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麥角酸二乙酰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麥角酸二乙酰胺

中文名: 麥角酸二乙基酰胺

外文名: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LSD)

別 名: 麥角二乙酰胺、麥角乙二胺

化學式: C20H25N3O

分子量: 323.43

CAS登錄號: 50-37-3

EINECS登錄號: 200-033-2

熔 點: 80 至 85 ℃

沸 點: 541.3 ℃

密 度: 1.21 g/cm³

外 觀: 無色結晶固體

閃 點: 281.2 ℃

安全性描述: S7;S16;S22;S24;S28;S33;S36

危險性符號: R23/25;R26/27/28;R36/38;R40

危險性描述: 強致幻

發現人: 艾伯特·霍夫曼

麥角酸二乙胺,又名麥角二乙酰胺,麥角乙二胺,簡稱LSD,是一種強烈的半人工致幻劑。LSD的一次典型劑量只有100微克,僅相當於一粒沙子重量的十分之一。LSD能造成使用者4到12小時的感官、感覺、記憶和自我意識的強烈化與變化,可作化學武器使用。LSD由麥角酸中合而成,對氧氣、紫外線與氯十分敏感(尤其是當LSD處於液態時)。純淨的LSD是一種無色、無氣味,味微苦的固體。在英國、美國、澳洲、新西蘭和大部分歐洲國家,這藥物都是非法的。 LSD是麥角酸二乙酰胺的縮寫,始於德國,它是從麥角真菌中提出的麥角酸與其它物質合成而得。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把它第一次合成是在1938年,他在進行一項有關於麥角鹼類複合物的大型研究計劃時,無意中將原本分裝在兩支試管中的溶液混合在一起,結果發生了神奇的反應,一種完全不同的物質被合成了出來,它無色、無嗅、無味,就像清澈的純水,這就是LSD。[1]

簡介

無嗅無色無味的LSD是致幻劑中藥效最強的一種,小於一粒鹽的量就能導致中毒。1938年,瑞士化學家奧爾波特·霍夫曼( Albert Hoffman)首次發現了這種化合物。霍夫曼吞食了少量LSD之後,才發現它具有強大的致幻效果。 人們認為能夠引起幻覺的藥物就是致幻劑。然而,事實上這些藥物通常並不「製造」感覺,而是扭曲正常的感覺,這樣服用藥品的人就能以不同尋常的方式看到或聽到事物。這類藥物通常被稱為「致幻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LSD(麥角酸二乙基酰胺)、麥斯卡林(仙人掌毒鹼)和西洛西賓。20世紀70年代,苯環己哌啶(PCP,也稱「天使粉」)也變得非常普遍。

由來

「LSD」是該化合物的德文(Lysergsäure-diäthylamid)的簡寫。它是在1938年由一位瑞士化學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於巴塞爾的山德士實驗室(Sandoz Laboratories)進行一個有關麥角鹼類複合物的大型研究計劃時,第一次合成出來的。LSD的精神轉換效果則是在霍夫曼於5年之後(即1943年)回到化學研究中才發現的。他是在一次意外的接觸中透過皮膚吸收了微量的LSD而發現該作用的,這個發現使他繼續在他自己身上試驗LSD的精神效果口服時平均有效劑量為30~50微克,高劑量時產生的作用可持續10~12小時。 迷幻劑的常規劑量約為100~200微克。作試驗的服用者,在達到一定的耐受程度之後,可以服用高達2000微克的劑量。20世紀60年代進入非法市場時,一般是將其滴在一些能吸收的物品如方糖、吸墨水紙和藥理上惰性的粉末(這種粉末然後被用來充填空的明膠膠囊)等基質上。 在交易市場上常見的劑量形式是所謂的窗格,即常見的劑量形式是各種大小、形狀的小藥丸、片劑或者膠囊,顏色有米色、白色或彩色。迷幻劑本身則常是無色、無味、無嗅的液體。片劑的含量相差很大,從20~500微克不等,但最流行的一種直徑為1.6毫米的圓形片劑含量較一致,約為100微克。吸毒者常把自服迷幻劑稱作「滴酸」。 20世紀80年代,紙型劑量在非法市場上很常見,此時的紙型劑量與原先的不同。原先的紙型劑量是先將迷幻劑滴到紙上製成,而新的紙型劑量是將預先印好的紙張浸入迷幻劑溶液製得,這樣含量較一致,每片呈正方形,大小約5平方毫米,含量30~50微克。 迄今發現的浸過迷幻劑的藥紙有各種各樣的設計,包括抽象藝術和動畫圖片、郵票和紋身花紋,這些新的設計,特別受青年吸毒者的歡迎。 麥角酸二乙基酰胺,又名麥角酰二乙胺,這種分離出來的化合物,是當時27種同族化合物中的第25位,因此得名麥角酸二乙基酰胺25號。它由麥角酸和仲酰胺(又名二乙基酰胺)合成而得,剛製成時無色無味,呈液體狀態,一定時間後變成微白色的結晶體。 麥角酸二乙基酰胺25號常用劑量是80~120微克,致死量還不清楚(如有的服用20~25微克有反應,而有服用3000微克仍未見可怕症狀),尚未發現對此藥物的機體上癮者。服用後一般30~60分鐘到達血液循環,不久被散布到全身各部位細胞中,腦細胞中沉積很少,大部分沉積於小腸、肝脾及腎臟內(腦細胞中只沉積2%),而後被肌體一點一點地排泄掉。

