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赤 |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景县、蔚县,山东东平,山西太原、大同、阳泉,陕西韩城,河南泌阳,西峡,南阳,禹州等地,广东新会等地也有分布。汉代有赤斧;金代有赤昱,洛川刺史;元代有赤攸克;明代有赤从周,汶上县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赤
拼音; chí
笔画; 7
分类; 姓氏
分布; 今河北景县、蔚县,山东东平,山西太原、大同、阳泉,陕西韩城,河南泌阳,西峡,南阳,禹州等地
部首; 赤
笔顺编号; 1213234
五笔; fou
赤姓分布
赤[赤、𤆍,读音作zǐ(ㄗˇ),亦可读作chí(ㄔˊ),但不可读作chì(ㄔˋ)]←古“赤”字BOKEE显示不出来,上大下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景县、蔚县,山东东平,山西太原、大同、阳泉,陕西韩城,河南泌阳,西峡,南阳,禹州等地,广东新会等地也有分布。汉代有赤斧;金代有赤昱,洛川刺史;元代有赤攸克;明代有赤从周,汶上县丞。[1]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契,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山海经》记载:帝颛顼从姜姓东夷少昊的手中夺取了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后,统一中原,历史进入炎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汉语成为世界语,中华古象形图腾由鸟凤变为龙,甲骨汉字记述了华夏文明史。后来黄帝曾孙帝喾与女简一见钟情,生下殷契,舜帝十分高兴,赐契为子氏,又称紫氏、赤氏。其后裔有称赤氏者,读音作zǐ(ㄗˇ),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君主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殷氏为王的商朝。
殷商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的得姓,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有的便以地名为氏称郝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春秋末期的公元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时,郝氏人家为躲避祸乱,将“郝”字去“邑”改为“赤”字,称赤氏,读音作chí(ㄔ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6月24~25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红彤彤的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打歌”、“阿细跳月”、“打跳”、“大三弦”、“罗作舞”、“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古彝族人崇奉火把,由此产生了塞赤氏和赤氏两个世系。
彝族在历史上没有姓氏,实行父子连名制,由父名和子名顺推相连,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十代为一轮。
彝族使用汉姓开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水西宣慰使霭翠“安”姓,宁州土司“禄”姓。其他土司及土司以下阶层的人相继攀附安、禄等姓氏。如乌撒土司安姓,乌蒙、东川土司禄姓。故彝族中安、禄等姓人家较多。芒部土司“陇”姓来历待考。
除封建皇帝赐姓外,彝族使用的汉姓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地方汉族官员认为彝人“家无姓名”,不便管理户籍和征收赋税等事务,以“百家姓首八字”分别给予姓氏。二是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三是彝、汉杂居相处,为便于交往假托邻里汉姓,所以彝族的汉姓总是与当地汉族姓氏大多相同。四是彝族妇女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多数是族别从母,姓氏从父。
彝族塞赤氏和赤氏两个世系后来多称汉姓赤氏,读音作chí(ㄔˊ)。
郡望
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京兆郡 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治所在长安,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朱提郡 夏、商时期属梁州地。周王朝时期时称窦地甸、大雄甸。春秋时期称靡莫部。奏时力蜀郡地。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十二县。内有朱提、南广、堂琅三县,境域约当今昭通地区全境及川东南和本省会泽县、昆明市一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犍为南部都尉,领朱提、南广、堂琅、汉阳(今贵州威宁、水城一带)、郁鄂(今宣威一带)五县。越二年,设犍为属国都尉,领朱提、汉阳两县;堂琅并入朱提,南广仍属犍为郡。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改犍力属国为朱提郡。三国时期力蜀地,两晋、南北朝时期仍置朱提郡,其间一度置南广郡。隋置恭州,后为开边县辖地。唐复置恭州,后分置曲州、靖州、协州;南诏时始称乌蒙部。“来挥玉斧”,今昭通地区为叙州羁摩之地,分设乌蒙、问?畔。易娘、易溪等部。元初置乌蒙万户、闷畔万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立乌撒路、乌蒙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称军民总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兼军万户,领乌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芒部部,隶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改隶云南、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20年)乌蒙、东川、芒部府升力军民府,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改芒部军民府为镇雄军民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降镇雄州为镇雄直隶州,乌蒙府、东川府仍旧;从四川划隶云南。九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置恩安县附郭。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县。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设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昭通、巧家、鲁甸、永善、绥江、盐律、大夫、彝良、威信十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会泽县划入。1950年昭通解放,设专员公署,后改昭通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会泽县划出。1981年新设水富县。
建宁郡 秦朝时期设益州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派人入南荒,始知秦拓五尺道至西洱河而止于洱河口。张骞表奏汉武帝,以甸为滇,称西洱河为滇池,始于此。时庄有后人张仁果,为人忠厚,性慈,知其贤,立仁果为白王,以白崖(今弥渡红岩)为都。后传六王,改国号为建宁,迁都澄江(今祥云、宾川二县境)。至汉朝,位为大鬼主雍夺。蜀相诸葛武侯南征,杀雍,封龙佑那为建宁王,赐姓张,立铁柱于建宁城,并立碑标记。古代的益州郡地古建宁城,当在今祥云、宾川县境内。诸葛武侯在建兴三年秋,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移治味县(今云南曲靖)。
历史名人
赤向荣
(公元1942~今),山西五寨人。著名地方税务工作者。
山西省五寨县工商局市场管理所所长。
他1984年从宁武县阳方口石油公司消防队调入五寨县工商局,任东秀庄工商所所长,1985年调市场管理所担任所长。他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奔波在市场管理中。他每天早上从离县城十公里的家里骑自行车来到市场上,从不间断、不知疲倦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使一个无人敢管的赃、乱、差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繁荣五寨市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年年被县局评为先进个人,1992~1994年出席县劳模大会,1995、1996年被地区工商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1997年被山西省工商局评为先进个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