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耳
來自veer的圖片
shí ěr

中文名: 石耳

拉丁學名: Umbilicaria esculenta Miyoshi

別稱: 石木耳、岩菇、臍衣、石壁花,岩耳,石菌,石花,岩菇,臍衣

: 真菌界

: 地衣門Lichens

: 瓶口衣科

: 石耳

分布區域: 我國南方、西南及陝南山區數量較少

: 木耳目

石耳中藥名。別名石木耳、岩菇、臍衣、石壁花。因其形似耳,並生長在懸崖峭壁陰濕石縫中而得名,體扁平,呈不規則圓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絨毛。為石耳科真菌石耳的地衣體。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西藏等地。具有養陰潤肺,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肺虛勞咳,吐血,崩漏,腸風下血,痔漏,脫肛,淋濁,帶下,毒蛇咬傷,燙傷和刀傷。

形態特徵

地衣體單片型,幼小時正圓形,長大後為橢圓形或稍不規則,革質。裂片邊緣淺撕裂狀;上表面褐色,近光滑,局部粗糙無光澤,或局部斑點脫落而露白色髓層;下表面棕黑色至黑色,具細顆粒狀突起,密生黑色粗短而具分叉的假根,中央臍部青灰色至黑色,直徑5-12mm,有時自臍部向四周放射的脈絡明顯而突出。子囊盤少見。 [1]

生長環境

石耳屬於腐生性中溫型真菌。菌絲在6~36℃之間均可生長,但以22~32℃最適宜;15~27℃都可分化出於實體,但以20~24℃最適宜。菌絲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長,子實體形成時要求耳木含水量達70%以上,空氣相對濕度90%~95%。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子實體生長期需250~1000lx的光照強度。為好氣性真菌,pH5~5.6最適宜。[2]

藥用成分

石耳含石耳多糖。從子實體分離的一個多糖,相對分子質量為155000,由L-岩藻糖(fuc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D-木糖(D-xylose),D-甘露糖(D-mannose),D-葡萄糖(D-glucose),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等組成。

菌絲體含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還含麥角甾醇(ergosterol),原維生素D2(provitaminD2),黑刺菌素(ustilaginoidin)。

生長在棉子殼上的石耳含總氨基酸11.50%,蛋白質(protein)13.85%,脂質(lipid)0.60%,糖66.22%,纖維素1.68%,胡蘿蔔素(carotene)0.22mg/kg,維生素(vitamin)A1.76u/g,維生素B10.88mg/kg,維生素B211.4mg/kg及各種無機元素:鉀1.98%,鈉0.055%,鈣0.28%,鎂0.23%,鐵0.0017%。

植物文化

附方

1、石耳止血丸:石耳150g,枯礬30g,密陀僧30g。共研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於食前,以米飲送服20丸。 源於《聖惠方》。本方主要取石耳的止血作用,枯礬、密陀僧能收澀腸道、制止出血,共奏澀腸止血之效。用於便血水止或脫肛。

2、石耳蒸豬肉:石耳15g,溫水浸軟,豬瘦肉90g,切片,加水適量和鹽少許,蒸熟。上午蒸一次,喝湯,下午蒸一次,全部服食。

本方取石耳化痰止咳,豬瘦肉能補虛。用於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少數病人服用後有輕度頭昏、胃腸不適、乏力等副作用,可在2~3天內自行消失。[3]

各家論述

1、《日用本草》:清心,養胃,止血。

2、《綱目》:明目,益精。

3、《醫林纂要》:補心,清胃,治腸風痔瘺,行水,解熱毒。

4、《嶺南採藥錄》:瀉火,止泄。

5、《飲片新參》:清肺養陰,治勞咳吐血。[4]

不適人群

陽虛體質,脾胃虛寒的病人不宜。[5]

相關視頻

石耳,九華山長在懸崖上的菜餚,比木耳珍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