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段芦头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段芦头镇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地处南宫市东部,东临仔仲乡,南接清河县,西靠垂杨镇,北邻紫冢镇,距南宫市人民政府35千米, 区域总面积92.9平方千米。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段芦头乡;1985年4月,由段芦头乡改为段芦头镇。 截至2018年末,段芦头镇户籍人口为60698人。 截至2020年6月,段芦头镇下辖42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段三村。

2018年,段芦头镇有工业企业156个,其中规模以上1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1]

镇情概况

段芦头镇经济发达,以绒毛加工业和合金刀具产业为特色。

城镇建设致力于旧城改造,在紧靠肃清公路投巨资兴建了"新世纪商城"。商城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镇内规划了工业园区,园区内实现了通水、通电、路面硬化,入区项目单位达100多家,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镇。

历史沿革

1953年7月始建段芦头乡,辖段芦头、李和生、张庄。1956年9月,秦庄、西康、鲁义寨、后和生、前和生、王家庄、和生店、南张家庄并入。1961年划入清河县,1962年还属,1984年建为乡,1985年4月建为段芦头镇,1996年徐马寨乡、董家庙乡并入,(1953年7月始建徐马寨乡,辖北小六、南小六、孙家庄、王尔庄、马尔庄、三官屯、徐马寨。1956年9月,青杨寨、陶家屯、东密井、西密井、马河涯、翟固寨、王官屯、安子窝、西王排、东王排、石家屯、万户庄并入,1958年9月并入段芦头人民公社,1959年建为管理区,1961年改建为人民公社,1984年3月复建为乡;1953年7月始建董家庙乡,辖董家村、李村、马家庄、唐家庄、悬空、袁村、邹村、董家庙。1956年9月西马固、东马固、王尔庄、攸家寨并入,1958年9月并入段芦头人民公社,1961年4月复建为人民公社,1984年3月复建董家庙乡)始辖。

行政区划

段芦头镇政府驻段芦头,下辖段芦头段一、段二、段三、段四、后和生、南张庄、西张家庄、西康、李和生、和生店、凉分庄、鲁义寨、前和生、王家庄、秦家庄、赵家庄、徐马寨、翟固寨、安子窝、西密井、青杨寨、邹家村、石家屯、悬空、董家村、东孙家庄、三官屯、马河涯、陶家屯、南小六、东王排、马家庄、唐家庄、董家庙、王尔庄、马尔庄、东密井、北小六、袁家村、万户庄、李家村、西王排共42个村委会。[2]


镇名由来

元朝时,段 汪 乞 冉四姓世居此地.元末明初,此地设立了几座炉盘,以段氏为首,为官家锻造兵器盔甲.从此便有了"段炉头"名号,后演变为今村名.明永乐二年(1404),侯五老。字观图,从山西洪洞县枣流村迁来落居,随后有迁来秦 张 李等姓,村名仍用旧称.今"炉"字已演变为"芦".明嘉靖<<南宫县志>>记载:此村为当时镇外九集之一.

产业结构

羊绒深加工是段芦头镇的主导产业,实现了山羊绒的梳、洗、纺织"一条龙"生产,全镇拥有梳绒机7000多台(套),六条洗毛、洗绒生产线,八条纺纱生产线,20条织衫生产线,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创汇5000万美元,涌现了一批羊绒深加工重点企业。中意隆纺业是鑫隆畜产品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安哥拉伯瑞斯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引进精洗、精分梳、精纺6条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年精梳、精纺山羊绒300吨,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2000万元。四通羊绒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100万元,占地8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增上"四梳两纺"生产线,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500万元。

合金刀具是段芦头镇的特色行业,该区生产的合金刀具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工业基地,品种100多种,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南宫市硬质合金刀具加工厂是南宫周围县市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合金刀具加工企业之一,系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协会硬质合金协会会员单位。企业增上全套生产、分析、检测设备,采用现代最新锌溶法工艺生产的地质钻探、刀片、钻齿等产品均达到国家标准,畅销全国各地。

段芦头镇是南宫市重点项目建设的一面旗帜,2001年,全镇项目总投资2.3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15个。[3]

经济发展

2001年,段芦头镇被确定为全省改革发展重点镇,是河北省"九五"时期小城镇改革发展先进单位,河北省小城镇改革发展先进单位。

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特色产业立镇、以商贸兴镇的发展思路,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镇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区域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明显。以羊绒、合金刀具、羊剪绒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其创造的产值、利税在全镇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占到90%以上,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截至2005年,全镇共有企业摊点2500多个,从业人员1.5万人,乡镇企业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上缴税金在2000万元以上,在三大特色行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纳税5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18家。特别是随着该市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自2003年以后,该镇又上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29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为该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加快市场建设,商贸优势日趋增强。该镇历史上就是商贸重镇,综合集贸市场是南宫市最大的交易市场。依托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该镇加大专业市场建设。一是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四通、鼎利两个绒毛交易专业市场,年交易各种绒毛及下角料1万吨以上;二是依托中油集团在该镇独自经营的段头石油库建设的成品油批发市场,年销售成品油10万吨,销售额3亿多元;三是依托京九货站和我镇便利的交通枢纽优势,建立了一个占地40亩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年粮食交易量在20万吨以上;四是投资800万元,建立了一个拥有门店160多间、固定摊位200多个的服装鞋帽、小商品步行一条街,同时占地8亩的蔬菜肉食交易市场已兴建。这些市场的建设,有力地巩固了该镇商贸流通重镇的地位。

