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藝術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藝術美

所謂藝術美藝術作品的美。是人類審美的主要對象。是藝術家對生活的審美感情審美理想與生活美醜特性在優美藝術形象中的結合。藝術美和藝術不是同一概念。藝術是和哲學、宗教、倫理等相併列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美是對藝術品審美屬性的概括。藝術美的種類繁多,存在於一切種類、樣式的藝術作品中。造型藝術如工藝美術、建築、雕塑、繪畫;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綜合藝術如戲劇、電影、電視劇;語言藝術如文學等。這些都是藝術美存在的具體形態。藝術美是一種反映形態的美,它來源於客觀現實生活,但不等於生活,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生活是第一性的,屬於社會存在範疇,是藝術美的源泉和反映的部分對象。藝術美是意識形態性的,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第二性的。有一部分藝術美,是客觀存在的生活美的主觀反映的產物。藝術美不是生活美機械、刻板、原封不動的複製,而是生活美經過典型概括的藝術反映。它比生活美更集中、更強烈、更有普遍性。藝術美並不都是生活美的反映。生活丑經過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評價和典型概括,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轉化為藝術美。生活美反映到藝術中,如果沒有正確的審美評價而被歪曲時,也不可能產生藝術美。藝術美是藝術家正確的審美意識對生活美醜的正確反映,是理想美的現實存在。和藝術一樣,藝術美具有陶冶性情、娛樂身心、認識生活、宣傳教育、淨化靈魂等作用。

簡介

經過藝術創造實踐,把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煉,集中的表現在藝術作品中的美。在美學史上,由於美學家的哲學觀點不同,對藝術美的認識也不相同。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認為藝術美是歷史在高級發展階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級形式;他主張藝術美高於自然美,宣稱藝術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靈產生的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車爾尼雪弗斯基則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出發來批判黑格爾,主張自然美高於藝術美,認為「客觀現實中的美是徹底的美的。」「藝術創作低於現實中的美的事物」藝術只是生活的蒼白而不準確地反映。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藝術美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藝術離不開形象,因而藝術美主要的是藝術形象的美,它同藝術形象一樣也是源於現實生活,同現實生活中的形象一樣具有生動性和豐富性等特徵,但它又跟藝術形象一樣不同於現實生活,它是藝術創造的人類審美活動的結晶,是現實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藝術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

概念

藝術美就是藝術形象之美。人們只有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欣賞,才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之美。人們說,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離開藝術形象的描繪,沒有了形象,那藝術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藝術形象是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圖畫,它是廣泛多彩的。不能把藝術形象,僅僅理解為人物形象,那些動人的景色、歡樂或哀痛的思緒,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圖畫、一種氣氛、一種情趣等,他們都是藝術形象。

如裴多芬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這裡根本就沒有人和物的。但當讀者讀到這些火熱詩句的時候,心中就可以浮現出一個為自由而獻身的崇高形象。再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現出壓抑、痛苦、憂鬱、希望、掙扎、激奮、鬥爭、挫折,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最後的歡樂,這些思想感情所構成的音樂形象,就是藝術形象。當然它是訴諸於聽覺、想象中的形象。

特性

形象性

藝術形象是藝術家根據實際生活的體驗、認識,根據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具體可感而又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藝術情境。形象性是藝術美的首要特徵。

典型性

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繪畫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對現實事物的簡單模仿,它們往往是對某一類事物特性的綜合反映,從中反映此類事物的本質。不過,它們採取的手段各不相同。(可否考慮展示同一主題,不同藝術作品的具體表現?)典型是藝術家塑造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帶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夠放映生活的某些本質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批藝術形象,典型形象往往還有着豐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藝術美的根本特徵。

主觀性

主觀性(情感與理想)

同一審美對象,在不同的審美主體那裡因不同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不同審美結果。陸游和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審美主體對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作品:拉斐爾《聖母子》、王維的《袁安臥雪圖》

永久性

「藝術本來是在時間中的,它有時代性、歷史性,但恰恰藝術本身有把時間凝凍起來,成為一個永久的現在……」

畫面: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形態特徵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產生美感,並引起人們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動時,就成了人的審美對象,稱為美的形式。如:各種曲線,各種對稱圖形、各種富有變化而和諧的形體、面孔、聲音和色彩。

表現方法

藝術形象是藝術活動中客體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 「客體再現」,即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如實地描寫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的現實生活再現於藝術作品中。再現固然要描繪得像生活本身那樣生動可悲、可信,但再現決不是照相式的有聞必錄,而要經過藝術家的選擇、提煉、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現時允許有某種變形,即在再現過程中已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性勞動。

「主體表現」,就是藝術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思想傾向、愛與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態度,甚至自己的意志、衝動等等,都熔鑄於形象之中。

