-9月。

這個種以矮小的植株,花幾無梗,花冠小,長僅7-10 (15) 毫米,花通常4數而明顯有別於它種。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 700~4 500米)高山草地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貢山、碧江、獨龍江上游,分布於 [3] 喜馬拉雅山區東段(尼泊爾、錫金)和印度、我國西藏(察瓦龍、亞東)。

相關變種

本種至少包含3個變種。

藍鐘花(原變種)var. hookeri

莖及分枝被毛;花萼被毛。

產西藏東部和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同仁)和甘肅南部。生於海拔2700-4700米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溝邊。 光莖藍鐘花(變種)var. levicaulis Franch., Morot Journ. Bot. 1: 281, 1887.

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莖無毛而且更纖細

分布於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

生於海拔2700-4100米的山坡,溝邊草地及林下草地中。

光萼藍鐘花(變種)var. levicalyx Lian, var. nov. in Addenda莖和花萼完全無毛。

產雲南中甸。生於海拔3200-35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間草地中。

Marquand (在Kew Bull. 248. 1924) 分別以我國西藏東南部和雲南西北部的標本,發表了 var. densus Marq. 和 var. grandiflorus Marq. 兩個變種。他指出前者與原變種不同在於枝條密集,葉片較大,花萼密被灰白色長柔毛,花稍大,分枝上被毛較長;而後一個變種的花冠長達15毫米,直徑4-6毫米,分枝上無毛。但就我們根據大量標本得到的印象是,這種變異幅度大,過渡類型多,難於劃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