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那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那镇地处砚山县城,是砚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东经104°20′—29′,北纬23°36′—50′之间, 东至本县者腊乡、南至盘龙乡、西至文山县秉烈乡、北至本县干河乡,水系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流域,镇域国土面积266.1平方公里,坝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城市面积7.5平方公里。全镇已实现村村通路、通电,村民委(社区)电话普及率达100%,村小组电话普及率达72%。[1]

简介

街心花园

镇区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普者黑机场离城区仅有 5公里,323国道横穿其间,砚文、砚邱、砚西公路穿越全境,砚文、砚平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接,交通便利,是州县通往省城昆明及两广等地的必经之路。

辖区海拔在1400-1630米之间,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99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无霜期303天。

辖4个社区居委会、8个村民委员会,63个自然村,107个村(居)民小组。辖区内有144个 省、州、县单位。居住着汉族、壮族、彝族、苗族等共12个民族,总户数15809户,总人口60970人(其中:居民16533人,农民46437人)。民族中以汉族、壮族、苗族、彝族为主。[2]

历史沿革

江那镇

“江那”系壮语,江:中间;那:指田,意为田坝中间的村庄。康熙六年(1667年)为开化府江那里,道光三年(1823年)设江那县丞,治所在郊址城,宣统一年(1909年)为文山县东区江那镇。民国元年(1912年)为江那县佐,治所仍于郊址。民国六年(1918年)迁至江那。1933年为砚山设治局江那镇,1935年为砚山县第一区江那镇。1950年为砚山县江那镇,下辖江那、子马、郊址、羊街四个乡。1952年为盘龙四区江那镇。1958年撤销砚山县并入文山县为上游公社江那大队。1959年为砚山公社江那管理区。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盘龙区江那公社。1962年为江那镇。1970年为江那公社。1971年恢复江那镇。1988年元月区乡体制改革,将原子马区并入江那镇,由原来的3个办事处增加到11个办事处,1个居民委员会。

城市建设

镇人民政府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的把砚山建成文山卫星城和建设“文砚平”城市群的要求,以县委、县人

民政府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积极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启动和续建了兴城大街延长线、江那北路、市政中路、云锡山水康城、盛世兴城、幸福家园等一批重点项目。随着七乡大道、民航路、兴城大街等一批市政道路设施的投入使用,与砚华路、龙头街、通广路、建设路等主干道形成了县城交通网络的主体骨架;沿七乡大道、民航路两侧开发建设云锡山水康城、七乡花园、金福人家、幸福家园、建华小区等一批优质房地产项目,代表着新的开发模式正在形成;以创建“甲级卫生县城”和“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为契机,墨山山体景观改造工程已启动实施;云锡山水康城及蔑茂塘公园开发建设正在实施一期工程;不断完善七乡大道以北基础设施,兴城大街二期工程基本完工;2006年开通的公交专线将砚山县城与普者黑机场、重点工业区及县城周边各村寨紧密相连,这些项目的建成标志着江那镇中心城镇的建设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

县城已建成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体系,城区总面积从2002年的5.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7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2%,城镇化率27.6%。为进一步改善城区人居环境,镇政府加大了旧城区道路建设力度,发动群众,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完成了城区大新街、小新街、嘉禾一路等共十余条城区道路的建设和书院社区,秀源社区大外革、小外革的亮化工程。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农村规划建设投入。完成了路德、羊街、铳卡、芦柴冲、子马等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共投资80余万元,完成道路改造工程104.7公里,通达工程12公里。积极引导村集体利用村集体资金搞好村集体公益事业,六年来羊街村民委、子马村民委等各村集体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修建了村集体道路、村寨街道共计五万平方米。[3]

农业

镇人民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深入贯彻到各村各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从2002年到2008年来累计兑现各种惠农补贴7343万元,发放听湖水库后期移民扶持资金104.37万元,兑现了脚侧龙水库土地淹没补偿费44.28万元。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发工作和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扩宽了农民的经营范围,促进了农林业的稳定发展。

