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就在那里(一枝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追》是中国当代作家一枝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追
山就在那里,这是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说的,在记者问他为何攀登珠峰的时候。
山就在那里,行走在高低起伏的山脉之中,凝视岿然不动的山脉,心中是静;走进枝繁叶茂的山林,心中是喜;发现与众不同的生命姿态,心中是奇……夹山蕻,就是这样一处令人神往的所在。
从合肥向南七十公里,庐城与白湖交界处,静卧着夹山蕻森林公园,公园四面群山叠翠,一条主道将森林一分两半,大门朝南,两侧的山峰像张开的双臂拥抱每一位青睐他的人。
入门,十多分钟,就是樱花谷。樱花开放的日子,沿途徐行,拨开一片绿影,满目便是雪白的樱花林,满地的清香沁人耳目。揽一棵花树入怀,整个人都沐浴在樱花雨里了。
樱花谷,以通往山脉的小径为界,一分两半,左侧红,右侧白,红的是妖艳热烈的茶花,白的是淡如积雪的樱花。春光明媚之时,樱花谷里一半火焰,一半冰山,热烈的奔放的人依偎在红艳艳的茶花树旁冥想,恬静内敛的人独自在樱花林里徜徉,行走其间,忘却时光。
淡淡的馨香氤氲在清新的空气里,引领着巡山的人,一路向北,向北,走向大山更深处前进。
在山的东北角,清新如画的梨园像个大家闺秀,深居独山心腹。积雪初融之时,遒枝发芽打苞,生发活力,阳春三月的枝头,花蕾绽放,梨园一片耀眼的白,静候了一个冬天的梨园欲说还休。雪白的梨花,映衬着山腰金黄的油菜花,招来了蜂蝶,引来了孩子,在梨园中翩跹起舞、追逐嬉戏。
白的花,红的花,黄的花,绿的叶,黑而遒劲的枝干,在天地之间,相映成趣,这就是画了,无需浓墨重彩,自然天成。花树下,画师们端着调色盘,举笔、凝眸、端详、沉思,想将整个春天尽收笔底。可是一支笔怎么能够呢?
迎风招展的迎春花,一簇簇,金灿灿的,闪着光,点亮了进山人的眼。明眸处是山,抬头远眺依旧是山,山,一座挨着一座。大山小山落进夹山蕻里,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相互依偎,与世无争。山腰处,早发的映山红,羞赧着,从荆棘丛里探出头来,向对面的山林发出春天的邀约。
大自然对夹山蕻的爱,是炽热而骄纵的,对待他,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绿,不必绿得周正,随性就好;红,可以红得放肆,如夕阳残血。一棵树,从上到下,或浓或淡,色无二致;一朵花,可以从里到外,通透如雪;一座山,绵延开了的就是一块无序的调色盘。
夹山蕻自由自在地焕发着生命的活力,这份活力打翻了的调色盘,将藤黄、石绿、花青、牡丹红巧妙融合,顺着山坡,或轻,或重,层层晕染,松林的深,荆棘的浅,桃的红,柳的绿,花的暖,水的冷,一目了然。
春尽,调色盘里剩余的藤黄与赭石被一股脑儿泼向了大山的另一端,菊花地里一片金色,从秋天婆娑到冬天。在七十公里之外的包公祠里,菊花也已舒展花瓣,绿的,黄的,红的,谨鞠着姿态,远不及这山谷里金菊洒脱烂漫。待到金菊漫山遍野泼洒开来,花农一朵朵轻柔而喜悦地采摘。
河边,枯黄的芦苇草摇摆着轻盈的芦花,迎着落日的余晖,照向了山坡,一群羊羔攀在石壁上吃草,独臂牧羊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跟着点唱机里曲子的节拍敲打着拐杖,一声声清脆的响在山谷里回荡。回荡,像山脚下水库里清澈的水流,拥抱了每一位冬泳爱好者之后,便致以温情地回荡。
春去冬来,夹山蕻的山谷里,日光如笔,一遍又一遍描绘着山林的色彩。风起霜落,红枫银杏们,以色彩更替的形式,辞旧迎新,郑重向生命告白。
山就在那里,珠峰激发了攀登者坚定的毅力与信念。山就在那里,夹山蕻向走进他的人开启思考的空间。
山林美的根源在于每一处色调的和谐共生,这亦是自然最本真的生命动力之源。生而知之的追求,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动力之源。然而,我们常常由于追求的太多而心生迷惘,最终忽视了本真,遗忘了初心,迷失在人生的岔路口。
山就在那里,一草一木四季轮回,不着痕迹地统一,和谐地彰显着生命的风采。我们有向山挺进的毅力,更需要向山谷学习的勇气。观照个体的生命姿态,生命历程同样需要山林的和谐法则,和谐与他人,和解于自我。容颜易老何所惧?生命斑斓应如山。[1]
作者简介
一枝梅,女。八零后,安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