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楠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楠森
出生 1921年11月
四川省富顺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于 2012年10月北大哲学系百年庆典上,被授予"终身教授"称号
知名作品群众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的科学化
人学的足迹

黄楠森[1](1921.11-2013.1),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等职。 2013年1月24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人物生平

黄枬森,1921年11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42年毕业于自贡市富顺二中 ,同年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1943年转到哲学系,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读哲学专业究生。1950年起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哲学系主任,1982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2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年10月北大哲学系百年庆典上,被授予"终身教授"称号,并获巨额奖金;

许多学者闻讯唏嘘:先生的离去,使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失去一位大家,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失去一位"好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蔡元培奖"……先生身上的一连串头衔和荣誉,堪称显赫,令人敬仰。而更令人敬仰的,则是他一生取得的学术成就、体现的精神品格。

人物著作

专著

《群众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哲学的科学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哲学的足迹》,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人学的足迹》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黄枬森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人学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哲学概念辨析辞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高教出版社1998年版(荣获2001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黄枬森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主编

问题中的哲学》,广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哲学笔记〉注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荣获1987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版(荣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北京出版社1989~1996年版(其中第六、七卷荣获北京市1991年优秀成果特等奖;第一、二、三卷荣获北京市1994年优秀成果特等奖;全书荣获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一等奖,1999年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荣获2000年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吴玉章优秀成果一等奖)

《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人学理论与历史》(3卷本:《中国人学观念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第1部)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合著

《列宁传》,和内容们出版社1989年版

另外还在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论文《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刊登于《北大学报》1998年第2期)获1999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学术成就

在北京大学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等课程,晚年致力于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同时致力于人学学科的创建工作以及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指导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党员标兵;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 | 图像 =

人物评介

为学:终生不渝地坚守

黄楠森一生有许多事迹值得书写,但作为一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建设、发展,矢志不懈,终生不渝。在有的人看来,这也许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不太灵活",但这,恰恰昭示了他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对学术志向的坚守。

1939年秋,18岁的黄楠森进入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高中部学习。在那里,接触并迷上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艾思奇关于正确的哲学是真理,而唯物论和辩证法就是正确的哲学等观点,引导他走上了参与革命和追求进步的道路。

1943年,已成为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的黄楠森转入哲学系,广泛涉猎各种哲学流派,尤其是西方哲学。但他思考得最多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黄楠森来到北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担任理论课助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工作者,他进一步坚定了哲学思想有正确与谬误之分、哲学可以成为科学的观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楠森的学术工作一直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撰写一系列文章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二是与一些同行一起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渗透着黄楠森汗水和心血的《〈哲学笔记〉注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8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学理论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等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陆续面世,黄楠森也成为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晚年的黄楠森在总结自己70年的哲学研究时,特别强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但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指导实践,是因为它是科学的。"

为人:"三宽"并诲人不倦

黄楠森为人谦和、朴实,坦诚,从不做作,虚伪敷衍;其为文也是如此,求真,务实,从不搞花架子,从不哗众取宠。这是黄楠森在人们心目中,被公认的形象。

"宽广、宽容、宽厚",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翼星教授这样描述:"是个'大好人,熟悉黄楠森的亲友邻里都这样认为。""三宽"的"大好人",可以说是对于黄楠森一生为人的写照。

贯通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熟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使黄楠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具备了宽广的视野、深厚的功底。然而,黄楠森丝毫也从不盛气凌人、唯我独尊的气势,待人十分谦和、宽容。"有的学生研究领域超出他的范围,他能宽容;有的学生出现了过失,他能宽容;有的学生发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他能宽容;有的学生甚至言辞激烈、有些失礼,他也能宽容。"黄楠森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这样讲述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

同为黄先生弟子的徐春,曾这样描写作为"大好人"的黄楠森:"我去前苏联学习时,他为我准备一些美元以资行程;我结婚时,他和师母送我绸缎被面表示祝贺;我生女儿时,他为我送去一只刚出炉的匈牙利烤鸡……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就会感动得流泪,可这在黄先生看来是顺理成章,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也许这些生活小事他早就不记得了。" 对于由他亲教、亲带的学生、研究生是如此,而对于不是由他亲自教、带而上门求教的学生,他也是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到先生逝世的的30多年间,我不计其数地求教黄先生,总是得到他一如既往、不厌其烦地耐心教诲。我的硕士论文《人的本质的解释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得到过黄先生的指教,而我新近出版的《国学三部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则更是得到了每每自谦'我不懂国学'的黄先生的精心指导!没有黄先生的指教,就没有我的《国学三部曲》呀!"原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后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宋定国这样说,并为黄先生未能看到《国学三部曲》的问世悲痛不已。 他不但对学生如此,对其他人也是这样。记者曾多次聆听过黄先生的发言,并多次约请他撰写文章。他的发言总是切中肯綮、娓娓道来,非常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对于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他总是耐心倾听,从不自以为是、武断作结。对于记者对他的文章进行的删改,他从来没有表示不满、予以拒绝,而是充分肯定、积极鼓励,不同意的地方也是和颜悦色地提出来,"与你们商榷",昭示出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

视频

天下自贡人(8)—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马哲学泰斗黄楠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