不良反應

注射這種毒品,30~60分鐘便出現早期反應,兩小時後最為嚴重,6小時後基本上就不再發展,其病理作用時間可保持到12小時左右。 麥角酸二乙基酰胺在人體的早期反應是:視覺增強,呈青綠色的冷色調,情緒不穩,幻覺多變,周圍物品成了幻想的東西,輪廓外形誇張,距離拉長或縮短,明暗對比立體感增強,視覺極速變化不規律。 麥角酸二乙基酰胺能提高聽覺、嗅覺和觸覺的敏感性,藉助這種藥物,人們可以感受到音樂,藉助光線可以聽到聲音。注射麥角酸二乙基酰胺產生欣快現象並能使人增強活力,欣快現象的表現體安靜或喧鬧,大哭不止。增強活力是指感到一種近於狂妄自大的自信力量。 正如霍夫曼教授那樣,濫用LSD的人同樣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不適,特別是在劑量加大之後,會出現持久性知覺障礙(HPPD):視覺會出現障礙,如看到物體周圍有光暈、移動的物體後面有軌跡,無法辨別顏色。此外,精神方面會出現極度的恐懼、焦慮等幻覺,一些服用者還會出現嚴重的暴力傾向,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人身傷害。因此,LSD在世界各國都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危害甚大的毒品而加以嚴厲查禁。

藥物作用

麥角酸二乙基酰胺,除了能造成嚴重的精神混亂外,還能給肉體帶來痛苦,例如在神經系統的症狀是:運動失調,步履蹣跚,抽搐,用量過大還會導致全身癱瘓。在心血管和消化系統的症狀是:心動過速、噁心、頭暈、血管擴張、震顫、手掌出冷汗,有時還會有戰慄。因此,60年代後其產量急劇下降,並只限於在精神病研究所使用。 麥角酸二乙基酰胺對人體的作用大小與機體條件有關。大部分時間是處於富於色彩的視覺,異乎尋常的聽覺,舒適的人格解體(吸食者稱之為「一次愉快的旅行」),但也出現充滿惡夢的幻覺,導致可怕的精神混亂,有的僅(或許)出現一次,但有的反覆出現(吸食者稱之為「一次糟糕的旅行」)。 使用此藥會出現一種特殊現象「反芻」(人們把麥角酸二乙基酰胺分子大量沉積於腎臟內的現象稱之為「反芻」),即用過此藥的人,如果不再使用,沉積於腎臟內的麥角酸二乙基酰胺分子大量消失的同時,有的又進入人的腦細胞,又在新的細胞中產生新的連鎖反應(吸食者稱此過程為「外加的旅行」),有些吸食者有意外的再現或「倒敘」,也就是說,吸食者在不服用該藥物時,就會有以往服用該藥物後的感覺(「幻覺」)。 吸食麥角酸二乙基酰胺的人,多數是同時使用大麻或海洛因,或其他毒品的人。他們在使用其它毒品時不能產生上述效果時,吸食者才使用此毒品。他們也了解這種毒品的危險後果:發瘋、自盡或傷殘。所以60年代後,又把注意力轉向比麥角酸二乙基酰胺毒性大上千倍的其他烈性藥物。

