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瓷枕是一种枕头,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
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瓷枕历史
瓷枕的出现最早是在隋朝,据说,最开始是作为陪葬品而出现的,之后,又经历了唐朝的诊脉枕,到了宋朝,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的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那睡这硬梆梆的枕头到底有什么好处?
唐宋以来,由于中国陶瓷业的大发展,陶瓷枕出现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支。 很多人有疑问,古人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又冷又硬的枕头呢?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日常家庭中以荞麦、木棉或塑料泡沫为枕芯的枕头,由于所填物料不透气,不容易散发头部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在夏天多在其上垫上枕席,这样头部就感到凉爽容易入睡。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古代的枕头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1]
文献中即记载了不少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明目枕”,就是一种作为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非常简易的疗法。同样的,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自隋代开始就进入了人们的居室。
可以想像,在酷热难耐的盛夏,瓷枕便成了清热消暑的好用品,以致诗人以“玉枕”目之。如北宋词人晏几道就有:“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词句。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他的词中写道: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另一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对瓷枕的感受又不一样: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一个“冷”字,描述睡卧瓷枕的感受,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尽心思。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的杨永德伉俪捐赠的第八十七号瓷枕,产自山西晋南地区,在枕面中央剔出长方框填黑,内用黑彩写诗句: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诗人通过这寥寥的十四个字描述了南山之下,月上群峰,诗人枕在陶瓷枕上,有清风顿起的感觉,给陶瓷枕以很高的评价。 陶瓷枕在中国南北均有烧制,每处窑口烧造的瓷枕品极为丰富且独具风格。[2]
功用
瓷枕最重要的用途是在夏天,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知道为什么了,因为夏天的时候瓷枕是可以纳凉的。
瓷枕本来就是比较凉的东西,炎炎的夏天接触到瓷枕的时候心里可定也是比较凉爽的,这样的情况之下入睡的还是比较快的。还有就是瓷枕都是空心的枕头,里面是空心的也可使空气流动,这样也会降低枕头的温度
瓷枕还是比较花哨的,不像现在很多人用的就是白白的枕头,古人是很会创意的。一般的文人喜欢在自己的枕头上写诗,还有的喜欢在瓷枕上面作画,当然这样只会增加后世的价格。
还有一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枕著瓷枕睡觉是可以维持发髻的形状的,古代的女子都是用簪子来维持头发的形状的。她们为了保持发髻的形状大多就是使用瓷枕,还有就是她们睡觉的时候是侧卧睡觉的,这样更有利于维持发髻的形状,有的人甚至可以一周不动簪子。
瓷枕还会养生的功效,他们认为瓷枕是空心的,里面的空气是呈现阳性的,这样是可以增加自己的阳寿的。对于瓷枕的高度也是很有讲究的,瓷枕的最佳高度就是3寸到4寸之间,俗话说神仙枕3寸这就是瓷枕高度的理由。
枕头还是很好的容纳器皿,古人会将自己比较重要的东西塞进自己的枕头里面,因为瓷枕是空心的,所以能容纳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古人会将自己的银票和地契房契等东西放进去,还有自己珍贵的首饰什么,所以有的电视剧中家里发生了大火就直接抱著枕头跑。
