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饵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饵块
图片来自今天头条

饵块是中国云南贵州地区的一种小吃。

概述

大米为原料,一般是把米煮熟后,舂成各种形状。主要形状有块状、薄饼状及丝状,丝状的也被称为“饵丝”。饵块储存、运输比较方便,吃法也很多,可以切片、切丝,烤、蒸、煮、炒等均可,深受当地大众喜爱[1]

菜品特色

在中国西南川滇黔桂地区,饵块有多种别称。如:饵块粑、粑粑等。且上述各地对饵块的各种称呼交互随意使用,并无单一的严格特定倾向。这也延伸到关于饵块的来由,坊间有多种说法,其来源主要有贵州、广西、云南等,其与饵块的名称的多样性有著必然联系。

《急就篇》有“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了一条:“溲米面蒸之则为饵”;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说“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饵,当然也可以用机器,但仍是米蒸为饭后做,与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线、蒸成的卷粉都不同。饵的原料是饭米为主,若是糯米做,就称之为“ 糍粑 ”,若是糯米磨粉做,便是年糕,都有别于饵。如今江浙一带,著类似饵块的糍粑和年糕都多是农村在过年时大伙热热闹闹来做,需捏成各种花样。在城市则制成每个寸把宽五寸长左右的小条在菜市出售,但名字就叫年糕,混于糯米制品,失了古意。

来由

关于饵块的来由,坊间有多种说法,其中包括源于贵州说、广西说、云南说等。 旧时昆明习俗,老百姓总爱在家门口支起个炉子,把粑粑放在铁筛子上烤,一边烤一边吃,真是别有风味。说起这个习俗的由来,又有一段故事。

一天清晨,粗糠宝挑著一担山货到昆明去卖。刚刚走进大东门,就看见城门口站著不少老百姓,一个个怒气冲天,叫骂之声不绝于耳。有的娃娃躺在妈妈的怀里张著小嘴哇哇直哭,粗糠宝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昨天晚上知府衙门二堂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起火,知府气得暴跳如雷,认定是大胆刁民故意捣乱。他马上下令,在昆明六道城门张贴布告,从今天开始,所有百姓一律不准在家生火做饭。此项禁令有效期三个月,违者严加惩处,绝不宽容。

粗糠宝向乡亲们招招手,如此这般地嘱咐了一通,大伙儿顿时乐得眉开眼笑。回去以后,大伙儿纷纷从家里搬出炉子,在上面烤起粑粑来,一个个吃得香极了。

知府老爷知道了,急忙出来查看。他揪住一个老倌吹胡子瞪眼睛。粗糠宝走上前去,冲著知府扮了个鬼脸,“知府大人,布告上禁止在家里生火煮饭,可没有禁止在家门口烤粑粑吃呀!”知府懊恼不已,事先怎么就没想到粗糠宝会来这一手呢。

撒梅人把粑粑叫饵块,烧饵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昆明人至今爱吃烧饵块,你去街上的烧烤摊和早餐铺看看就知道了。

影片

【吃遍云南】大米的手工美食饵块

参考文献

  1. 李韬著. 舌尖上的中国乡土小吃.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3.01: 226–227. ISBN 978-7-5637-2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