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手風琴 | |
---|---|
手風琴(accordion)是一種既能夠獨奏,又能伴奏的鍵盤樂器,不僅能夠演奏單聲部的優美旋律,還可以演奏多聲部的樂曲,更可以如鋼琴一樣雙手演奏豐富的和聲。手風琴聲音宏大,音色變化豐富,手指與風箱的巧妙結合,能夠演奏出多種不同風格的樂曲,這是許多樂器無法比擬的;除了獨立演奏外,也可參加重奏、合奏,可以說一架手風琴就是一個小型樂隊。加之音高固定,易學易懂,體積小,攜帶方便,因此,手風琴很適合不同年齡的演奏者自娛自樂,也可以很方便地攜帶到學校、劇場參加演出。
手風琴的起源
1777年,中國器樂「笙」由意大利傳教士阿莫依特神父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開始出現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但它們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真正用手拉的風琴是由德國人德里克·布斯曼(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1821年製造了用口吹的奧拉琴,1822年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風箱和鍵鈕,後來,奧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的基礎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為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手風琴(accordion)是一種既能夠獨奏,又能伴奏的簧片樂器,不僅能夠演奏單聲部的優美旋律,還可以演奏多聲部的樂曲,更可以如鋼琴一樣雙手演奏豐富的和聲[1]。
手風琴的類型
全音階手風琴結構非常簡單,相當於口琴增加了風箱;右手部分有十來個鍵鈕供演奏曲調,左手部分有兩個和弦鍵鈕擔任伴奏;在同一鍵鈕上,推拉風箱發出不同高度的兩個音(與口琴發音相似);琴上沒有背帶,完全靠雙手托琴;全音階手風琴的最大缺點是不能轉調,如若變調則需另換一架琴演奏。
半音階手風琴首先是為轉調帶來了方便;左右手兩部分的鍵鈕數量都有所增加,加之此琴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不同,所以這種琴音域很寬;半音階手風琴也無背帶,仍靠雙手托琴演奏。鍵鈕式手風琴(亦稱新半音階手風琴、巴揚)裝上了背帶,這對雙手來說是一大解放;另外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一致,這樣使風箱的變換和運用也獲得了很大的自由;
鍵鈕式手風琴左手部分的鍵鈕數量大大增加而且排列相當科學,因此沿用至今。使用的鍵鈕式手風琴包括了三、四、五排鍵鈕。在我國主要使用五排樣式的鍵鈕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最大的優點在於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階上下行。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鍵盤式手風琴,從此手風琴便分成鍵鈕式、鍵盤式兩大類,二者並行發展。
鍵盤式手風琴左手部分其結構與鍵鈕式手風琴完全一樣,只是將右手部分的鍵鈕改為鋼琴式的鍵盤。可能是由於鋼琴的原因,這一改進使手風琴這件歐洲民間樂器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最廣泛的普及。 貝司是左手鍵鈕,對位低音和和旋的統稱。
電子手風琴(或稱MIDI手風琴)採用了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各種音效及特效的手風琴,通常有MIDI接口可以連接至各種外部設備。有些電子手風琴帶有力度感應鍵盤,不僅可以通過風箱控制力度,還可以用觸鍵力度來控制強弱。
班東尼手風琴(或稱班多鈕手風琴)由德國六角手風琴演變而來,在南美十分流行,主要用於演奏探戈音樂。而被稱作"探戈之父"的皮亞佐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手風琴的演奏技巧
1.無視覺觸感
眾所周知,其它鍵盤樂器的鍵盤平面方向都是向上時。在演奏中,觸鍵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通過人體的兩種觸感來提供:第一是視覺觸感,二是手指觸感。手風琴的鍵盤平面和鍵鈕平面卻與眾不同,是背向演奏者而向外的,演奏中一般要求不看鍵,因此,演奏時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只能靠一種觸感來提供,即手指觸感。這種有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就要求我們在演奏中下定要貼鍵,才能改善手風琴演奏中,人體所提供的觸感的不足。我們知道世界上許多生物的視覺觸感是很差的,或者根本沒有,但它們的其他器官的異常靈敏,彌補了這種先天不足。如鼻子的嗅覺,觸鬚的敏感,聲納的導向等等。手風琴的貼鍵演奏,實際上是增強了手指尖的靈敏度。
