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叶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斜叶榕(学名:Ficus tinctoria Forst. F. subsp. gibbosa (Bl.)Corner)是桑科、榕属乔木或附生。叶革质,变异很大,卵状椭圆形或近菱形,两则极不相等,在同一树上有全缘的也有具角棱和角齿的,大小幅度相差很大,榕果径6-8毫米。总梗极短;雄花生榕果内壁近口部,花被片4-6,白色,线形,花果期6-7月。
斜叶榕分布于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西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墨脱)、福建。斜叶榕分布于山地林中或旷地、水旁。
斜叶榕的木材适作些文具、娱乐用具、箱板及板料等用材。斜叶榕为园林、行道绿化、景区点缀和盆景栽培的观赏树种之一。
- 中文名:斜叶榕
- 学 名:Ficus tinctoria Forst. F. subsp. gibbosa (Bl.)Corner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荨麻目
- 科:桑科
- 亚 科:波罗蜜亚科
- 族:榕族
- 属:榕属
- 亚 属:无花果亚属
- 组:糙叶榕组
- 亚 组:斜叶榕亚组
- 种:山猪枷
- 亚 种:斜叶榕
- 命名者及年代:(Bl.)Corner,1959
- 同义学名:Ficus gibbosa (Bl.)Corner
植物学史
在《中国植物志》中,Ficus tinctoria和Ficus tinctoria Forst. F. subsp. gibbosa (Bl.)Corner的中文学名均为斜叶榕,且后者是前者的亚种。但在后来中国自然标本馆的整合以及2020年《中国植物志》整合到植物智里,将Ficus tinctoria的中文学名修改为山猪枷,Ficus tinctoria Forst. F. subsp. gibbosa (Bl.)Corner的中文学名继续为斜叶榕。百度百科为了避免混淆,采取同中国自然标本馆和植物智一致分类。
由于斜叶榕的的叶的基部极不对称,故名“斜叶榕”,因其叶终年常绿,所以在中国深圳龙岗又称其为“春不落”。
形态特征
乔木或附生。叶革质,变异很大,卵状椭圆形或近菱形,两则极不相等,在同一树上有全缘的也有具角棱和角齿的,大小幅度相差很大,大树叶一般长不到13厘米,宽不到5厘米,而附生的叶长超过13厘米,宽5-6厘米,质薄,侧脉5-7对,干后黄绿色。[1]
榕果径6-8毫米。花的结构与原种山猪枷记载相符合。总梗极短;雄花生榕果内壁近口部,花被片4-6,白色,线形,雄蕊1枚,基部有退化的子房;瘿花与雄花花被相似,子房斜卵形,花柱侧生;雌花生另一植株榕果内,花被片4,线形,质薄,透明。花果期6-7月。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斜叶榕叶形奇特、干粗、枝细、叶密、树姿富有自然野趣,适应力强,终年常绿,适合庭园绿化。
经济价值
斜叶榕的木材可作器具,茎皮可造纸,也可作紫胶虫寄主树。
药用价值
树皮: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药性味苦,性寒。清热利湿,解毒。主治感冒,高热惊厥,泄泻,痢疾,目赤肿痛,风火眼痛。[2]
树叶: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药性味苦、涩,性平。功能祛痰止咳,活血通络,主治咳嗽、支气管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生长环境
斜叶榕分布于低谷山地林中或旷地、水旁。在中国深圳龙岗的田野间较少有斜叶榕的分布,但在低海拔的风水林和村旁偶然能见到其踪迹。在瘠薄的土壤或石缝中均可生长,根系发达,因此有时也能见到其攀附于石壁或墙壁上。斜叶榕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半阴,耐旱湿。
分布范围
斜叶榕分布于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西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墨脱)、福建。
生长习性
斜叶榕萌芽力强,耐修剪和攀扎,根系发达,常穿石或连成根网。常攀附于高大乔木,是绞杀榕树种之一。斜叶榕同一雌株或雄株榕果内雌花总量没有显著差异;随着繁殖雌蜂数量的增加,雌蜂后代数量及比例有显著下降,自然果的雌蜂后代数量及比例最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数量有显著负面影响;种子的数量及比例基本没有显著差异。结合赫尔(Herre)对分布于美洲的12种雌雄同株榕树繁殖率的变化,及Yu等对雌雄同株雌雄异株榕树进化关系的推测,得出斜叶榕很可能处于雌雄异株榕树向雌雄同株转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繁殖方法
斜叶榕的繁殖方法采用播种繁殖或扦插法繁殖,或挖取岩壁上野生树桩,易于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