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宜昌湖北省地級市。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時改稱「宜昌」,取「宜於昌盛」之意。宜昌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是三峽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宜昌現轄5區3市5縣和1個國家級高新區,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13.79萬人,戶籍人口為390.94萬人。
宜昌依長江而建,是國家中部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擁有漢宜高速公路、漢宜高速鐵路、焦柳鐵路、318國道等交通動脈。2017年4月2日,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宜昌片區正式揭牌。2017年,宜昌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同時,宜昌還是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試點城市。
2019年,宜昌市實現生產總值4460.82億元,比上年增長8.1%。
2019年3月11日,入選第九批國家節水型城市。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7月20日,湖北宜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宜昌市實行2.5天彈性休假制度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為促進文化旅遊業恢復重振,市委、市政府決定實行2.5天彈性休假制度。
目錄
歷史沿革
宜昌歷史悠久,在宜昌境內的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據《宜昌府志》記載:夏、商、周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郡縣,改夷陵置巫縣。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漢承秦制」,西漢時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
宜昌人文
三國時,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東晉分夷陵西境(在長江南岸的黃牛岩至黑岩之間)另置一縣時命名「宜昌」,寓意在於祈福分境置縣宜於國運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見於史。 南北朝時宋、齊皆與晉同。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改為拓州,北周改為硤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硤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為硤州,領上述四縣,屬山南東道。天寶初又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硤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道。 五代時,硤州與荊州、歸州為南平國。北宋復稱硤州,屬荊湖北路,仍轄原夷陵四縣。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硤」為「峽」。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明初,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治所夷陵,隸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
清順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隸屬荊州府。順治五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並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5縣及歸州、鶴峰2州,隸屬荊宜施道。宜都、枝江、當陽、遠安4縣屬荊州府。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
中華民國初年廢府、州建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元年(1912年),改東湖縣為宜昌縣,與興山、秭歸、巴東、長陽、五峰、鶴峯縣屬荊南道。當陽、遠安屬襄南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八縣先後屬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昌縣城。枝江縣先後隸屬於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中共江漢區委決定正式成立第四專員公署(亦稱襄西專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改為當陽專署。5月20日,在當陽成立宜昌專員公署,同月在當陽組建宜昌市黨政領導班子。6月11日,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員會、宜昌市人民政府。7月16日,宜昌城區解放。中共宜昌專署機關和宜昌市黨政機關隨即從當陽遷駐宜昌城。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湖北省分設八個行政區。其中有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九個縣。同時劃出原宜昌縣城區和近郊農村置宜昌市,直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轄。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為湖北省宜昌專員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屬宜昌專署領導。此時,宜昌專署轄9縣1市。此時宜昌專員公署轄8縣1市。1958年12月,撤銷宜昌專員公署,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撤銷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設立宜昌專員公署。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撤銷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79年6月,宜昌市復為省轄市。1992年3月,為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經中央批准,宜昌地區和宜昌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1]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省轄行政區專署建制時,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九個縣,另建省轄宜昌市。
1955年7月,撤枝江縣,將其轄區併入宜都縣。1962年6月,復置枝江縣,仍為宜昌專署所轄。至此,宜昌專員公署轄9縣1市。
1971年1月,神農架林區劃歸宜昌地區領導,1972年3月復為省屬。
1984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長陽縣和五峯縣,分別成立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宜昌市設置西陵、伍家崗、點軍3個縣級行政區。
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建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為宜都市)。
