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灵崖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灵崖寺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处,依山傍水,坐东向西,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1]。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号称“故道明珠”,“陕南小碑林”。灵崖寺两大镇寺之宝就是汉隶书石刻《郙阁颂》和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灵崖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自古就是周边地区的宗教旅游胜地,加之历史悠久,各种传说轶闻举不胜举。李白、杜甫、吴道子、李可染、于右任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有笔墨。

中文名称: 灵崖寺

地理位置: 陕西省略阳县城东南3.5公里处

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 于: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

寺院简介

略阳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秦岭南麓的嘉陵江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素有嘉陵江畔的“明珠”之称,山川秀丽,风光宜人。历代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灵崖寺、吴王城、紫云宫、江神庙……但首推灵崖寺。灵崖寺在距汉中略阳县城东南3.5公里的嘉陵江畔,自古以来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灵崖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岩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一百三十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郙阁颂》也在寺内。

景观文物

《仪制令》

《仪制令》是宋代的石刻,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交通规则,现存放在略阳县的灵崖寺内,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石刻上清晰地刻有“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12个的大字。仪制令这块石刻比福建省松溪县的“仪制令石刻”早130多年。

灵崖洞

灵崖前洞洞口高约25米,宽50多米,进深约100米。洞口崖边拔地而建的望江楼,绚丽多彩,登楼倚栏,远眺嘉陵江,蜿蜒曲折,渺渺茫茫,恰似一条白绸在秦岭千山万壑中飞飘舞动,勾思引情。始塑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毗庐大佛,在大雄宝殿静穆端坐,大佛身后“金龟”深藏洞中,诱发人往,探险揽胜,两株“唐棕”在洞内佛前摩空而立,风起摇曳,仿佛这虎口般的洞穴在一张一合,身临其境,如虎穴蟒桐。由前向左,经“奈何桥”,傍崖而行至后洞,又名“罗汉洞”。“玉柱”、睡佛,依次而列,别有情趣,更加神秘莫测。两洞之间有一泉,西流而入嘉陵江,据说饮此泉水,上清头目,中顺肠胃,具有清心明目之功,解热除烦之能,因此而叫“药水”,后此洞之右即“药水洞”,每逢春夏鸟语花香,林荫气爽,游人流连。

镇水独角兽

镇水独角兽为铁铸,兀立在寺大门左侧内。铜铃般的眼睛,警惕着奔流而去的江水,仿佛时刻注视着江水的涨落,以施自己的本领——镇水。这尊镇水独角兽高120厘米,长150厘米,重250千克。“飞仙石”,在寺吟诗亭边,是一块笔挺的峭石。粗看像天然屏风,细观若仙人伫立。“飞仙石”也称“飞来石”。“佛前三炷香”在毗庐大佛前。是三株凭空直上的棕树,高约20米,传为唐代秦古人建宇时所栽,故人称“唐棕”,号为“佛前三位香”。今“唐棕”仅存两株。“唐棕”前有一圆池,“药水”流人,池水清碧,金鱼嬉戏。

金龟

金龟在大佛像后。这里有一天然溶洞,深不可测;沿着滑腻的斜石路,行至100余米,有一天然钟乳石龟,形神毕肖,翘首洞外,石龟熠熠闪光,人称“金龟”。

睡佛

千年睡佛,在后洞的玉柱边。是一尊体态丰满慈祥沉睡的钟乳天然大佛。这形象逼真的天然钟乳大佛,身披袈裟,慧眼紧闭,袒胸露腹,赤脚侧卧。在洞内暗淡、恬静、幽冥的气氛中,这尊千年睡佛身边,曾流传着;你那里痛,就把睡佛哪里摸一下,便会立即好。至今,游人还是手抚睡佛,美言祝愿。

玉柱

玉柱,在后洞的睡佛旁边。是直立着的一根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柱,仿佛支撑着整个天然洞穴。

据说,摸了“石柱”可以成为栋梁之材,游人纷纷扶柱相摸,久而久之,使这根天然的石柱日益光亮,银光闪闪,故人称“玉柱”。“莫奈何”在前洞的飞来石旁边,是一个形状怪异的东西,由生铁铸成(铁砣),呈盘旋尖顶状,共分5层,由底层而上,层层收敛,形成一浑圆尖顶。高32厘米,底围104厘米,重约75公斤。人们来专烧香拜佛或游玩,都去摸这个铁砣,以试自己的臂力。但因抓无处抓,抱又不好抱,而且不易掌握平衡,故而都抱不起来,于是就将此物叫“莫奈何”。

《郙阁颂》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修剑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郙阁颂》摩崖是我国珍贵的汉代刻石。

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浓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中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崇,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 , 《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石刻原在略阳徐家坪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高170公分,宽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为十一字,第十五行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计四百七十二字,现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额有古代拉船纤绳磨损的印痕七道,最长约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到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阳)太守田克仁幼时就很爱书法,曾临摹过《郙阁颂》,当他任沔州太守后,得知《郙阁颂》就在沔州,喜之不尽。当他见原刻露处江边,受风雨浸蚀,剥落日甚,恐久而绝迹,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灵崖寺,即今灵崖寺奈何桥的右崖上。至明万历时,刻石右上角剥落尤甚,斜痕长102公分,知县申如埙补刻,并在石尾加上“知县申如埙重刻”七字。晚明以来,申如埙补刻而冒“重刻”的《郙颂》摩崖,因字迹清显,拓印流传,造成混乱,有的妄断为申如埙重刻。

因《郙阁颂》摩崖的书法价值极高,长期以来传为书法家蔡邕撰书的。到元末,又因高则诚编《琵琶记》戏曲时,将蔡邕演绎为“状元”,流行广泛。因此,群众就讹传“蔡邕撰并书”的《郙阁颂》摩崖称为“状元碑”。讹误相传,一直至今,故旧的省、府、县志以讹而载。

但历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隶释》,明·赵山函《石墨镌华》,清·翁方纲《西汉金石记》,清·王昶《金石萃编》,清·陈奕禧《金石遗文录》以及朱剑心《金石学》等确认:析里桥郙阁颂为仇靖文,仇绋书。二仇因当时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详。

交通

可乘勉县到略阳的班车,将近略阳时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车,搭2元的机动三轮沿灵崖路到达。从略阳乘三轮前往也是2元。从灵崖寺出来,嘉陵江边的风景很好,可以徒步回城。如果时间紧,去时可以和车夫讲好,请他等你从寺里出来,直接载你去城北的火车站,往返一共5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