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广西马兜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西马兜铃(Aristolochia kwangsiensis Chun et How ex C.F. Liang),又名大叶马兜铃、山总管,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多年生木质大藤本。民间用块根治胃痛,生物碱部分有解痉镇痛作用。 [1]

  • 原产地:中国。
  • 繁殖方式:播种。
  • 花果期:花期4~5月,果期8~9月。
  • 日照:全光照或半日照。
  • 温度:生长适温18℃~30℃。
  • 土壤:不择土壤,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壤土为佳。
  • 水份:喜湿润。[2]

植物特征

木质大藤本,具块根嫩茎有棱。叶厚纸质至革质,卵状心形或圆形。顶端钝或短尖,基部宽心形。总状花序腋生,有花2~3朵,常向下弯垂,花被管筒状,上面蓝紫色而有暗红色的棘状突起,喉部近圆形,黄色。蒴果暗黄色。

 

常数个相连,表面棕褐色,外皮常有裂纹,内面淡黄色;嫩枝有棱,密被污黄色或淡棕色长硬毛,老枝无毛,有增厚、条状剥落的 木栓层。叶厚纸质至革质,卵状心形或圆形,长18—25厘米,宽18—30厘米,先端常有小刺尖或短尖,基部心形,嫩幼叶面被稀疏短毛,成长叶两面均密被长硬毛;基出脉5条,侧脉每边3—5条,网脉近横格状,在叶背明显隆起;叶柄粗大,长5—15厘米,粗3—5毫米,密被长硬毛。

花1—3朵成总状花序,腋生,花序长3—4厘米,常向下弯垂,密被长硬毛,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钻形,长约3毫米,密被长硬毛;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下部长2—3.5厘米,直径约1厘米,弯曲处至檐部长3—4厘米,较狭,外面淡绿色,具纵脉纹和纵棱,密被长硬毛,檐部盘状,近圆三角形,上面蓝紫色,并具有暗红色棘状突起,具网脉,外面被棕色长硬毛,边缘浅3裂,裂片平展,阔三角形,长约1.5厘米,宽约2厘米,边缘常外反折,喉部近圆形,黄色。

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 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长约1厘米,6棱;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顶端钝,边缘向下延伸而反卷,具乳头状突起。蒴果椭圆柱状,褐黄色,长8—12厘米,直径约2厘米,具6棱,顶端具有长约3毫米的喙尖,基部收狭,成熟时自顶端向下6瓣开裂;种子卵状三角形,长约5毫米,宽4毫米,背面平凸状,腹面凹入,栗褐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3]

分布

思茅广南富宁金平;生于海拔400—1 500米的河谷密林中、山坡灌丛。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浙江福建。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有小毒。[4]

观赏用途

花姿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盆栽可用于阳台、天台绿化或庭院的棚架、花架栽培;也适合公园、风景区等花架、廊架绿化。

栽培方法

广西马兜铃的栽培方法也比较常见,一般是以播种繁殖为主,也可采用分株繁殖法。早春4月播种于苗床上。播种前将成熟的种子用35℃的温水浸种一天,用3倍湿沙拌种,装入布袋内,埋在向阳的土坑中,盖土,用塑料薄膜保湿及保温,约15天种子萌芽后就可播种。

在苗床上按照一定的行距开沟,将发芽后的种子均匀地撤入沟内,覆土后加草覆盖保湿,15—20天出全苗。苗高15cm时,按一定的株行距进行移栽。4月中、下旬,选择2年生以上的植株,刨出后选择健康的根,切成约10厘米的段,拌入适量草木灰,按行距开穴,每穴平放1段,覆土并压实,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生根发芽。

田间管理

当苗高约3厘米时,即可松土间苗,苗高10厘米时,可按株距4—5厘米定苗,当苗高15—20厘米时进行移栽。定苗时,在缺苗处及时带土补齐。幼苗较耐旱,严重干旱要适当浇水。花果期要适当浇水,防止因水缺失而落花落果。雨季注意排水,施足基肥后,移栽第2年要每年追肥2—3次,夏季开花前,加适量的有机肥,在株旁开浅沟施入,有助于增产;在8月中下旬,以磷、钾肥为主,促进根生长。

坐果后可用复合肥叶喷1-2次,防止落花落果。苗期要勤锄草,苗高约6cm时要浅锄,保持土质疏松、无杂草。清墩时1株要留2—3个健壮芽,其余除掉。5—6月份后,生长进入旺季,有花蕾出现,要把生长过旺、无花芽的枝剪掉。10月份果实收完,将茎蔓割掉,清除田间杂草,施堆肥后松土,冬前培土,保温过冬,为第二年高产做准备。当苗高30cm时,在植株旁插好竹竿或树枝,架高约2m,有利茎攀援生长,使植株通风透光,促进结实。

药用价值

广西马兜铃之所以会广泛的栽培,也是因为它的一些药用价值,它的的块根入药,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之效,治喉痛、腹痛、跌打、疟疾、蛇伤等。

医学信息及健康食疗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的依据。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医护人员,任何疾病的治疗请遵医嘱。[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