1988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當陽縣撤縣設市。
1992年3月始,宜昌市轄7縣(宜昌縣、枝江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7個縣)、2市(枝城市、當陽市)和3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
1995年3月21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區。
1996年7月30日,國務院批准枝江縣撤縣設市。
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昌縣,設立夷陵區。至此,宜昌市轄5區5縣3市。
2017年12月12日,中共西陵區窯灣街道工作委員會、西陵區窯灣街道辦事處等揭牌,窯灣街道辦事處正式成立。
區劃詳情
2016年,宜昌市轄13個縣市區,即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都市、枝江市、當陽市、夷陵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共設20個鄉、67個鎮、23個街道。市政府駐地西陵區沿江大道102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武陵山脈和秦巴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80.6千米。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總面積2122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宜昌市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在地質構造上處於新華夏系一級構造第三隆起帶南段與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複合部位。在前震旦紀,區內岩漿活動強烈,形成多種岩漿岩,從酸性到超基性,從侵入體到噴出岩都有存在,並形成一系列變質岩系。自震旦紀到三疊紀,又長期受海水入侵,形成以淺海相沉積為主的各時代地層,其發育非常完備,總厚度可達3000米以上,其中震旦—寒武紀是中國南方標準地層之一。三疊紀末,經燕山運動,境內形成內陸盆地,又發育侏羅紀、白堊紀及第三紀陸相沉積。區內各時代地層依次出露,加之構造活動強烈,決定宜昌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特徵。
宜昌清江畫廊
宜昌地形比較複雜,高低相差懸殊,海拔從2427米(興山縣仙女山)至35米(枝江市楊林湖),垂直高差達2392米,呈現出自西向東逐級下降的態勢,平均坡降14.5‰,形成山地(高山、半高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三大基該地貌類型。其中,西部山地占全市總面積的69%,中部丘陵占全市總面積的21%,東部平原占全市總面積的10%,俗稱「七山二丘一分平」。山地(海拔大於500米的高山、中山、低山)是全境地貌的主體,主要分布在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及夷陵區北部和西部,主要由石灰岩、紫色砂岩、深灰色長英質變質岩和少量的火山岩組成,是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地區。丘陵(海拔100~500米,坡度5~25度)由砂頁岩、黃色黏土和石灰岩組成,屬江漢盆地的「鑲邊構造」,分布於遠安縣、夷陵區、宜都市東部和當陽市北部。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相對高差小於20米,坡度在5度以下)屬江漢平原的西側組成部分,分布在枝江市、當陽市東南部、宜昌城區東南部、遠安縣中部等沿長江、清江下游,沮漳河流域谷地兩側,是農耕作業之地。
氣候
宜昌位於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有四季分明,水熱同季,寒旱同季的氣候特徵。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6毫米。平均氣溫16.9攝氏度,極端最高溫度41.4攝氏度(7月),極端最低溫度零下9.8攝氏度(元月)。年平均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5200攝氏度以上,持續天數達250天。無霜期250~300天,年平均輻射量100.7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538~1883小時,日照率40%。
水文
宜昌市河流均屬長江流域的長江上游幹流水系、長江中游幹流水系、清江水系、洞庭湖區的四口水系及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以長江幹流為主脈,河流多、密度大、水量豐富。據全國水利普查調查,宜昌市集水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135條,在境內的集水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91.5%,河網密度0.24千米/平方千米。河流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長度大於100千米以上河流主要有長江、清江、沮漳河、黃柏河、漁洋河等。 [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宜昌市水資源總量166.29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61.3%,比常年偏多20.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65.39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775.1毫米,比上年增長61.7%,比常年偏多20.4%;地下水資源量46.84億立方米,地表與地下水資源重複計算量45.95億立方米。全市入境水量4377.1億立方米,比上年偏多8.6%,比常年偏少4.3%;全市出境水量4535億立方米,比上年偏多9.9%,比常年偏少3.5%。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026立方米,居全省第四位;畝均水資源占有量4093立方米,居全省第六位。
礦產資源
宜昌市共發現礦產地1000多處,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地230處。發現礦種88種,占中國已發現礦種的51.2%、全省的62%。已探明工業儲量的礦產48種,有13種礦產列全省第一。發現礦床397處,其中大型礦床17個,中型礦床58個,小型及以下礦床322個。宜昌市磷礦列全國八大磷礦區第一位,是省內富磷礦石主要產區,累計查明磷儲量42.4億噸,保有儲量39.3億噸。全市磷礦年產量1300萬噸左右。石墨礦是中南地區唯一的鱗片石墨大礦,在全國五大鱗片石墨礦中品位居第一位,儲量居第三位。玻璃用砂岩礦為全國四大優質硅砂礦之一。水泥用灰岩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以宜昌市石材為原料生產的三峽紅、西陵紅、三峽浪等飾面石材是全國知名的品牌。礦產資源分布面廣,優勢礦種產地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全市各縣市均有礦產分布,但地域差異明顯。主要礦產相對集中,形成12個礦產集中區。全市有礦山506家,其中煤礦140家,磷礦49家,石墨、錳、金、銅、鉛鋅、採石場等317家,年產固體礦石3100萬噸,從業人員3萬餘人,實現礦業總產值43億元,礦產採選業及深加工產值約800億元。全市年檢探礦權66個,其中磷礦33個,煤礦7個,黑金屬礦產6個,有色金屬礦產6個,貴金屬礦11個,非金屬礦3個。
生物資源
宜昌市有種子植物5582種,物種數量占全國種子植物的七分之一,其中1630種為中國特有。全市已知陸生脊椎動物610種,其中國家、省級保護動物177種。
