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昌堡 |
---|
基本資料 |
分類 古建築 時代 明朝 |
永昌堡 又名明城堡,俗稱新城。建於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中鎮,是明代民間出資興建的抗倭城堡。2001年,永昌堡作為浙江目前僅存的民建古城堡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明代,溫州沿海備受倭寇侵犯,永強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後王沛侄子王叔果、叔杲兄弟發起修建此堡以抗倭。城堡呈長方形,南北長778公尺,東西闊445公尺,城牆高8米,基闊3.9公尺,周長2688公尺,有敵台13座。用石塊斜壘,中夯土。城外環護城河,城內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兩岸,井然可觀。
城樓修復
1982年以來,南北城門旁城垛、城樓已經修復。 永昌堡的來歷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當時沿海倭寇猖獗,永嘉場鄉民時遭焚掠。二都英橋里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議集資築堡自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動工,用石塊斜壘城牆內外壁,中間夯土,城基約3.9米,高4米多。歷時一年建成。
布局結構
永昌堡,城呈長方形,南北長738米,東西距445公尺,周長23656公尺,環以護城河。東南西北設陸門環海、迎川、鎮山、通市,門將砌青磚,設防有閘,門二重,城門上設譙樓。城內開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水入城,貫穿南北。 上河向西開五浹:西宅、狀元、三房、西門、上倉;下河向東開五浹:撲樹、經魁、御史、板橋、聖門。上河置南水門、會秀、汫頭、左昌、世裔、北水門七橋,下河置南水門,東門、東昌、北水門四橋,造型各異,風采多姿。 永昌堡建成後,為抗擊倭寇的入侵和保護當地人民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永昌堡整座城牆雄偉壯觀,不可盡言。南北長達778公尺,東西長445公尺,城高8米,基寬3.9公尺,周長2688公尺。城中有城堞908個,敵台13座,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城堡整體布局合理,設有四座城門、四座水門。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城內開了二條南北走向的河流,上河寬13米,下河寬8米。河上築有坡式的會秀橋、蛙式的聯芳橋、直通式的井頭橋等形式各異的橋樑,以利鄉民通達。兩岸以方塊花崗石斜築,以利水陸交通、灌溉、浣洗。堡內原有水田100多畝,危急時可生產自救,不怕久困,以促進軍民兩安,可見當時經劃之妥善,謀深而慮遠也。 永昌堡現存有都堂第、狀元府第、聖旨門巷、世大夫祠、布政司祠、青石門台、花園古井、洞橋底40號、御史巷12號、大派宗祠、樓下派宗祠、狀元里6號等多處古民居、祠堂,及多座古橋樑,均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永昌堡不但建築雄偉、布局合理,而且學風濃厚、人才輩出,歷數百年而不衰。列進士者13名、武狀元1名、傳臚1名、副榜4名、舉人30名、膠癢900名,著作達150多部,是明清時溫州的一個文化中心。
歷史意義
現永昌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國防教育基地,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溫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陣地,龍灣區外宣基地。永昌堡的愛國主義教育現以永昌博物館和城牆、城樓等為載體向來賓宣傳其內在的愛國主義的精神。 永昌堡自1994年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至今,受教育人數近30萬人次,本基地對學校、共青團、機關、企事業單位在節假日或紀念日中組織的活動實行免費或優惠。對中小學生、軍人、實行免費參觀。年接待人次1.5萬,年接待未成年人3000-4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