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循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地质循环是中国地理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文字,如汉字[1]、日文和韩文,还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种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词解释
水从海洋蒸发到大气,通过降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回到海洋的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在任何时刻,海洋中也只是极少的水参与水文循环,然而,对于化学元素的迁移、地貌的塑造、岩石的风化、物质的搬迁与沉积、人类水资源的供给等,这些水分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了解水文循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利用这种重要资源。
构造作用受地球深部内力的控制。它们塑造地壳,形成海洋盆地、陆地与山脉等地貌外形,这些过程统称为构造循环。我们知道地球外层叫岩石圈,是不连续、致密的,它包括陆地与海洋,厚度约40~60krn。在构造作用下,岩石圈破裂形成相互分离的板块。当这些板块运动、侵入岩石圈下面的软流层时,就会导致陆地运移,陆地的这种运动被称为大陆漂移。
相邻板块之间的接触带在地质上是活动的,许多地震、火山活动都在这里出现。这种边界有三类:离散边界、聚敛边界和转换断层边界。离散边界出现于大洋中脊,板块相互分离产生新的岩石圈;聚敛边界在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前缘的下面时出现,然而当两个板块的前缘物质相对脆弱时(由较轻的物质组成),俯冲就难以发生,而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聚敛边界——碰撞边界;转换断层边界在一个板块滑动越过另一个板块时出现,比如著名的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列斯断层。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与迁移的学科,地球化学循环是地质变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路径。这个循环包括了岩石圈、软流圈、水圈与生物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
岩石循环是产生三种岩石即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作用次序。地球化学循环与岩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并且与水文循环密切相关,后者为前者的许多化学、物理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水分。而构造循环与其他循环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通过火山活动提供了形成和改变许多地球物质的水、能量和热量。
参考文献
- ↑ 日文是怎么来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汉文,改换成他们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与汉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国人看它如天书,俄罗斯人却如数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