2.地面引力偏向
我們在其它鍵盤樂器上觸鍵時,手指的作用力正好與地面的引力方向相同,地面引力不會對手指產生偏向影響。在手風琴上觸鍵時,手指作用力與地面引力是相互垂直的,所以地面引力對手指會產生偏向影響。當然。克服這種偏向影響,主要是靠手臂力量的自我調節。但如果貼鍵演奏,手指與鍵盤之間的摩擦力也能起到一定的,抵消地面引力偏向影響的作用。提高手風琴觸鍵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3.減小動作幅度
手風琴構造決定了它的音量強弱不是靠右手觸鍵的力度來控制的,而是靠左手的風箱。所以任何靠大幅度的手指動作,對音量的控制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再說,手風琴鍵盤的硬度與其它鍵盤樂器的硬度相比,只比電子琴稍硬一些,用不着大力度來按鍵。而且手風琴演奏的風格,應該是輕捷華麗的,不應帶有笨重感。如果我們貼鍵演奏,這時手指與鍵盤距離最近,只要以微小的動作就可按下鍵盤。這樣我們才能去掉使準確性和可靠性受到影響的多餘動作,而容易使手風琴的聲音效果具有輕捷、華麗之感了[2]。
中國手風琴發展
「十月革命」爆發,大批俄羅斯僑民湧入中國的東北地區。這一次的遷移帶來的影響一定是人們沒有預料到的。因為,一種新的事物在中國種下種子,悄悄發芽,成長,它就是手風琴。如今,手風琴已是十分普及。
我國的手風琴藝術,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興起和發展的。 從20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手風琴在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啟蒙階段,並循着從部隊到地方、從工廠到學校、從城市到農村這樣一條獨特的路線,在我國人民群眾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普及。同時,各級各類師範院校和部分音樂藝術院校也逐步開設了手風琴必修課、選修課和主修課。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我國的手風琴教育事業和演奏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國內外手風琴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專業手風琴演奏隊伍和教學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一九八一年中國音協北京手風琴專業組的成立,一九八三年全國音樂藝術院校手風琴學術會議的召開,一九八四年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手風琴學會的建立,一九八九年全國手風琴學會的成立標誌着我國手風琴演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手風琴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
世界著名手風琴演奏家
勞倫斯•韋爾克(Lawrence Welk)是三四十年代人們的偶像。他的標誌性節目-《勞倫斯•韋爾克秀》是電視台的固定節目,從1955年到1982年間,每周六晚播出一次。
韋爾克是「香檳音樂」的創始者,被譽為「香檳音樂」之王。他是一位偉大的手風琴演奏家,曾錄製過幾首成功的單曲,如《科羅拉多日落》、 《Cleanin』 My Rifle (And Dreamin』 Of You)》、《辛科•羅伯斯》、《節拍繼續》等等。
他的音樂以及他與電視台的合作協議使他的節目繼續在電視台播出長達11年,這使韋爾克成為美國最富有的手風琴演奏家之一。
邁倫•弗洛倫(Myron Floren ) 20世紀偉大的手風琴演奏家名單里一定會有邁倫•弗洛倫的名字。在《勞倫斯•韋爾克秀》節目中,邁倫是主要的手風琴演奏者,他的獨奏使手風琴變得很酷。
作為一位精湛的音樂家,邁倫能演奏各種各樣的作品,無論是波爾卡還是巴赫的康塔塔,他的演奏風格和精湛程度都是無與倫比的。
吉多•戴羅是錄製手風琴和鋼琴唱片的國際巨星、教師及作曲家。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雜耍表演在美國娛樂界最受歡迎,而戴羅是雜耍表演中第一位手風琴演奏家。
隨着雜耍表演在美國各地巡演,戴羅的演奏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手風琴這一樂器,也使他一舉成名[4]。 中國著名手風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王域平。王域平教授是中國手風琴專業發展的引領者和學術帶頭人。從80年代初至今,他多次邀請世界著名手風琴演奏家、教育家來華國交流演奏。
張紅星,總政歌舞團著名手風琴演奏家,手風琴是他的最愛。他將手風琴上的黑白鍵玩得讓人眼花繚亂,悅耳的琴聲從雙手間飛出,時而如萬馬奔騰,激越高亢,時而如小溪流水,婉轉低回。靈巧的雙手行雲流水般地在鍵盤上跳動着,敲擊出攝人心魄的旋律,令聽者如醉如痴。他,就是總政歌舞團著名手風琴演奏家張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