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頭木版年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灘頭木版年畫 |
灘頭木版年畫是湖南省隆回縣的傳統美術。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灘頭木版年畫是湖南省惟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以濃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據《隆回縣誌》載,灘頭木版年畫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據民間口傳歷史資料,灘頭最初的木版年畫作坊是明末清初時綽號"王猴子"的王東元所辦,曾印製過《秦叔寶》、《尉遲恭》等十餘種年畫。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灘頭木版年畫
主要題材:神像類、寓意吉祥類、戲文故事類
編號:Ⅶ-8
所屬性質: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區:湖南省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批准時間:2006年
申報地區:湖南省隆回縣
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灘頭木版年畫
所屬地區: 湖南· 邵陽 · 隆回縣
遺產編號:Ⅶ—8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湖南省隆回縣
遺產級別: 國家
簡介
灘頭鎮地處湖南省隆回縣東南部,此地民風古樸淳厚,習俗獨特,歷史上曾出現過造紙村,雕刻村,色紙、花紙、香粉紙巷和年畫街,手工業十分發達,且分工明確,相互配套。灘頭自古巫風熾盛,民間祭祀活動甚為流行,用於祭祀的紙馬品種繁多,其製作工藝與後來的灘頭木版年畫有着內在的傳承關係。據《隆回縣誌》載,灘頭木版年畫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而據民間口傳歷史資料,灘頭最初的木版年畫作坊是明末清初時綽號「王猴子」的王東元所辦,曾印製過《秦叔寶》、《尉遲恭》等十餘種年畫。道光年間,胡奇甫開辦「和順昌」年畫作坊,增加了《桃園結義》等新品種。同治年間,灘頭木版年畫已行銷全國。20世紀初,灘頭木版年畫生產達到全盛,有年畫作坊108家,年產年畫三千多萬份,銷往江南各省及東南亞一帶。1949年後,灘頭木版年畫被當作封建迷信品加以禁止,1958年恢復生產,1966年後再次受到摧毀,1979年重新恢復生產。1984年,灘頭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1994年,灘頭木版年畫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美術一絕銀獎」。
灘頭木版年畫從造紙到成品所有工序都在灘頭當地完成,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生產系列,這在全國年畫製作中較為鮮見。傳統的灘頭木版年畫有四十多個品種,分為門神畫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在灘頭木版年畫的工藝中,蒸紙、托膠、刷粉等傳統工序均為灘頭所獨有,「開臉」也是有別於他處年畫的獨特技藝。
溯源
清嘉慶年間,灘頭年畫被稱為"五色紙",列入貢品送往宮廷,堪稱灘頭年畫的前身。清道光年間,灘頭和順昌老闆胡奇甫繪製了《桃園三結義》、《花園贈珠》、《西湖借傘》等十幾種戲文故事新品種。同治年間,灘頭木版年畫已行銷全國。
民國初期,灘頭年畫生產達到全盛期,小鎮有生產作坊100多家,工人2000餘人,年產高達3000多萬份,當時著名的作坊有正大昌、大生昌、大成昌、道生和、生成昌、和順昌、松榮祥、鍾良美、寶悅來、天順昌、義生和等。當年的老街上,幾乎所有民居都是年畫和土紙加工的老作坊。
新中國成立後,有段時間灘頭年畫被作為封建迷信品而禁止生產出售,年畫生產近乎停頓。與此同時,一批農民美術作者脫穎而出,當時為了配合形勢需要,僅僅是在牆上畫些宣傳畫,如:"豬比象大"、"玉米長得沖雲霄"等。1958年,灘頭年畫重新獲得批准生產,當年銷量達20多萬張。1963年,湖南省群眾藝術館組織美術工作者到灘頭學習考察,利用傳統技術加上現代內容,創作了《工農聯盟》、《擁軍優屬》等新畫稿刻印出版。"文革"中,灘頭年畫列為"四舊",大量印版被付之一炬,有些版本就此失傳。 1979年,應貴州商業部門要求,灘頭年畫恢復生產。1982年,年畫作坊增加到12家,產銷量達140多萬張。1985年,邵陽市成立了"灘頭年畫研究會",以隆回縣文化館為主對灘頭年畫進行挖掘、整理,並恢復刻印了失傳的"托全"門神《秦叔寶》、《尉遲恭》和《花園贈珠》等印版。1994年,灘頭年畫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美術一絕"銀獎。2003年,在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暨民間工藝品大展中,灘頭木版年畫獲中國傳統工藝品金獎。
