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簡介
祝允明 明代史稱「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1460—1527),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他字希哲,號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脂生,枝指山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由於與唐寅(字伯虎)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着兩人的種種趣事。他家學淵源,能文,工書法。看他的遺墨,顯出他的傳統功力極深。其小楷學鍾繇、王羲之、謹嚴端整,筆力穩健;草書學懷素、黃庭堅,晚年的草書,更顯筆勢雄強、縱橫秀逸,為當世所重。他為人豪爽,性格開朗,其無拘無束的氣度,表現在「狂草」中,雖偶有失筆,卻寫得舒展縱逸,氣韻生動,是值得後人研習的一位書家。
儒雅世家生 文化城市出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祝允明出生在蘇州的一個官宦世家。祝允明,字希哲,因為他的手有歧指,因此號枝指生、枝山等。 祝允明的祖父祝顥是明正統己未(1439)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六十歲後辭職回鄉。他精於詩文,喜歡寫行草書,遠近都來求字。蘇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遊的有幾十人。成化癸卯(1483)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1]
祝允明書法精選
內容提要
祝允明(1460—1526),明代著名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弘治舉人,官廣東興寧知縣,遷應天府通判。一生仕途蹇頓,嗜酒,性豪放,疏錢財,晚年窘困潦倒。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其草書被推為[國朝第一]
祝允明可謂明代學古第一等人物。其於魏晉唐宋元諸家書法無所不窺。王世貞《藝苑卮言》云:二樂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率更,河南吳興,豫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晚年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
沈石田畫冊跋》中可明顯看出。祝允明後期轉向草書創作,這成為他衝破趟孟俯帖學籠罩的一大轉捩。他的草書融合唐宋,得懷素狂草之勢脈,豪盪縱肆,奔蛇走虺,有縱橫不羈之意,而馳不失范,中而有矩;筆法上則尤得高閒之遺蹤。草書瘦勁易而肥勁難。高閒草書時用[側鋒而神奇出焉],得肥勁之美,此亦齊梁之王慈、王志草書遺風流韻。祝允明草書傳其肥勁一脈,草書筆法遒媚豐活,備極變化,得無法之法。在草書結構上,祝允明得之黃庭堅尤多,但他引唐草勢脈,強化了黃庭堅草書舒緩的節奏,並以強勁的散點,強化了草書的情性。其亂石鋪街法,對徐渭、傅山草書有極大啟發。而從整體草書審美流脈而言,祝允明的草書直接奠定了晚明草書的基礎。[2]
書法成就
書法傳承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氣氛很濃的蘇州,他的書學生涯是在前輩的言傳身教下開始的。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 徐有貞擅長行草書。他的行草主要師法唐朝的懷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筆直率而華美,結構瀟灑多姿,很得古雅之氣。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於旭、素,但在宋人影響下,又自成一格」。 [6] 在祝允明二歲時,徐有貞奉詔回蘇州閒居,祝允明時常寄宿在外公家裡,因此徐有貞的書法風格對他影響是很深遠的。
李應禎也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應禎的指導。在跟從岳父學書的十幾年中,李應禎對於祝允明在書法的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據文徵明的記載,李應禎在晚年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才開始有所得,並向文徵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致。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他這種富於抒情性的行草書對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響。 祝允明自己談幼年時學習書法,說前輩不讓他學習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晉唐人的字帖。所指的應該是楷書的學習。應該說祝允明幼年在兩位前輩的指導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為日後的發展作了鋪墊。同時兩人的書風的優點也傳給了祝允明。 [7]
書法主張
祝允明書法主張是「性」與「功」並重超然出神采,祝允明的書藝思想以「神采」為最終歸宿。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他認為必須「性」、「功」並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書法創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認為只有功力而無精神境界,神采就沒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沒有表達的功夫,那麼神采就不能實在地顯露。兩者不可缺一,必須兼備,在他的代表作《閒居秋日》、《致元和手札》、《燕喜亭記》、《樂志論》、《飯苓賦》、《雲江記》等就秉承了他所倡導的「性」、「功」並重的原則。 對於「功」,祝允明認為只有在向前人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對時人不願好好學習傳統而把這稱為「奴書」的說法很憤慨。特地寫下了《奴書訂》予以反駁。在這一點上,他晚年在《書述》中還批評了他的岳父李應禎。他強調必須「沿晉游唐」,這是源於他對書法史的深入認識。他認為書理極於張芝、王羲之、鍾繇、索靖,後人只是在遵循他們的法則,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變。他認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當時人的法則來寫;宋初還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處,而後便大變傳統,古法遭到敗壞,大多流為惡怪。到元代方有趙孟頫扭轉時風,復歸晉唐,但終因個性不強未免有「奴書」的遺憾。所以要知書法的本來必須向晉唐學習。在學習和熟悉了傳統後,其技法必須有獨到之處,這是祝允明對「功」的進一步要求。他在《評書》中說自己不屑於步鍾、索、羲、獻的後塵,而要學習項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開創自己。因此他既反對時人對傳統的忽視,又強調不能真的成為「奴書」。 祝允明對於「性」沒有很多的論述。他提倡「起雅去俗」,顯然是指以學識和修養來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從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兩點,就可以在「入神」的狀態下創作具有神采的優秀作品了。他對於「入神之境」的解釋是「一時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種約束的情況下,才能「閒窗散筆」,自然地表達自己。 祝允明在書法理論上的要求,既符合藝術創作本身的規律,又合乎文人書畫的審美要求,從而使他的書法創作成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3]
書法特點
祝允明書法主要成就在於狂草和楷書。狂草來自懷素、張旭,更多的是接近黃山谷,提按和使轉的筆法交互使用,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很緊,形成一種汪洋恣肆的視覺效果。更難得的是楷書又寫得相當嚴謹,有晉唐人的古雅氣息。這種反差很大的綜合素養與唐代的張旭十分相似,如《草書自詩卷》、《致元和手札》、《草書千字文卷》、《王文恪公卷》等。[4]
人物評價
明代黃省:枝山草書天下無,妙灑豈特雄三吳?群萌萬象出毫下,運肘便覺風雲俱。絲持浪轉信神動,筋迥墨縱皆春敷。分明造化宰君手,左攢右剪形形殊。天愁鬼器不寧歲,鸞驚龍駭誰爭驅?邇來南海作仙令,難籌歷險筆愈聖。奇文豪詠兼稱之,處處江山好輝映。余也飄飄紫台客,向長五嶽將浮屐。多君惠我《遠遊》篇,得展夢窗喜魂魄。嗚呼羲之眼前人不識,笑殺千金買遺蹟!
