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飛行器
發展歷程
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器是蘇聯1957年10月4日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1號",第一個載人航天器是蘇聯航天員Ю.А.加加林乘坐的東方號飛船,第一個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第一個兼有運載火箭、航天器和飛機特徵的航天飛機是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
已到2022年,航天器還都是在太陽系內運行。航天器為了完成航天任務,必須與運載器、航天器發射場和回收設施、航天測控和數據採集網和用戶台站(網)等互相配合,協調工作,共同組成航天系統。航天系統是大型的系統工程。
意義
航天器的出現使人類的活動範圍從地球大氣層擴大到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引起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飛躍,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航天器在地球大氣層以外運行,擺脫了大氣層阻礙,可以接收到來自宇宙天體的全部電磁輻射信息,開闢了全波段天文觀測;航天器從近地空間飛行到行星際空間飛行,實現了對空間環境的直接探測以及對月球和太陽系大行星的逼近觀測和直接取樣觀測;環繞地球運行的航天器從幾百公里到數萬公里的距離觀測地球,迅速而大量地收集有關地球大氣、海洋和陸地的各種各樣的電磁輻射信息,直接服務於氣象觀測、軍事偵察和資源考察等方面;人造地球衛星作為空間無線電中繼站,實現了全球衛星通信和廣播,而作為空間基準點,可以進行全球衛星導航和大地測量;利用空間高真空、強輻射和失重等特殊環境,可以在航天器上進行各種重要的科學實驗研究。
飛行器在民用中也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了,陸路交通的壓力是人所共知的,特別是在北京,堵車是家常便飯,要解決這些問題有點難,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研發一些單人飛行的空氣動力飛行器,來解決這些難題。
分類
航天器分為無人航天器和載人航天器[1]。無人航天器按是否環繞地球運行分為人造地球衛星和空間探測器。通常,航天器分為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探測器和載人航天器,它們按用途和飛行方式還可進一步分類。
人造地球衛星
簡稱人造衛星,是數量最多的航天器,約占航天器總數的90%以上。它按用途分為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科學衛星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等。應用衛星是直接為國民經濟和軍事服務的人造衛星。應用衛星按用途分為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和多用途衛星等。應用衛星按是否專門用於軍事又可分為軍用衛星和民用衛星,有許多應用衛星是軍民兼用的。
空間探測器
又稱深空探測器,按探測目標分為月球探測器、行星探測器[2]和行星際探測器。各種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分別用於探測金星、火星、水星、木星、土星和行星際空間。美國1972年3月發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在1986年10月越過冥王星的平均軌道,成為第一個飛出太陽系的航天器。
載人航天器
按飛行和工作方式分為載人飛船、航天站和航天飛機。載人飛船包括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航天飛機既是航天器又是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器。
參考文獻
- ↑ 世界載人航天器歷次發射一覽表,搜狐,2024-08-24
- ↑ 探測器的定義及分類 資源三號 礦產地質解譯 地質製圖 ,搜狐,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