有關傳說
傳說一
關於灘頭年畫是從何而來,灘頭民間有很多傳說。相傳,明末長沙有個叫王東元的秀才,綽號"王猴子",聰明過人且有繪畫才能。清兵入關,為逃兵荒,夫妻倆來到灘頭投親。
為謀生計,"王猴子"夫婦利用這裡出產竹紙、顏料的得天獨厚的條件,開辦了年畫作坊,創作印製出《秦叔寶》、《尉遲恭》、《和氣致祥》、《麒麟送子》、《龍鳳呈祥》、《老鼠娶親》等數十種年畫產品,由販運土紙、色紙的商販推銷到外地,灘頭年畫因此名聲大振。
傳說總習慣將歷史功勳集中在一兩個人身上。實際上,在灘頭這樣一個既非通衢要道又非文化重鎮的地方,年畫為什麼會在此紮根?這裡還有一個集體創作的傳說版本。
傳說二
邵陽古稱寶慶,明清以來,雕版印刷業十分興旺。印刷的東西太多了,於是一些本來是搞印刷的技術工人也往往被臨時派為產品推銷員。他們走南闖北,穿街過村,偶然間,發現了一種彩印的畫紙,新年時節貼在門上、壁上,增加喜慶氣氛,這種畫紙就叫"年畫"。年畫有人物,有故事,造型和色調都十分生動艷麗。憑着自身職業的敏感,他們認定這是一宗大可賺錢的營生,便把外地年畫的稿本和刻版套印的技術一件一件地學了回來。不知從哪一天開始,這種行當不聲不響地向着寶慶城50多公里外的一個山區小鎮灘頭方向轉移了,而且扎紮實實地安了家,落了戶。
藝術特色
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製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在全國年畫製作中極為鮮見。
分類
灘頭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無論是門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內容,都在小小的年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老鼠娶親》、《秦叔寶和尉遲恭》、《和氣致祥》,幾乎每幅年畫都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現存的四十多個品種成為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
製作工序
灘頭木版年畫製作工序獨特,特別是粉紙的使用獨具特色:在年畫印製之前,先在當地加工的土紙表面刷一層白粉(取自本地峽山口、沙坪一帶的白膠泥),刷過白粉後的土紙在上色後色彩鮮明飽和,又顯穩重。年畫版採用當地的梨木刻制,印製採用木版套色和手繪結合的方法,人物面部常常是手繪,即"開臉",面頰及嘴唇以紅色渲染描繪,鬍鬚以寬筆勾畫,這種技法以神像畫最為典型。尉遲敬德為典型的灘頭門神形象,人物着戲曲舞台裝束,形象威猛又有趣,身邊常有麒麟狀元郎之類相隨,這一童子形象頗似利市仙宮,雙手執"四季興隆"。這種門神不僅護佑平安,還有恭喜發財之願。
線板雕刻
灘頭木版年畫的製版難度在於線板雕刻,在這方面"高福昌"年畫作坊的"陡刀立線"技術很有名,其行刀角度一致,使用均勻的暗勁,轉折、交叉處穩當不亂,完全靠感覺和技巧把握。
傳承意義
灘頭木版年畫馳名中外,與魯迅先生曾收藏其《老鼠娶親》有着密切的聯繫。魯迅先生在散文《朝花夕拾》中專門描述了灘頭年畫《老鼠娶親》,並將該年畫視為珍品加以收藏。一九九四年,灘頭年畫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美術一絕銀獎。造型古拙,變形大膽,神態生動,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灘頭版年畫的傳統作品已成為藏界的熱門藏品,尤其是《老鼠娶親》市場價格一路攀升,清版《老鼠娶親》每幅6000元以上。
慶幸的是這一情況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經中宣部批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灘頭年畫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首批搶救保護工程,正式列入了國家社科特別委託項目,相信灘頭年畫這一中國民間的特色藝術瑰寶在新的時代將會煥發新的異彩。
保護級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湖南省隆回縣的鐘海仙和李咸陸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