宜昌市森林資源豐富,生物種類呈多樣性。全市林業用地面積2203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70%,森林覆蓋率(不含灌木林)達到55.3%,活立木蓄積量3986萬立方米。全市有森林公園11個(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後河國家森林公園、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等),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3個、市級2個,面積75萬畝。全市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後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小區34個、市級自然保護小區3個,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3個,保護面積273萬畝,占全市森林面積的16%。
人口
截至2019年年末,宜昌市常住人口為413.79萬人,戶籍人口為390.9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93萬人,出生率為7.49‰,較上年下降0.6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71萬人,死亡率為6.93‰;自然增長率為0.56‰。
經濟
2017年,宜昌市實現生產總值3857.17億元,比上年增長2.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26.72億元,比上年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077.58億元,比上年下降1.5%;第三產業增加值1352.87億元,比上年增長9.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8:57.2:32.0變化為11.1:53.8:35.1,第三產業占比上年提高3.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3331元,比上年增長3.7%,較上年增加3353元。
2017年,宜昌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1%。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0.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4.7%。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6.80萬戶,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1.37萬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5.23萬戶。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0.9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06%。
2017年,宜昌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82.05億元,其中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額2203.53億元,占投資總量的85.34%;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下項目完成投資額180.68億元,占投資總量的7.0%;房地產投資額197.85億元,占投資總量的7.7%。非國有經濟投資完成投資額1760.04億元,占投資總量的68.2%,其中民間投資1717.34億元;國有經濟投資完成投資額822.01億元,占投資總量的31.8%。第一產業完成投資額31.18億元,占投資總量的1.2%;第二產業完成投資額1252.22億元,占投資總量的48.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額1298.65億元,占投資總量的50.3%。第三產業投資占投資總量的比重比2016年提高了1.5%。
2017年,宜昌市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387.69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2.0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63.18億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7.4%。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93.83億元。
2017年,宜昌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82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16元,比上年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3元,比上年增長8.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0246元,比上年增長8.1%;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29.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113元,比上年增長8.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29.6%。
第一產業
2017年,宜昌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31.43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全年糧食產量154.30萬噸,比上年增產0.9%。油料產量54.56萬噸,比上年增產2.4%。茶葉產量7.47萬噸,比上年增產6.6%。園林水果產量277.79萬噸,比上年減產16%;其中柑橘產量271.66萬噸,比上年減產15.9%。蔬菜產量447.71萬噸,比上年減產0.2%。水產品產量16.73萬噸,比上年減產2.5%。生豬出欄591.69萬頭,比上年增產1.3%;牛出欄9.08萬頭,比上年增產3.6%;羊出欄158.25萬頭,比上年增產1.7%;家禽出籠2885.72萬隻,比上年減產5.7%。
2017年,宜昌市有效灌溉面積127.07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6%。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92.9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4%。年末全市自來水受益村達1252個,比上年增加7個,占全市行政村數量比重90.3%;全年農村用電量11.5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2%。
第二產業
2017年,宜昌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年下降0.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比上年增長20.9%,集體企業比上年增長12.2%,股份制企業比上年下降0.1%,外商及港澳台商企業比上年增長9.6%,其他經濟類型企業比上年下降0.6%。分輕重工業看,全市輕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年下降0.2%,重工業增加值增速與上年持平。
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共有規模工業企業1479家,年內新增規模工業企業57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下降7.5%;利稅比上年下降3.4%;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0.3%。 2017年,宜昌市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000.47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7.8%;原煤消費量1103.73萬噸,比上年下降8.6%。全市資質以內建築業完成產值954.45億元,比上年增長5.9%;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03.63億元,較上年增加6.36億元。
