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米格-29(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29),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飛機設計局於1970年代設計的雙發高性能制空戰鬥機,同時期開發之戰機亦有Su-27,目的為對抗美軍之同期先進戰機F-15。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是「支點」(Fulcrum)。
設計
由於設計上的基本參數是來自於TsAGI為PFI項目所進行的運算,米格-29的氣動力外型設計與Su-27戰鬥機非常相似,其中較為明顯的差異包括:米格-29的主要結構材料以鋁為主再加上一些複合材料,機翼是後掠中單翼加上融合成一體的翼前緣延伸面(leading-edge root extensions,LERSx),後掠角為40度。機身後方位於引擎位側的是有後掠角度的水平尾翼與雙垂直安定面,翼前緣自動縫翼在早期型上分長4個部分(後期型改為5個),翼後緣則有襟翼和副翼。
米格-29採用液壓控制與SAU-451三軸自動飛行儀,並不像Su-27使用線傳飛控系統,儘管如此,米格-29仍是一架非常靈活的戰機,無論是瞬時或者是持續迴轉性能均接近西方戰機的平均水準,在400節以上速度時擁有和F-16戰鬥機相近的盤旋速度,能量損失率僅為F-16的四倍(60%和240%)[1]。米格-29擁有良好的高攻角性能而且不容易進入水平螺旋,機身結構足以承受9G(88E米/秒²)的運動。控制杆有一個可以手動取消的限制,以免飛行員超過g或是攻角限制。
引擎
米格-29引擎使用2具克里莫夫RD-33渦輪扇引擎,每具提供50.0千牛頓推力,引導後燃器時可達81.3千牛頓。兩具引擎中間的空間,能提供額外昇力,並降低翼負荷,有效增加機動性。引擎的楔形進氣口位在翼根前緣延伸板的下方,並且有可調整的進氣門,以供高馬赫飛行時的進氣需求。在野戰跑道起飛、降落或低速飛行時,進氣門可以幾乎完全關閉,防止地面異物吸入引擎。在這種情況下,翼根前緣延伸板上方的活動進氣口會自動打開,引擎能從此獲得所需空氣。後續的型號使用類似設備在Su-27戰鬥機[2]進氣口的網狀柵欄,取代原來機背進氣口的功能。
航程及燃油
初期型米格-29B的內部油箱總容量僅4,365升,總數6個的油箱分別在兩翼各1個,另外四個則在機身,造成米格-29B的航程有限,然而已經符合蘇聯的原始需求:一架點防禦的前線戰鬥機。在進行長途飛行時,機腹中線能攜帶一具1,500升的副油箱,後續的量產型也能在兩翼下各攜帶一個1,150升的副油箱。此外,少數的米格-29在機身左側加裝空中加油設備,使用探針和錐管的方式進行空中加油來提升滯空時間。
一些米格-29B(米格-29 9-13)修改機背的設計(Fatback),增加內部的燃油攜帶量。更先進的後續型號如米格-35能在機背攜帶適形油箱。
視頻
米格-29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創造了無數的奇蹟 米格-29戰鬥機,搜狐,2018-08-09
- ↑ 蘇-27戰鬥機,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