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耳
来自veer的图片
shí ěr

中文名: 石耳

拉丁学名: Umbilicaria esculenta Miyoshi

别称: 石木耳、岩菇、脐衣、石壁花,岩耳,石菌,石花,岩菇,脐衣

: 真菌界

: 地衣门Lichens

: 瓶口衣科

: 石耳

分布区域: 我国南方、西南及陕南山区数量较少

: 木耳目

石耳中药名。别名石木耳、岩菇、脐衣、石壁花。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而得名,体扁平,呈不规则圆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绒毛。为石耳科真菌石耳的地衣体。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西藏等地。具有养阴润肺,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肺虚劳咳,吐血,崩漏,肠风下血,痔漏,脱肛,淋浊,带下,毒蛇咬伤,烫伤和刀伤。

形态特征

地衣体单片型,幼小时正圆形,长大后为椭圆形或稍不规则,革质。裂片边缘浅撕裂状;上表面褐色,近光滑,局部粗糙无光泽,或局部斑点脱落而露白色髓层;下表面棕黑色至黑色,具细颗粒状突起,密生黑色粗短而具分叉的假根,中央脐部青灰色至黑色,直径5-12mm,有时自脐部向四周放射的脉络明显而突出。子囊盘少见。 [1]

生长环境

石耳属于腐生性中温型真菌。菌丝在6~36℃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2~32℃最适宜;15~27℃都可分化出于实体,但以20~24℃最适宜。菌丝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长,子实体形成时要求耳木含水量达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90%~95%。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子实体生长期需250~1000lx的光照强度。为好气性真菌,pH5~5.6最适宜。[2]

药用成分

石耳含石耳多糖。从子实体分离的一个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55000,由L-岩藻糖(fuc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D-木糖(D-xylose),D-甘露糖(D-mannose),D-葡萄糖(D-glucose),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等组成。

菌丝体含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还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原维生素D2(provitaminD2),黑刺菌素(ustilaginoidin)。

生长在棉子壳上的石耳含总氨基酸11.50%,蛋白质(protein)13.85%,脂质(lipid)0.60%,糖66.22%,纤维素1.68%,胡萝卜素(carotene)0.22mg/kg,维生素(vitamin)A1.76u/g,维生素B10.88mg/kg,维生素B211.4mg/kg及各种无机元素:钾1.98%,钠0.055%,钙0.28%,镁0.23%,铁0.0017%。

植物文化

附方

1、石耳止血丸:石耳150g,枯矾30g,密陀僧30g。共研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于食前,以米饮送服20丸。 源于《圣惠方》。本方主要取石耳的止血作用,枯矾、密陀僧能收涩肠道、制止出血,共奏涩肠止血之效。用于便血水止或脱肛。

2、石耳蒸猪肉:石耳15g,温水浸软,猪瘦肉90g,切片,加水适量和盐少许,蒸熟。上午蒸一次,喝汤,下午蒸一次,全部服食。

本方取石耳化痰止咳,猪瘦肉能补虚。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少数病人服用后有轻度头昏、胃肠不适、乏力等副作用,可在2~3天内自行消失。[3]

各家论述

1、《日用本草》:清心,养胃,止血。

2、《纲目》:明目,益精。

3、《医林纂要》:补心,清胃,治肠风痔瘘,行水,解热毒。

4、《岭南采药录》:泻火,止泄。

5、《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劳咳吐血。[4]

不适人群

阳虚体质,脾胃虚寒的病人不宜。[5]

相关视频

石耳,九华山长在悬崖上的菜肴,比木耳珍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