第三產業
2017年,宜昌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97.85億元,比上年下降19.0%。全市房屋施工面積1843.64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1433.53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260.4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2%;其中商品住宅197.9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8%。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381.02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350.65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218.60億元;其中商品住宅196.58億元。
2017年,宜昌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0.33億元,比上年增長7.3%。分行業看,批發業和零售業零售額1103.27億元,比上年增長7.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27.06億元,比上年增長7.3%。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金銀珠寶類比上年增長78.4%,煙酒類比上年增長46.5%,化妝品類比上年增長34.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比上年增長21.4%,通訊器材類比上年增長12.0%,糧油、食品類比上年增長11.4%,日用品類比上年增長7.8%,飲料類比上年增長2.9%。
2017年,宜昌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84.2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進口額2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出口額159.4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7家,合同外資金額546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6億美元。全市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完成營業額32.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32.59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338萬美元。全市外派勞務3271人次,比上年增長49.6%,月末在外人數為7807人,比上年增長98%。全市承包工程帶動設備出口額1.96億美元。
2017年,宜昌2017年,宜昌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28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全年公路、水運完成貨物周轉量534.33億噸千米,比上年增長2.5%;旅客周轉量58.25億人千米,比上年增長2.7%。公路營運里程達31053.16千米,比上年增長4.5%;境內高速公路營運里程683千米,與上年持平。
2017年,宜昌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35.13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郵政業務收入4.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電信業務收入30.9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年末全市共有固定電話用戶48.8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22.63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93.13萬戶。
2017年,宜昌市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6618.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0%。國內旅遊人數6572.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1%。入境旅遊人數45.3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7%;其中,外國人34.6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6%;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10.7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全市旅遊總收入713.46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其中,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4%;國內旅遊收入702.56億元,比上年增長18.6%。
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494.13億元,比年初增加364.1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855.44億元,比年初增加150.92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2745.00億元,比年初增加391.59億元,其中住戶貸款餘額606.35億元,比年初增加145.11億元。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05.93億元,比上年增長27.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增長11.1%,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增長31.8%,壽險保費收入增長35.2%。全年支付各類賠付36.84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財產險賠付增長9.8%,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增長36.5%,壽險賠付增長9.6%。
宜昌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科學技術
2017年,宜昌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06.41億元,比上年增長4.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0.5%。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82家,比上年新增52家。國家、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46家;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57家。重點科技成果登記200項。全市專利受理量為11349件;專利授權量為4271件,其中發明專利666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共有幼兒園429所,在園兒童8.5萬人;普通小學254所,在校學生16.61萬人,畢業生2.6萬人,專任教師1.1萬人;普通中學174所,在校學生12.59萬人,畢業生4.4萬人,專任教師1.2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5所,在校學生2.66萬人,畢業生0.77萬人,專任教師1741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學生5.72萬人,畢業生1.6萬人,專任教師3539人。