古人还将枕头用来辟邪镇宅,他们会将自己枕的瓷枕做成祥兽的形状,比如说麒麟和狮子等威猛的东西。还有的就是在自己的枕头上画出祥兽的图案,总之古人认为自己枕著真么样的瓷枕就是带来什么样的好运。
很多人也会在瓷枕上面写字来祈求自己的愿望,比如说写出自己的心声和自己想要寄托的事情。有的人就会在上面秀出自己的书法,以彰显自己是一个文人墨客,但是好像只有自己能看得到。
宋朝的时候是瓷枕最为高产的朝代,这与百姓的生活和经济能力也是相关的,在那个时候南北方也是呈现不同的景象的。北方的地区因为有外族人的经常入侵,他们就将瓷枕做成祥兽的模样,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平安。
到了南方这里是比较富裕的地区,他们的枕头就关于艺术的作品,主要就是书法和绘画。[3]
瓷的器型
瓷枕,卧时荐首之具也。质坚而又清凉心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眼,至老可读细书,古人深爱之。今天介绍元宝形、八角形和扇形等瓷枕。
元宝枕
又名“银锭枕”,形似倒置的等腰梯形,枕面下凹,后枕墙等于或高于前枕墙。如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出土的晚唐-五代白釉划花双蝶纹枕,器型近乎于小长方枕,枕面不出檐,上宽下窄,中间微凹,略大于枕底,枕墙高。胎体洁白质坚,白釉细腻莹润,枕面划双蝶舞于草丛间。造型结实敦厚,枕体颇高,正应古语“高枕无忧”。
江苏省连云港王氏墓出土的吴大和五年(933年)白瓷枕,除枕体略低,四面枕墙有开窗装饰外,其馀与相似。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出土的北宋三彩浮雕卧鹿纹枕,元宝造型,枕面明显较枕底大。施黄绿釉,枕面无纹,枕墙印树下卧鹿衔灵芝纹。有学者研究此类低温釉陶多产于北宋晚期。
北宋中晚期还流行一种出檐元宝枕,如河北省临城县出土的白釉印花枕,枕面出檐甚多,枕墙印一莲荷,左右各印有一鱼一鹤,造型较为精巧。
河北省定州中山博物馆藏北宋白釉划水波纹枕,枕体明显渐大,枕面变大,实用性增加。白胎,釉施不匀,枕面划三道水波纹。水波纹在宋金瓷枕上较为流行,原因可能是民俗有取“水能厌火”之意的传统,在日常用具上装饰水波纹以避火灾。亦或是唐宋时期人们梦到“水”,被认为是吉兆,所以梦水的期盼外化为象征“水”的纹饰表达于枕面。还可能是瓷枕多在夏季使用,有降暑清脑的功效,装饰水波纹对消暑功能具有强化意义。
同馆所展的金代白釉褐彩戳印仕女纹枕,枕面微凹,两端上翘,机面边缘刻双线边框,上下印有卷草纹,中间有六名持扇仕女,三人一组,左右相对,每组仕女的服饰、表情、动作、尺寸均一致,当为重复印制而成。仕女高挽发髻,面部丰满,宽衣博袖,神态高雅端庄,自然祥和。枕左右两侧模印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有致。前墙模印缠枝花纹,后墙印有兽面纹,并巧妙地以兽眼作气孔。从釉色特征、装饰手法看,此枕应为井陉窑产品。
山西省博物馆藏金代白釉黑花开光芦鸟纹枕,枕体明显变长,枕面不出檐。白地黑花装饰,纹饰繁而不乱,技法成熟,枕底有黑书“大写癸卯岁六月......”,即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
元代的长方枕独步天下,元宝枕罕见踪迹,明代瓷枕式微。清代瓷枕复兴之际,元宝枕却较其他瓷枕更受欢迎,如陕西澄城尧头窑所烧清代黑釉元宝枕和耀州窑民国香黄地青花杂宝狮纹元宝枕就颇有特色。
角枕
顾名思义,枕呈八角八边之状,亦流行于宋金之际。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上龙村出土北宋珍珠地双凤纹八角枕,珍珠地戳印密麻有序,一丝不苟,实属精品。
南京博物院藏宋绿釉刻花瓷枕,枕体呈八角状,扁平而长。除枕底外,余皆施绿釉,枕面划蕉叶纹,枕墙印菱格纹,角的转折处对应有竹节状墙柱装饰。从装饰特点分析,该枕应为吉州窑北宋晚期的产品。
故宫博物院藏宋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据专家研究,该枕可能为河南省密县的窑沟窑所造。密县目前发现的宋元时期窑场主要分布于新密市西关、窑沟村和郭窑村一带,统称窑县窑。窑沟窑的八角枕多采用白地黑花装饰,枕底不施釉。枕面边缘多墨绘数道粗线边框,并间饰细线或篦划水波纹,最内侧边框一般为墨绘细线,个别瓷枕八角处还有白色放射线式的装饰。枕面中部以折枝花卉纹为主,还见有少量文字和动物等装饰。枕壁与枕面接合处亦墨绘粗线,且该粗线以下多墨绘细线,枕壁近底部则墨绘粗线一周,上下边框之间一般饰以卷草纹。而时代或可定为金代中晚期。
邯郸市博物馆藏金代白地黑花诗文八角枕,枕面出檐,上沿平直,下沿略带弧度,更合适颈部贴枕。枕面以诗文装饰,简约明快。
扇形枕
邯郸市博物馆展出的金代黄绿釉模印划花莲花纹扇形枕较为典型,枕形宛如展开的折扇,枕面划有莲花流水纹,枕背印花缠枝莲纹,并施以黄釉,余皆釉绿釉。扇形枕金代比较流行,其他时期少有。[4]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用“瓷枕”
又高又硬枕著不难受吗?学者:方便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