明代顧璘:(祝允明)書學自《急就》以逮虞、趙,上下數千年,罔不得其結構。若羲、獻真行,懷素狂草,尤臻筆妙。一朝書品,不知合置誰左。 明代朱謀垔: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人。……書學自《急就章》以至羲、獻、懷素,無不淹貫,而狂草本朝第一。當時評者雲其書法頓挫雄逸,放而不野,如鶴在雞群,風格迥絕。然真不如行,行不如草,以豪縱者勝。又雲枝山真行,有天馬行空之態,第人能品。
明代王世貞:吳中如徐博士昌谷詩,祝京兆希哲書,沈山人啟南畫,足稱國朝三絕。
明代文震孟:(祝允明)書法魏晉六朝,至歐、顏、蘇、米,無所不精詣,而晚節尤橫放自喜。一時名聲大燥,索其文及書者接踵。或輦金帛至門,輒辭弗應。《姑蘇名賢小記》
明代錢謙益:為家未嘗問有無,得俸錢及四方餉遺,輒召所善客噱飲歌呼,費盡乃已。或分與持雲,不留一錢。每出,追呼索者相隨於道路,更用為忭笑資。其歿也,幾無以斂雲。
清代王澍:「有明書家林立,莫不千紙一同,惟祝京兆書變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見京兆書百數,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
清代孫衣言:香光居士謂京兆書如綿裹鐵,如印印泥,此作殆不盡然。然顧華玉、文徵仲皆謂其晚年狂放,似徐武功,此殆其晚境耶。
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云:「祝京兆大草深得右軍神理,而時露傖氣;小草則頓宕純和,行間茂密,亦復豐致蕭遠,庶幾媲美褚(遂良)公。」
軼事典故
唐伯虎考祝枝山
唐伯虎與祝枝山是莫逆之交,二人經常往來,上門不必通報,臨別無需相送。一天,祝枝山剛踏進唐伯虎的書齋,就要品茶猜謎,唐伯虎笑着說:「我這時正巧做了4個字謎,你要是猜不出恕不接待!」說完,徐徐吟出謎面:「言對青山青又青,兩人土上說原因;三人牽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不消片刻,祝枝山就破了這謎,他不慌不忙坐下,笑着說:「那就倒茶來吧!」
祝枝山闖酒席
祝枝山生性詼諧,貪杯中物。一天,唐伯虎與文徵明瞞了祝枝山,躲在一處飲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也急急忙忙趕到那裡,一進門就大聲嚷道:「今朝吃福好,不請我自到。」說罷,坐下便要吃酒。唐伯虎向文徵明眨眨眼,然後又當況枝山說:「今天我們吃酒,有個規矩,須即景吟詩一首作為謎面,打一昆蟲名,否則不准吃。「祝枝山笑笑說:「好吧,你們先說。」唐伯虎便吟道:「菜餚香,老酒醇,不喚自來是此君,不怕別人來嫌惡,撞來席上自營營。」文徵明接看說:「華燈明,喜盈盈,不喚自來是此君,吃人嘴臉生來厭,空腹貪圖亂鑽營。」
不速之客祝枝山聽了,知道他們在取笑自己專吃白食,但卻假裝不懂,便也吟了一首:「來得巧,正逢時,勸君莫怪盤中食,此公滿腹錦繡才,不讓吃喝哪來詩?」吟罷,三人相視大笑,開懷暢飲,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後世影響
祝允明書法史上最巨大的影響莫過於其重新倡導北宋尚意書風,並上承唐人狂草之路,使唐宋後狂草一脈的沒落的局面有所改觀,使得狂草重新出現在書法史的畛域裡。他將黃庭堅草書與唐顛張醉素的草書通過自己的整合而成為一種新式的草書圖樣出現在明代書壇,並使之成為明代草書的典範,開此風氣之先河。為之後的徐渭、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王鐸的草書崛起起了引領作用。
自祝允明以後的書家顯然不滿足於元代趙孟頫帖學仿古、擬古的書學思想與審美觀念。因此,祝允明草書審美風格的確立開創了明代浪漫主義風格,同時也為後代的書家將這種風格推向高潮埋下了一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