2019年10月,宜昌被教育部現代學徒制第二批試點單位驗收通過。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擁有公共圖書館15個,總藏書量291.74萬冊。文化事業機構177個,藝術事業機構19個,藝術表演團體11個,藝術館、文化館121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7個,博物館紀念館18個。電影事業機構37個,其中發行放映管理機構13個,專業電影院24個。年末公共廣播節目11套,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公共電視節目15套,有線電視用戶59.74萬戶,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
宜昌市規劃展覽館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共有衛生機構2969個(含村衛生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8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2個。全市衛生機構人員38275人,比上年增加162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919人,比上年增加460人;註冊護師、護士14483人,比上年增加518人。衛生機構床位數28180張,較上年增加1833張。
體育事業
2017年,宜昌市共有體育場館92個,專職體育人員145人。全市參加省以上運動會人數達530人,獲得37枚金牌、50枚銀牌和56枚銅牌。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119.25萬人、376.76萬人、52.26萬人、59.97萬人和46.30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0.44萬人、231.31萬人、1.20萬人、1.43萬人和1.30萬人。全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分別為99%、98%、98%。全市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為13.12萬人,其中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為3.21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民9.91萬人。
水利建設
2019年,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給予4000萬元獎勵。
城市建設
2020年4月27日,國務院同意在宜昌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交通運輸
宜昌市交通,原以內河航運和鐵路為主,到2010年,宜昌市形成了1條黃金水道(長江)、3條鐵路(焦柳、宜萬、漢宜)、5條高速(滬渝、荊宜、三峽翻壩、宜巴、保宜)和1個區域性機場(三峽機場)在宜昌交匯,水公鐵空立體交通網絡。
交通運輸部日前發布通知,公布「十三五」期間全面推進公交都市建設第一批創建城市名單,包括湖北宜昌市、襄陽市在內的25個省(區、市)50個城市入選。這也是繼武漢市入選第一批國家公交都市創建城市後,湖北省入選的國家第三批創建城市。創建工作將在2020年底前完成。
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民用汽車擁有量達到56.67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6.6%,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52.35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7.7%。
內河航運
宜昌港口
宜昌水運源遠流長,河流眾多,有着天然的航運條件,自古江河便為宜昌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三峽大壩建成後,宜昌黃金水道成為一條連接重慶、湖北的水上高速公路,昔日的川鄂咽喉,成為承東啟西,國家東、西部交通的重要樞紐和通道。2003年,三峽庫區蓄水成庫後,川江航道進一步向支流延伸,支流航道條件改善,高速客運範圍不斷擴大。長江高速客輪公司推出了宜昌至重慶、成都車船聯營「一票通程」業務,縮短旅客在途時間,開辦高速客船貨運業務,將宜萬線調整為每日3個航班。
宜昌的港口航道範圍涉及一干(長江)、二支(清江、香溪河)、四庫(三峽水庫、葛洲壩水庫、隔河岩水庫和高壩洲水庫),宜昌市境內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香溪河、黃柏河、清江等共規劃港口岸線72段,總長104.8千米,其中已利用港口岸線32.96千米,規劃利用54.78千米,規劃預留17.04千米。到2008年,宜昌港共有生產性泊位354個,非生產性泊位18個。清江和香溪河航道通過大規模的整治,以長江幹線為主線,以清江、香溪河為兩翼的宜昌水運網絡初步形成。長江上游航道拓展,加上分道航行、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現代化的通航管理方法及設施設備的採用,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水上高速公路初步形成。長江及清江庫區內因水位抬升,眾多支流河汊部分航段恢復通航,新增多條優良等級的支流水運航道。清江航道在隔河岩、高壩洲水利樞紐建成後,通過恢復性疏通和整治,可通航300噸級船隊。[3]
跨江大橋
公交網絡
截至2019年9月,宜昌公交營運車輛846標台,BRT走廊1條,公交營運線路94條,公交線路總長度1033公里,年客運量1.5億人次,年營運里程4300萬公里。
鐵路
「十二五」以來,宜昌鐵路建設提速,宜萬鐵路和漢宜鐵路建成通車,漢宜鐵路從「十三五」規劃提前到「十二五」實施.宜昌是全國重要的區域性鐵路樞紐之一。境內擁有焦柳鐵路、宜萬鐵路、漢宜鐵路、鴉宜鐵路,形成南北暢連、東西貫通的鐵路樞紐格局。漢宜客運專線、紫雲鐵路、翻壩鐵路,使宜昌成為縱橫鐵路大動脈上的交通節點。
歷史文化
宜昌曾經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地望。這裡孕育出屈原、民族和親使者王昭君以及學者楊守敬等諸多先賢名流,歷代文人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也多會於此。他們遊覽西陵山水所留下詩文,為宜昌增添了文化財富。
湖北當陽關陵
宜昌還以「三國故地」而著稱,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三十六個故事發生在這裡。這裡還是埋葬關公正身的「五陽」之地,建有關帝陵。同時也是關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人文活動
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在古宜昌境內,境內還有屈原祠、昭君村、讀書洞、娘娘井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蹟。
風景名勝
宜昌市境內有三游洞、白馬洞、桃花村、黃陵廟、金獅洞、白果樹瀑布、曉峰懸棺、猇亭古戰場、高嵐風光、葛洲壩工程、三國古戰場、玉泉寺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蹟和風景名勝。
相關視頻
大美中國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