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十八星瓢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二十八星瓢虫

中文学名:二十八星瓢虫

拉丁学名: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别称:酸浆瓢虫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有颚亚门

: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鞘翅目

亚目:多食亚目

:瓢甲科

亚科:毛瓢甲亚科

二十八星瓢虫,别名是酸浆瓢虫,马铃薯瓢虫。通常寄主在茄子,马铃薯,番茄,豆科。马铃薯瓢虫在东北、华北等地一年发生1~2代,江苏3代。但主要在长江以南各省为害严重。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二十八星瓢虫

拉丁学名: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别称:酸浆瓢虫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有颚亚门

: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鞘翅目

亚目:多食亚目

:瓢甲科

亚科:毛瓢甲亚科

分布区域: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

寄主: 茄子 马铃薯 番茄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藜科

为害特点

成、幼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半透明的细凹纹,状如箩底。也能将叶吃成孔状或仅存叶脉,严重时,受害叶片干枯、变褐,全株死亡。茄果、瓜条被啃食处常常破裂,组织变僵,粗糙、有苦味,不堪食用。

症状:

只留下叶表皮,严重的叶片可呈透明,呈褐色枯萎,叶背只剩下叶脉。茎和果上也有细波状食痕。

病原:

1年发生2~3代。成虫在枯草、树木裂口及石垣越冬,5月份飞至苗床和大棚番茄及茄子田产卵,亦常寄生于酸浆和牛蒡。触摸时,成虫从体内分泌出黄色液体,由叶片滑落卵为弹头形,产在叶背,幼虫灰白色,带有支状刺,20天后化为成虫。

特征描述

成虫 体均呈半球形,红褐色,全体密生黄褐色细毛,每一鞘翅上有14个黑斑。

炮弹形,初产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幼虫 老熟幼虫淡黄色,纺锤形,背面隆起,体背各节生有整齐的枝刺,前胸及腹部第8~9节各有枝刺4根,其余各节为6根。

淡黄色,椭圆形,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背面有淡黑色斑纹。

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体略小,前胸背板多具6个黑点,两鞘翅合缝处黑斑不相连,鞘翅基部第二列的4个黑斑基本上在一条线上,幼虫体节枝刺毛为白色。马铃薯瓢虫成虫体略大,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个大的黑色剑状斑纹,两鞘翅合缝处有l~ 2对黑斑相连,鞘翅基部第二列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线上,幼虫体节枝刺均为黑色。[1]


发生规律

马铃薯瓢虫在东北华北等地一年发生1~2代,江苏3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山洞、石缝、树洞、树皮缝、墙缝及篱笆下、土穴等缝隙中和山坡、丘陵坡地土内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出,先在附近杂草上栖息,再逐渐迁移到马铃薯、茄子上繁殖为害。成虫产卵期很长,卵多产在叶背,常20~30粒直立成块。第一代幼虫发生极不整齐。成、幼虫都有取食卵的习性,成虫有假死性,并可分泌黄色粘液。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在叶背或茎上化蛹。夏季高温时,成虫多藏在遮荫处停止取食,生育力下降,且幼虫死亡率很高。一般在6月下旬至 7月上旬、8月中旬分别是第一、二代幼虫的为害盛期,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二代成虫迁移越冬。东北地区越冬代成虫出蛰较晚,而进入越冬稍早。茄二十八星瓢虫在长江流域年发生3~5代,以成虫越冬。以散居为主,偶有群集现象。越冬代成虫产卵期长,故世代重叠。成虫具假死性,有一定趋光性,畏强光。卵多产在叶背,也有少量产在茎、嫩梢上。幼虫的扩散能力较弱,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一般在本株及周围相连的植株上为害。幼虫比成虫更畏强光,成、幼虫均有自相残杀及取食卵的习性,幼虫共4龄,多数老熟幼虫在植株中,下部及叶背上化蛹。该虫第二、三、四代为主害代,此期正值6、7、8月夏季茄科蔬菜的生长盛期;8月底至9月初,茄科作物陆续收获、翻耕、幼虫和蛹死亡率较高,幼、成虫向野生寄主及豆类、秋黄瓜上转移,10月上、中旬开始,成虫又飞向越冬场所。[2]

防治方法

(1)及时清洗田园处理残株,降低越冬虫源基数。(2)产卵盛期摘除叶背卵块;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拍打植株,用盆承接坠落之虫集中加以杀灭。(3)田间卵孵化率达15~20%时,用药剂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或 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或40%菊杂乳油或40%菊马乳油3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喷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