發展簡史

有一種致幻劑,少量的服食下去,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種令人愉快的麻醉狀態,想象力突然變得豐富,對周圍世界的感知也發生了變化。眼前出現了一系列活動的圖像,具有萬花筒般的鮮艷色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了的物體突然變得生動起來,桌椅板凳都似乎有了生命,聽到的每個聲音都像是投在平靜水面上的一顆石子,讓眼前這些奇妙的色彩產生一圈圈漣漪。 這種美妙的境界,就是 LSD(麥角酸二乙酰胺)的發明人瑞士桑多斯公司的霍夫曼博士在1943年第一次無意間嘗到自己所合成的這種化學品時體驗到的。三天後,霍夫曼有意服食了250微克LSD,隨後與助手騎自行車回家,騎車途中藥性發作,因為博士服用的劑量過大,他的思維完全紊亂,話也說不完整,感到天旋地轉仿佛被一面面哈哈鏡包圍了,周圍的景物完全變了形。他還以為自己一直停留在原地,無法動彈,可是在一起的助手卻回憶說當時他騎得飛快,回到家中後症狀越發厲害,房間裡所有的物體都變成了可怕的怪物,博士覺得自己快瘋了,仿佛看到自己的靈魂離開了肉體懸浮在空中,甚至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害怕自己永遠變成了一個瘋子,幸好第二天一早醒來卻發現一切正常,LSD沒有留下什麼副作用。這次的自行車之旅,在LSD風行的六十年代變得極其有名,有好幾首以」自行車」命名的歌曲講的就是這件事,著名"Queen"樂隊的「bicycle race"也是其中之一。 霍夫曼的發現很快被歐洲的心理學家們用來研究人腦的病變過程以及用在心理治療中作為輔助藥物,基本局限在實驗室範圍。後來得以大規模流行,開啟潘多拉魔盒的是CIA美國中央情報局。 與此同時,不少人士認為LSD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抱着給人類指點迷津的想法,從1950年代初開始就以宗教般的狂熱向美加地區所有感興趣的人散發LSD,而且完全免費,這直接導致了其在民間的廣泛流行。第一批接受LSD的民間人士里就有《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赫胥黎很早就對心靈控制術感興趣,在食用了提取自南美仙人掌的致幻劑後完成了著名的《知覺之門》一書,在書中闡述了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神經系統並不是知覺的來源,它只不過是一扇起過濾作用的門,擋住了真正龐大的知覺世界。某些致幻劑能把這扇門打開,讓人們看到一個全新的更加廣闊的真實世界。此書後來影響了很多文藝青年,迷幻搖滾樂隊「大門」的名字即來源於此。 食用了LSD後,赫胥黎和英國心理醫生漢弗萊合作開始了對LSD的心理治療潛力的研究。他們認為LSD具有「意識顯現」的作用,可以掙脫多年世俗生活所養成的思維定勢,還會產生「聯覺」,易受暗示,所以服藥時的環境會影響效果。因此在漢弗萊的診所里,醫生經常自己也服用少量LSD,和病人一起進入狀態,使對方產生安全感,用催眠式的語言鼓勵病人去想象美好的事物。

劑量

LSD按質量而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烈的精神藥品之一。從試驗者的體驗和藥物學方法(例如受體結合實驗)都發現LSD比光蓋傘素和光蓋傘辛要強100倍,比墨斯卡林強4000倍。LSD的劑量以微克為單位,相對而言幾乎所有其他的藥品和毒品都以毫克為單位。 通常LSD的致幻劑量為25μg,且其藥效隨劑量增加而顯著加強。90年代末,美國緝毒警察繳獲的LSD每支大約20-80μg;60年代時也有300μg以上的。常用LSD的人的可達劑量為1200μg,但是如此高的劑量可能會產生不愉快的生理、心理反應。 LSD的致死劑量(LD50)為200-1000μg/kg體重,但迄今為止尚未有LSD過量致死的報道。有一個可疑LSD過量致死的報道,死者用靜脈注射的方法使用了三分之一克的LSD(即330mg,330,000μg)。這相當於3000倍的通常口服劑量。

危險性

參考來源

  1. [1],搜狐網 ,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