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子核物理》,馬爾頓主編的一套實驗物理方法叢書的第5卷。袁家騮、吳健雄編輯。1961年由學術出版公司出版。全書分A、B2分冊。這本書實際上是論文集,提供論文的作者達50人。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5章。第1章論述了粒子探測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體介紹了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電離室、充氣計數管、閃爍計數器、流光室、切侖可夫計數器、雲室、泡室、照相乳膠、半導體探測器以及火花室這幾種探測器的原理、結構、類型及應用。
第2章闡述了基本物理量的確定方法。第1節敘述了電荷與線度的確定。介紹了用盧瑟福散射,特徵X射線譜和核乳膠中定電荷的方法及確定原子核大小的方法。第2節綜述了動量與能量的確定。首先介紹了在雲室和核乳膠中對帶電粒子動量的測量,而後介紹了用電離室、閃爍譜儀、雲室和泡室定能量或射程。關於速度的測量,介紹了飛行時間法和用切侖可夫計數器來測量。至於中子的測量,介紹了測量中子流量、能量、線動量與自旋角動量的反衝技術,以及飛行時間法,晶體衍射及用He3中子譜儀。關於伽瑪線 (γ),介紹了內、外轉換線,用彎曲晶體譜儀,閃爍光譜術和對譜儀來確定γ線的動量和能量,還介紹了簇射探測器,γ射線望遠鏡,吸收法測γ線能量以及在核乳膠中對γ射線的探測與測量等。A分冊的最後介紹了中微子及中微子反應。
第3章論述了原子核和單個粒子質量的確定方法。介紹了質譜儀,用核反應和核蛻變能量及微波譜確定原子質量,用雲室、泡室及在乳膠中確定質量的方法。第4節給出了自旋、宇稱和核矩的確定。介紹了譜儀法和間接法。譜儀法中介紹了可見與紫外光譜儀、微波法、核磁共振、電四極共振及電子核雙共振(ENDOR)技術。間接法介紹了角關聯、轉換係數和核取向等內容。
第5章論述了對電子和光子極化的確定。這節對相關的問題作了詳細的討論。第6節介紹了壽命的測量方法。第7節是核反應中物理量的確定方法。具體介紹了核反應Q值,核能級,各種反應截面的確定。第8節介紹了流量和密度的確定,具體介紹了帶電粒子,微分X射線光子流量的確定以及總束流能量的確定。本書第3章論述了核粒子源與輻射源。介紹了天然放射性源、各種能量的人工粒子源。
第4章論述了束流的輸運系統。介紹了束流的偏轉、聚焦系統、束流分離器、列舉了某些實際束流輸運系統。第5章介紹了核過程中的統計漲落,它和附錄1一起,給出了數據處理的知識。附錄2介紹了相對流運動學。附錄3給出了基本粒子與共振態的性質。
本書對有關問題的綜合評述加以精選,進行編輯成書。對核物理實驗方法相關的各個方面,包括原理、方法、設備和技術以及數據的分析處理,都作了全面而又詳實的介紹,可供實驗工作者據情從中選擇。這是其他同類著作所不能比擬的。
作者簡介
袁家騮、吳健雄都是美籍中國核物理學家。吳健雄 (1912— ),生於中國江蘇太倉縣。1936年赴美留學後,長期從事核物理學工作,1956年她用鈷60做的高難度實驗,驗證了李政道、楊振寧提出的關於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學說。她對於β衰變的一系列實驗工作,特別是1963年證明的核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在歷史上第1次由實驗證實了電磁作用與弱作用有密切關係,對後來電弱統一理論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她以其眾多的貢獻贏得了崇高的榮譽。她得到了美國10餘所著名大學授予的名譽學位,美國總統授予她1975年國家科學勳章,1978年榮獲國際辛的沃爾夫基金首次頒發的獎金。1958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任美國物理學會會長。
工具書的分類
工具書[1]按內容分有綜合性的、專科性的;按文種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編輯體例與功用分有辭書、類書、政書、百科全書、年鑑、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地圖、名錄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