對於一個具體形象來說,有的雖側重於對客體的再現,有的則偏重於對主體的表現。但它們都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如電視劇《好男好女》,它是側重於再現的,它真實地再現了某個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山村農民的生活。然而,在再現生活的同時,也表現了編導者的主觀想法,表現了作者對中國農民的深切同情、對農民何上劣根性的批判以及產生這些根源的深刻而又深沉的思考。再如巴爾扎克在小說中,主要在於見了十八世紀的法國社會現實。他通過大量真實的藝術形象,再現了資產階級的勝利和封建階級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趨勢。但另一方面,他也在這些藝術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態度,表現了自己對末落貴族的惋惜,對資產階級的憎惡,對勞動人民同情的思想傾向。可以說巴爾札克的這些作品就是客觀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在再現與表現的統一中,一方面是強調藝術與客觀世界的密切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藝術家的心靈表現。

因此,在探討藝術美的本質、尋求藝術美客觀的根源等,都必須堅持藝術美來源於生活,藝術與客觀世界有着密切聯繫這一原則。但也不能認為藝術美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機械反應、簡單的再現。還必須承認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主體生命的表現,包括心靈表現。換句話說,在構成藝術美的諸多要素中,應包括藝術家主體方面的因素。而這些主體方面的因素,就熔鑄、體現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意志、衝動等;也就是物化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

內容形象

藝術美是藝術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任何作品都有內容與形式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內容是內在的。面對一個藝術品,首先接觸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後再去領會它這種形式的內在意蘊,即領會其內容。但真正的藝術品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沒有美的形式也就沒有真正的藝術,具有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統一,才能對欣賞者產生美感效應。認為,沒有美的形式,不論內容有多好,人們是不願意接受的。強調形式美,不等於形式主義。藝術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內容的統一為前提的,如果破壞了內容也就破壞了藝術的形式美。形式主義者對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因為從根本上說,形式是需要準確、鮮明、生動表現藝術內容的;若脫離內容去追求形式,就會導致創作上的失敗。真正藝術美不光要辭藻的華麗,更需要形式的準確、生動的表現內容,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形式美有相對的獨立性。當藝術形式美一旦適應藝術的內容被創造出來之後,它就以獨特的美學功能反作用於藝術的內容,從而達到強化內容,使內容完美顯現的作用。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是經反覆推敲才改定的。開始詩人曾用過「到」、「入」、「滿」等,最後選定「綠」字從而突出春天的特點,強化了自己對家鄉的眷戀之情。這就比用其它字更富於表現力。在這裡文藝作品的語言形式適應它的內容,起到了強化內容,使內容達到完美顯現的積極作用。

總之,在人類的藝術活動中,無論是藝術的內容還是藝術的形式,都是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美,實際上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各種美麗因素的融合,即藝術美包括它所再現的客體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現的藝術家的主觀世界的美,即藝術家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構成的美。同時藝術美也包括藝術內容的美、藝術的形象美、形式美。這樣,它們不僅從不同側面顯示着社會實踐主體的本質力量,而且也顯示着藝術家自身的本質力量。所以歸根結底,藝術美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來顯現的。

藝術是美的,但需要會欣賞。藝術是需要人去接受的。音樂需要人去聽,舞蹈需要人去看,影、視、劇需要人去欣賞。至於繪畫、雕刻、建築、文學等,也都需要人去觀察和閱讀的。這些都牽扯到如何去看,怎樣去看,也就是欣賞問題。

在當今,嚴肅文化藝術滑坡,通俗文化藝術走俏,中國正趨向文化多元化、世俗化,「欣賞」就更值得一提。戲劇坐冷板凳,電影受衝擊,交響樂、民族音樂、美聲唱法、芭蕾舞、學術著作等雅文化、藝術備受冷落。而《曼哈頓的中國人》一書,一版就印出了一百六十萬冊,還十分搶手。號成文壇「四大名旦」嚴肅文學刊物《十月》、《當代》、《花城》、《收穫》訂數一迭再迭。以老舍名著改編的《離婚》拷貝發行只收回五分之一的成本。

中外美學史和群眾的審美實踐表明,作為意識形態的藝術,雖不是美學的唯一對象,卻是美學的重要的對象,藝術的門類眾多,藝術美學不只要掌握各門藝術的共性,而且要掌握各中藝術的個性。從實際上看,特殊的本質不能不也是一般本質,一般本質也就是特殊本質。體現了各種藝術的特殊本質的一般本質,對於非藝術來說,它自身也是特殊性。側重於感性、情感和靈感的藝術思維,對側重於理性、理智和推理的其它思維形態來說,它具有不一般的特殊性,但就藝術與生活,創作動機與藝術效果、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的關係等方面來說它們之間具着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質。[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