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徐曉白(1927年5月28日-2014年3月27日)出生於江蘇蘇州的書香門第,父親徐祖藩為高級海員,曾任吳淞商航學校校長,是一方名人。父親才學橫溢,養成了徐曉白好讀書、求上進的性格和習慣。
環境化學家、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
1959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48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即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擔任助理員,當時吳學週所長本來讓她跟隨柳大綱作研究,因為當時柳尚在美國,於是讓她先跟隨分析化學家梁樹權。梁樹權的教誨令徐曉白終身難忘。她一開始從事的是有關鎢、鉬、硫等測定方法方面的研究,在梁師門下,徐曉白掌握了從事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並打下了堅實的化學基礎,這段經歷對她後來的事業發展影響頗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徐曉白在新單位裡展開了新的事業。自1950年起,她開始正式投入到了柳大綱門下,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柳大綱的引領下,徐曉白進入到了無機化學的另一個研究層次,真正開始了自己事業的起步。
1953年在柳大綱領導下最先在中國首次研製出鹵磷酸鈣新型日光燈熒光料,並向南京燈泡廠推廣成功,後來又在北京推廣,從而結束了我國生產有毒、價格昂貴的矽酸鈹係日光燈熒光料的歷史,為我國日光燈照明工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6年,徐曉白開始跟隨柳大綱展開鹽湖化學研究,同時她還翻譯一本俄文小冊子——(蘇)伊凡諾夫著《天然礦物鹽》出版;1957年,跟隨蘇聯專家妮娜·彼得羅夫娜·魯日娜婭開展熔鹽體系研究。1958年,為了稀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徐曉白開拓了稀土元素二元高溫化合物的系統研究,完成了一系列稀土硼化物和若干稀土硫化物等的製備、反應機理、元件成品加工、物理化學性能以及其化學行為的研究。1959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並出席全國群英會。
獲中國科學院1978年重大技術成果獎三項
60年代為配合原子能任務她負責完成了四氟化鈾到六氟化鈾之間的中間氟化物的合成,為氟化動力學研究提供了X射線相分析的標準樣品;1965年帶領青年同志開展了核燃料干法後處理,氟化揮發法處理鈾鋁合金元件的工藝研究。;組織並參加了模擬元件設計與前期實驗,堅持採用化工技術流化床代替攪拌床的正確工藝路線,從而保證了乾法後處理小試第一次在中國取得成功。以上工作曾獲中國科學院1978年重大技術成果獎三項。 1980~1982被選派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這是關於柴油機排放顆粒物環境風險研究的重要突破,有關結果已被百餘篇國外文章引用,它是當時美國有關部門決策是否實施柴油機化的重要依據之一,對其他國家的大氣污染研究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結緣環境化學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徐曉白主要從事的是對有毒有機化合物的環境化學行為、生態毒理與分佈調查等交叉學科的研究。1991年,她作為主要負責人開展了“八五”國家重大基金項目——“典型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變化及生態效應”,該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拓寬了我國環境科學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建立了一套綜合研究污染物化學行為和生態效應的方法體系,為阻斷及防治相應污染等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國家環保決策部門、環境監理部門等帶來了重要的實用價值。這個項目在199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徐曉白為獲獎第一人。
1995年,徐曉白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她受國家環保局委託,開展了中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初步調查,為中國代表團參加有關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國際公約談判提供了重要科學資料。該項公約意在關注和限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污染問題。這是徐曉白為環境發展作出的一次重要努力,並取得了成效。2001年5月23日,中國政府簽署了《斯德哥爾摩公約》。2004年8月13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交存了批准、接受、核准和加入書。《斯德哥爾摩公約》於2004年11月11日正式對中國生效。[1]
發表論文140餘篇,主持出版論文兩種,培養科技人才盡心竭力
徐曉白的堅毅性格,嚴肅認真與耐心細緻的作風和勤奮刻苦的精神也使她在崎嶇的科研道路上,在曾是陌生的領域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近20年來她在中國外發表論文140餘篇,主持出版論文集兩種, 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多項。 徐曉白對培養科技人才也盡心竭力,她對身邊工作同志和研究生要求嚴格,善於引導他們開拓前沿性研究,並關心他們的生活。80年代培養出碩士6人,90年代以來培養出的11位博士中有7人取得高級職稱,3人晉升為教授,1人為博士生導師。[2]
201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