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学勤 | |
---|---|
出生 |
1933年3月 北京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教育程度 | 清华大学哲学系 |
职业 |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
知名作品 | 《走出疑古时代》 |
李学勤(1933- ),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现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1月21日,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 [1]
人物生平
- 1933年,李学勤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爱读书。
- 1951年至1952年,就读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
- 1952年夏,入学不到两年的李学勤在既未毕业、也未取得任何学位的情况下,离开清华,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辅助曾毅公、陈梦家,编著《殷墟文字缀合》。
- 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担任侯外庐的助手。
- 1985年至1988年,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 1991年至1998年,出任所长。
- 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 2004年起,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是少数于清华肄业、而后成为教授的特例之一。
李学勤担任人文社科学院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11年9月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召开前,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馆长聘书颁发仪式,李学勤正式担任受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任期五年。
- 2013年7月9日,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于成都金堂举行。该奖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发起,历时六年的网络投票、五个月的正式评议,正式公布了该奖获得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
学术活动
李学勤在同辈学者中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是第一个综合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辞说"与"两系说",虽然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渐成定论。李泽厚曾称其为大陆学界第一人。在古文字学方面,由于其见识深邃,常被与裘锡圭并称为当世两大权威。
主要著作
- 《殷墟文字缀合》(与人合作)[3],1955
- 《殷代地理简论》[4],1959
-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
- 《李学勤集》[5],1989
- 《新出青铜器研究》[6],1990
-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
-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
- 《走出疑古时代》[7],1994
- 《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失落的文明》[8],1997年
- 《缀古集》[9],1998
- 《四海寻珍》[10],1998
-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11],1999
- 《重写学术史》[12],2001
- 《李学勤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之一[13],2005
-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14],1980年。
- 《东周与秦代文明》[15],1984年。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版。
-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16],1985年。
-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17],1990年。
-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
-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18],1985、1986 年。
- 《新出青铜器研究》[19],1990年。
- 《周易经传溯源》[20],1992 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21],1995年。
- 《中国青铜器概说》[22],1995年。
-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23],1996 年。
-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24],1999年。
-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25],1999年。
-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
- 《拥篲集》[26],1999年。
- 《甲骨百年话沧桑》[27],2000年。
-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28],2001年。
- 《重写学术史》[29],2001年。
-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30],2002年。
-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31],2003年。
- 《清路集》[32],2004年。
-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33],2005年。
-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
- 《李学勤文集》[34],2005年。
- 《李学勤早期文集》[35],2008年。
- 《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
-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36],2008年。
- 《李学勤说先秦》[37],2009年。
- 《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
另有学术论文1000余篇。
社会职务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组组长;
-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 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 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
- 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主要荣誉
- 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 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人物访谈
重估古代文明
党的十八大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判断写进了报告。然而,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长度到底应该如何判断?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应该如何考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是否需要重新估价?
3月22日下午,春光明媚,和风拂面,仿佛给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起源和价值重估等问题捎来了答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在清华大学荷清苑家中书房,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专访,为我们解疑答惑,使我们受益良多。
李学勤先生表示,中国的古代文明很多地方被传统观念估计得比较迟、比较低,显得评价不公。我们应该"走出疑古时代",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做进一步探索,充分运用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拓出一个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38]
核心提示
探索文明起源,最主要的是探索起源的过程,在某一个阶段形成了有分层的社会,形成了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机器,这就是文明的起源。
"二重证据法"既规定了后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方向,也规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要面向广大学术界和人民群众,写简明扼要、明白易晓的文章。文风不仅是一个文字技巧问题,也是如何跟生活、群众相结合的问题。[39]
文献参考
- ↑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中国政府网
- ↑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中国经济网
- ↑ 科学出版社
- ↑ 科学出版社
-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文物出版社
-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外文出版社
- ↑ 文物出版社
- ↑ 文物出版社
- ↑ 文物出版社
- ↑ 文物出版社
- ↑ 文物出版社
- ↑ 长春出版社
- ↑ 文物出版社
- ↑ 外文出版社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 三秦出版社
-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文物出版社
-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团结出版社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东方出版社
-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追记李学勤:他的离去,留下了需要几代人来填补的空白.搜狐网
- ↑ 李学勤.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