镇人民政府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2002年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7483万元,实施了芦柴冲商品蔬菜基地、子马综合农业示范园区、烟水工程等建设项目,新建水窖、水池2485口,新建和改造水渠12.2公里,维修病险水库6座,完成大小水利工程建设5207件,改善灌溉面积28978亩,切实解决了2万余人3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在铳卡和舍木那冰雹重灾区建立了固定人工防雹作业点5个,共投入资金66万元,年均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余万元。

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镇12个村委会(社区)54个自然村享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的,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镇已建立了万亩烤烟、万亩蔬菜、万亩辣椒种植基地,围绕砚平、砚文高速公路,引导培育了葡萄、晚蜜梨等水果种植,农业种植业由常规性种植向经济效益性种植转变。积极要项目争资金,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有力地带动了烤烟、辣椒、三七、花生、畜牧、林业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烤烟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达1.04万亩,完成烟叶收购2.7万担,均价11.54元;中上等烟比例为59.13%;实现烟农收入1557.81万元,户均收入达12002元。

紧紧围绕“技、资、物”配套服务发展畜禽商品生产等重点项目,共投入800余万元,加快优良品种和改良技术的推广,共建成牛冻精改良点6个,推广牛冻精改良配种6000余头,推广猪人工授精配种20000余头,为农户办理能繁母猪保险1000余户,发放能繁母猪补贴13万元。全镇累计实现畜牧业产值22202万元,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5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增收。通过林改群众增强了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6.4万亩。2007年底,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8.7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6%[4]

旅游

浴仙湖位于江那镇西42公里323国道南侧。景区总面积109平方公里。浴仙湖海拔1506米,湖体呈盆形东西长275O米,南北宽2250米,水域面积2.27平方公里,湖内有小岛3个,湖水平均水深7米,最深处14米。湖平如境,水鸟翱翔,一阵微风过后,湖面波光鳞鳞,来到鲤鱼岛冬季可看到成群的红嘴鸥在水面嘻闹戏水、争抢食饵,其他季节可见山鸡、画眉、云雀、杜鹃、喜鹊等数十种鸟类。浴仙湖,沿岸共有3个村寨,分别居住着彝族、壮族、苗族。逢苗族花山节,壮族三月节,彝族火把节,各民族都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唱起悠扬的民歌,跳起欢快的舞蹈,这时,便可一睹苗族芦笙舞、彝族弦子舞、壮族草人舞的风采。

工业

江那镇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牢固树立“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活则全盘活”的思想,强化“工业首位”意识,按照“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要求,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支柱产业的聚集和延伸,扎实构建江那工业体系,走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冶炼、建材等传统产业,切实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积极支持水泥、页岩砖等建材企业的发展,做强做大建材产业。

全镇已经建成年产10万吨铁合金、3.7亿块页岩砖、20万吨电石、10万吨彭润土加工等骨干工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矿冶、建材、化工、三七、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338户,私营企业3454户,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从2002年到2008年引进投资的17户页岩砖厂,逐步树立起了江那页岩砖的品牌,占领了全州页岩砖市场35%以上的市场份额。

紧紧抓住江那镇被省列为工业强县重点县,把三星坝冶金工业片区纳入文山马塘省级工业园区盘子的机遇,江那镇政府加强了铳卡片区、三星坝片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四通的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利用镇内丰富的铅锌、沸石矿、澎润土、页岩、石灰石等多种非金属矿资源,宣传江那优势、展现江那特色,引进投资建厂。截止2008年,引进了云铜集团、云锡集团等50余户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到江那镇建厂,总投资额达8.5亿元,仅三星工业园内已聚集企业39户,年产值逾53226万元,年创利税2650万元。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对企业实行贴心 服务,积极主动为投资者协调临时办公场所、土地、供电、资金等事宜。随着年产20万吨电石厂、金不换年产50亿粒血塞通滴丸生产线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工业对镇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63494万元,工业增加值达1.6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64.4%和6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9%。[5]

