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駒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首義之所;著名文學巨匠《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揮毫之處,新四軍、八路軍會師之地。武撼全國、文震球宇。白駒鎮地處大豐區西南,鎮總面積1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8.4萬畝,總戶數15610戶,總人口40869人,轄16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3個農村居委會。[1]
基本情況
白駒鎮地處黃海之濱,位於大豐區的西南首。距大豐城26公里,唐、宋時已置鹽場,元代建白駒場,清乾隆元年(1736年)撤併於草堰場。1940年新四軍、八路軍會師於鎮北1.75公里處的獅子口。通榆河、串場河、海高速、204國道、新長鐵路縱貫南北,穿鎮而過,南通機場、鹽城機場隔白駒南北對峙,南通港、連雲港和即將建成的大豐港鼎足而立,水陸空交通便捷,通訊設施配套齊全。鎮上有革命紀念地和古文化勝跡多處:獅子口橋為1940年10月新四軍、八路軍會師地址;元末明初《水滸》作者施耐庵故居、施氏遺址宗祠及施耐庵紀念館;清代鄭板橋設館教徒及孔尚任留詩寄懷的北寶寺;還有神祠曉月、岱嶽春雲、東郊牧唱、南浦漁歌、蘇橋吹笛、梵寺晨鐘、范堤煙柳、牛閘寒潮古八景。
服務部門
鎮農業服務部門設有農技服務中心和農經服務中心,公益性服務人員19人,其中農科站4人,全是大專以 上學歷,現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呈向縱深發展,有年加工能力在萬噸以上的米廠3家,麵粉廠1家,年收購加工棉花10萬擔以上的企業2家,形成了宏豐大米等一批綠色產品,訂單農業超過4.8萬畝,政府新行政中心已建成,獅子口新農村新社區工程全面啟動。 全鎮大力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高效種植面積1.6萬畝,其中千畝連片畝效益3000元以上的高效種植示範區4個,新增年純收入2萬元以上的養殖大戶16戶,培植一村一品專業村3個,其中種植業1個,畜牧業1個,加工業及其他1個。
水稻種植
白駒鎮是傳統種植大鎮,也是江蘇省18個秸稈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示範鄉鎮之一。白駒鎮把推廣秸 杆機械化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耕作效率、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根本舉措,在往年試驗示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組織推進力度,全面普及這項新技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鎮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36台,聯合收割機216台,小型拖拉機749台,秸杆還田機112台,插秧機84台。2008年,全鎮新增插秧機42台,秸杆還田機28台(與大拖配套),打捆機1台,簽訂秸杆還田作業合同2.5萬畝,水稻機插面積達1.3萬畝。
招商引資
白駒鎮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以白駒工業園區為招商引資前沿陣地,以參加國內外各類經貿活動為招商引資窗口,發展外向經濟。已形成了四大開發載體、三大外商投資區。通過行政推動、市場啟動、 全民發動、內外聯動、上下行動等措施,全鎮投資熱情高漲。已有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香港、德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置地興業。白駒的產品結構已形成化工、玩具、造紙、建材、輕工機械等十大支柱產業,素有「玩具之鄉」、「化工重鎮」之美稱。隨着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全鎮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先後被省政府命名為文化名鎮、先進鄉鎮、蘇中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鎮。白駒環境優美、社會穩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2]
經濟發展
2007年實現GDP8.08億元,工業總產值6.3億元,農業總產值5.66億元,外貿自營出口1.62億元;財政收入3088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2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971元。2007年被列為鹽城市工業化、城鎮化推進重點鎮。2007年末有各類企業647個,其中工業企業490個,全鎮已形成玩具、機械、化工、造 紙、建材和農副產品六大支柱產業,其中玩具產業規模較大,被鹽城市命名為玩具特色加工鎮,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際市場。 玩具業:全鎮現有大小玩具企業和加工點108家,其中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10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2家。16個村全部建有玩具生產企業或加工點。全鎮玩具年銷售額占鎮工業銷售總額的60%以上,共吸納8000多人直接或部分參加玩具生產,占全鎮農村務工人數的60%以上。 發展戰略:重點培植神龍、杉童等龍頭企業,引導各類中小企業參與產業分工,配套協作,延伸拉長產業鏈;以提高產品檔次為重點,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大力發展高科技、智能型玩具,推動玩具企業實現二次創業。