改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城镇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先后完成了京九路、滨河路、府前路、商贸大街、新开路、段四路、文化路等7条主干道的拓宽改造、绿化、排水和高低压改造工程,安装高杆灯130余盏,硬化面积4.5万平米,绿化面积5000余平米,修建排水6000多米;完成了滨河路、府前路、商贸大街三条街道沿街门店改造工程,拆迁面积2万平米,改造沿街商住楼550余间;建设了一个占地20亩的工商、税务、法庭综合办公服务区;新建了汽车客运东西两站、镇中心卫生院和占地26亩的休闲广场。段芦头镇城镇建成区面积已由2000年的2.8平方公里增至4平方公里,"四纵四横"的道路框架使全镇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仓储区实现了独立的功能分区,段芦头镇已经成为南宫市的经济商贸中心,政治、文化次中心。[4]

城镇建设

打造城镇特色,突出个性风格,是推进城镇化的构建方略。

推进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小城镇,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整合优势,发挥特长,塑造个性鲜明的特色城镇,为此,该镇从规划入手,力争在规划布局上特色。段芦头镇自元朝建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京九铁路、308国道、肃临省道在镇区交汇,其交通枢纽优势决定了其商贸重镇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小城镇。作为城镇建设的先导,城镇总体规划必须建立在这些特点之上。对此,该镇按照"突出特色、科学分区、注重生态,超前合理"的原则,两次邀请河北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该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了北部为商贸区、南部为工业区、中部为行政办公、居住区、东部为仓储区的布局合理的功能分区。并邀请天津设计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编制了镇区重要地段的修建性专项规划,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在建筑风格上,既反映时代气息,又突出地方特色。北部为仿古式建筑,古风古韵,形成仿古一条街,挖掘起历史深蕴;中部为仿欧式风格,高雅别致;南部为现代化设计,清新明快,做到一区一色,一街一景。在城镇景观特色上,结合我镇地形地貌,以小公园、小绿化、小花园建设为主,特别是利用现有沟渠、河、坑等,扩大水面占有率,营造绿色生态小城镇。高起点的规划,为建设特色小城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市场运作,走经营城市的路子,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手段。推进城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激活资本要素,盘活资本存量,形成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工作中,该镇重点做了两项工作: 1、发挥土地资源的特殊效能,盘活现有土地存量。一是进行土地置换开发,将原政府机关和工业企业向新镇区转移,把原土地资产有偿置换给有关企业,用于开发沿街商住楼和专业市场。该镇用置换资金在开发区建设了新政府办公大楼。这样,既实现了旧镇区土地资产增值,又带动了新政府所在地周围建设。二是直接开发建设。该镇利用镇政府拥有产权的土地,投资800万元,建成了一条商贸步行街,利用其盈利部分我们完成了滨河路、府前路两条街道的拓宽改造、绿化、亮化和给排水工程。三是对国有土地拍卖开发。对没有开发能力的单位,拍卖其国有土地使用权,由开发商进行开发建设。镇供销社沿街6200平米沿街门市占地,经市政府同意后进行了拍卖,由中标者进行商贸开发,使其沿街门店全部建成2层以上楼房建筑;对税务、法庭等单位的沿街占地,镇政府买断其产权,走先搬迁,后拍卖开发的路子,谋划了一个综合办公服务区,投资为各单位新建了办公楼,再拍卖其用地进行开发。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该镇改变过去单一由政府投资的体制,以政策引导和政府投入为导向,形成政府、集体、个人、企业等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镇级财政,每年从预算内机动财力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开发,绒毛专业市场、成品油批发市场、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都是依靠个人和企业资金投资建设的。三是注重吸纳民间财源,通过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鼓励农民进镇居住、兴业、经商,来镇区兴办二、三产业的农民达到200多户,吸纳农村闲散资金近2亿元。

抓好特色产业向镇区聚集,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产业聚集能带来"人、财、物"的聚集。为了推动产业升级,该镇通过建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截至2005年,500万元的入区规模企业达到45家。同时,该镇在镇区西部谋划建设了一个占地200亩的三类工业区,引导洗毛、羊剪绒加工等有污染的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实行统一治污,已有2家企业入区建设,3家企业规划入区。该镇还利用镇区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以农资、化肥、粮食、成品油为主的物流、仓储、批发、贸易市场,实现工业发达、物流兴旺、人财聚集的目标。2004年,在该镇2645万元的财政收入中,来自镇区的贡献率在60%以上。

小城镇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创建有机结合,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和房屋集中,而是多功能的有机结合小城镇的发展过程,实质就是农村变城镇、农民变居民的过程。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2004年,该镇将镇区的段一、段四两个村列入第一批文明生态村创建示范点,两个村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硬化村内街道2300米,安装路灯46盏,栽种各种观赏性苗木1600余株,粉刷墙壁2万余平米。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不仅带动了本村的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