经济

随着砚山城市建设逐年向境内扩展和江那盘龙综合农业示范园区、三星工业园区、砚山县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启动,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2006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877万元,比上年增长20%;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7亿元,增长15.19%。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4.63亿元,增长17.5%;完成农业总产值1.07亿元,增长6.2%;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8.98亿元,增长20%;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10.83亿万元,增长1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7.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0元,比上年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980元,比上年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从2002年到2008年,镇人民政府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政府的中心任务,主动适应宏观调控,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镇域经济全面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快速持续增长。2007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7242万元;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111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3494万元,年均增长35%;农业生产总值由6688万元增加到12748万元,年均增长18.12%;乡镇企业总产值由31617万元增加到109061万元,年均增长24%;全镇个体工商户达2829户,从业人员达17192人,个私经济成为江那镇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固定资产总投资由14460万元增加到59932万元,年均增长33.4%;财政收入在实行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情况下,镇政府狠抓财源建设工作,财政收入逐年增长,有效缓解了历年政府欠债带来的巨大压力,财政总收入由1223万元增加到3872.6万元,比2006年实际收入2888万元增长了34.11%,年均增长率为35%。

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在1500万公斤以上,确保了江那镇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1850万公斤,年均增长4%。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129元增加到2007年的1710元,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4000元增加到9980元,年均增长12%,群众生活逐步由过去的“吃饱”向“吃好”转变。第三产业繁荣兴旺,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不断发展。[6]

人口卫生

卫生所药柜

全镇总户数15809户,总人口62971人,其中:农业户10393户,农业人口45219人。劳动力28105人。本镇人口以汉族、壮族为主,其中:汉族32090人,壮族19938人,彝族90046人,苗族1112人。

截止2006年底,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村民达41466人,参合率达91.7%;享受低保村民1164人。村民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全镇建有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所24个,有乡村医生52人。全镇建有公厕18个,垃圾集中堆放坑7个。

文化教育

江那镇建有民族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30所,现有教师500人,其中,中学教师132人,小学教师368人;目前全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6261人,其中,初中学生2221人,小学生4040人,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江那镇建有镇文化站1个,藏书463册。全镇有业余演出队27个,有演职员216人。

基础设施

水坝

截止2006年底,全镇12个村委会(社区)已实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达率为100%,63个自然村中有45个自然村已经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全镇有9711户拥有电视机,其中有5955户拉有线电视,入网率达57.68%;有2898户已通自来水,有2497户饮用井水;有6573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其中: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达3513户。

全镇12个村委会(社区)共拥有汽车91辆,农用运输车284辆,拖拉机216辆,摩托车2952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7158亩,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075亩,人均拥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9亩。

全镇共有1608户农户建有沼气池,23户农户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674户农户安装有太阳能。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砖(钢)混结构住房农户有1571户,砖木结构住房农户有3416户,土木结构住房农户有5283户,123户居住其他结构住房。[7]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规划

江那镇新农村建设有序实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树立新形象”的工作思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试点村建设。2007年投资112.36万元,启动实施了迤勒温饱试点村建设工作,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工作中,一是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圆满完成了迤勒村一、二、三、四组的进村和村内道路改造工程,共实施道路硬化10005平方米,新建公厕、沼气池等环卫设施行道绿化。二是加强了科技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投资8万余元,建设科技活动室1间,组建文艺队1个。三是以商品猪、烤烟种植、劳务输出等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按照“农民主导、政府引导、县镇村三级投入”的工作原则,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发挥农民主动参予的积极性,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五是深化村组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完善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各套基层组织。六是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村民素质。

特色产业

烤烟

烤烟:烤烟是江那镇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那镇将烤烟生产列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植,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了烤烟产业开发力度,通过认真抓好壮苗培育、中耕管理、烘烤技术、入户预检等生产环节,大大提高了烟叶产量和质量,烤烟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共种植烤烟1万亩。

三七:三七,作为我镇的特色产业之一,促进了农户经济的增加。近两年来,三七价格持续上涨,七农获利增加,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三七的积极性,给三七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以GAP三七基地建设为目标,强化种管技术服务和指导,进一步确保三七质量。

辣椒:辣椒是江那镇的传统种植优势品种,近几年随着市场效益的好转,广大椒农的种植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特别是小米椒、朝天椒、冬早小椒的种植规模逐年增加,2007年全镇优质辣椒种植面积达1.5万亩,分布在11个村民委(社区)62个村寨,涉及农户5734户。

蔬菜:江那镇充分发挥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和交通便利的良好条件,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狠抓落实,依托323国道,在沿线村民委(社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蔬菜发展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建成子马综合农业示范区和芦柴冲商品蔬菜基地。[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