農業技術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白駒鎮是傳統種植大鎮,也是江蘇省18個秸稈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示範鄉鎮之一。白駒鎮把推廣秸杆機械化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耕作效率、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根本舉措,在往年試驗示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組織推進力度,全面普及這項新技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白駒鎮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36台,聯合收割機216台,小型拖拉機749台,秸杆還田機112台,插秧機84台。2008年,全鎮新增插秧機42台,秸杆還田機28台(與大拖配套),打捆機1台,簽訂秸杆還田作業合同2.5萬畝,水稻機插面積達1.3萬畝。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狠抓宣傳發動,造濃社會氛圍
從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入手,立足一個「早」字,積極做好引導工作。該鎮在夏收前,專門印發了《致全鎮廣大農戶的一封公開信》,發放到農村千家萬戶,在鎮村醒目位置張貼宣傳標語,在村務公開欄中書寫秸杆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知識板報,大力宣傳焚燒秸稈的嚴重危害性,通過多形式、多種途徑的宣傳,提高廣大農民對秸杆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的認識。
健全組織機構、落實目標責任
加強組織領導。該鎮成立了秸杆機械化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推廣工作領導小組,鎮長親自負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秸稈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的落實工作,由農機站、農技站、各村支部書記組成的工組成員具體實施。同時組織農機、農技技術人員成立技術攻關小組,制定秸杆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的實施方案和詳細時序進度計劃,保證此項工作有序推進。二是強化責任考核,鎮政府與各村簽訂了目標任務完成責任狀,明確了各項目標和獎懲措施,鎮工作組逐村逐組落實田塊和作業機具,狠抓秸杆還田和機插秧工作的落實。三是強化重點推進。利用建設秸杆機械化還田示範鎮的契機,選擇204國道、沿海高速沿線8個村為重點,要求秸杆還田面積每村不少於50%以上,其中肖坳、湯舍、獅子口、洋心4個重點村秸杆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實施面積達70%以上。通過努力,克服諸多困難,共與農戶簽訂秸杆還田作業合同3620份,簽訂作業面積2.5萬畝。
強化技術指導,確保推廣成效
為了幫助廣大農民及時掌握秸稈還田與水稻機插秧集成技術,該鎮印發了通俗易懂的作業流程技術路線圖,共2000餘份,發至各村,從技術培訓入手,夏季作業前開始,連續 開展廣播技術講座4次,舉辦現場演示會1次,打消農戶的思想顧慮。為保證作業一塊,成功一塊,帶動一片,該鎮組織鎮村工作組人員分片劃區,深入田間地頭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強化服務,以優質的服務促進秸杆還田與水稻機插秧工作的開展,贏得了農戶的好評。 四是建立示範基地,擴大輻射帶動。在推廣工作中,該鎮選擇了村支部工作力量相對較強的獅子口、肖坳、湯舍、洋心四個村建立了示範基地,通過以點帶面,擴大輻射面和影響力。四個重點村實施集成技術連片面積均達到500畝以上。通過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乾的試驗示範,廣大農戶不僅認可了這項新技術,而且積極參與了該項技術的應用推廣。經過測試證明,實施秸杆還田項目的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速效磷、鉀的含量普遍提高,土壤的團粒結構、透氣性大大改善,2007年機插水稻單產626.3公斤,較未實施秸杆還田的土地畝產提高了18.6公斤。
施耐庵紀念館
1993年8月20日,「施耐庵紀念館」在大豐白駒鎮建成,占地五千多平方米。施耐庵紀念館大門上方,嵌刻着當代著名書法大師啟功題寫的「施耐庵紀念館」匾額。跨入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達四米的漢白玉施耐庵像。紀念館建築結構謹嚴。館內前後三進大廳和左右側廳,以半偏殿環繞相連。第一進是接待廳,裡面陳列着施家存留下的明清家具和全國名人書畫作品。第二進是瞻仰廳,廳內陳列着施耐庵主要史 跡的若干幅圖文,令人肅然起敬。第三進為文物廳,分單元陳列了施耐庵的文物史料,兩邊側廳,布置着全國及海外著名畫家、書法家讚頌施耐庵的各種藝術作品三千多幅。 施耐庵墓位於興化市施家前橋東。墓台由磚石砌成,高出地面約一米,墓呈正方形,長寬各約十二米。墓土包,直徑約五米,高約四米。墓前立墓碑,碑正文中刻「大文學家施耐庵先生之墓」,右刻「民國三十二年春興化人民公建」。背面有五百多字的碑文,頌揚施耐庵的高風亮節及建碑目的。墓台南邊有一座高約五米、寬約八米、上刻「耐庵公坊」四個大字的磚砌碑樓。墓東南約八十米處建有一百多平方米的施耐庵資料陳列室,陳列施耐庵的家譜及其生平資料。
紀念碑
八路軍、新四軍 白駒獅子口會師紀念碑 1940年7月,新四軍奉命渡江,開闢 蘇中、蘇北。在取得 黃橋決戰勝利後,繼續揮師北上。與此同時,八路軍 黃克誠部從淮海地區南下。1940年10月10日, 新四軍與八路軍各一部在白駒獅子口勝利會師。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鞏固和發展了 華中抗日根據地,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東方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特立此碑,此資紀念。現為 大豐市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們中國的重要文化遺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