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海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短吻海豚,又名伊豚或伊河豚,是一种散布在孟加拉湾及东南亚海岸及河流的海豚。它们游泳缓慢,但最高可达每小时20-25千米。短吻海豚主要吃辐鳍鱼及鱼卵、头足类及甲壳类。它们可以用口吸吮食物。短吻海豚寿命大约30岁。
全长2.3-2.7米
体重:100-150公斤
生命:30岁
食性:肉食性
繁殖:每2-3年会产一胎
习性:生活在海岸、河口及江口
分布:东南亚
外形特征
短吻海豚全长2.3-2.7米;重量100-150公斤。 短吻海豚的外观像白鲸,但是杀人鲸的近亲。它们的头大而且圆顿,嘴并不明显。背鳍位于后背部,短而且钝,呈三角形。它们整体呈深灰蓝色,下身较淡色。
生态习性
虽然短吻海豚有时会被称为伊河豚,但它们并非淡水豚,而是生活在海岸、河口及江口的海豚。它们也有一些生活在淡水河流,如恒河、湄公河及伊洛瓦底江。 短吻海豚会以卡搭声、叽叽声及嗡嗡声沟通,主要频率达60千赫,相信是用作回声定位。它们主要吃辐鳍鱼及鱼卵、头足类及甲壳类。它们可以用口吸吮食物。它们在浮窥及觅食时会将体内的水份喷出。一些短吻海豚可以受训后造出喷水的动作。它们游泳缓慢,但最高可达每小时20-25千米。
短吻海豚可以潜水70-150秒至12分钟,平均115.3秒。它们的群族很多时都少于6条,但有时也可以多达15条。
短吻海豚会出现种间竞争。有指若将中华白海豚及短吻海豚放在一起时,短吻海豚经常会被中华白海豚追逐及限于细小的空间内。另外,有指在吉尔卡湖,当短吻海豚与瓶鼻海豚在外海道相遇时,短吻海豚会感到惊慌,并会被迫重回到湖中。
短吻海豚与传统渔民似乎是互利共生的,在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上游,短吻海豚会帮助渔民驱赶鱼群到渔网中,而渔民亦会将副渔获当作奖励给予它们。历史上,一些短吻海豚是属于某些渔村所拥有,以往曾有案例追讨所属的短吻海豚所驱赶的渔获。
生长繁殖
短吻海豚于12月至6月间交配。妊娠期为14个月,每2-3年会产一胎。出生时的幼豚约长1米,重10千克。两岁时就会断奶。7-9岁才达至性成熟。短吻海豚平均寿命为30岁。
地理分布
短吻海豚分布地由孟加拉湾至新几内亚及菲律宾。在婆罗洲及马来西亚也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在东加里曼丹的马哈坎河曾采集了一个标本。 虽然从未完全的计算短吻海豚的数量,但估计全球共有超过7000条,其中超过90%是在孟加拉。在孟加拉及印度以外地方的短吻海豚都处于极危状况。现时已知短吻海豚共分布在8个地方:
1、孟加拉:在孟加拉湾约有5832条
2、孟加拉:在孙德尔本斯红树林约有及451条
3、印度:在吉尔卡湖约有138条
4、老挝及柬埔寨:在湄公河约有114-152条
5、印尼:分布在马哈坎河
6、菲律宾:在马兰巴雅约有77条
7、缅甸:在伊洛瓦底江约有58-72条
8、泰国:在宋卡湖少于50条
生存状况
短吻海豚受人类的影响较其他海豚深远。刺网是它们的主要威胁,很多个案都是误捕及在网中溺死,这亦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中五个短吻海豚的子群列为极危的原因。在缅甸,电渔法及淘金对短吻海豚造成严重的危害。虽然大部份渔民并非有意猎杀它们,但因生活而误杀的不计其数。在越南及泰国曾一度盛行的炸渔亦造成不少的间接伤害。 在某些亚洲国家,短吻海豚会被捕捉来观赏或表演。它们对淡水的适应可以减少建造海水水族箱的成本。于2002年,在亚洲就有最少80个水族馆。不过,以往猎杀短吻海豚的目标是获取其鲸脂。 短吻海豚现时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的保护物种,其贸易受到禁止。另外,在孟加拉等地,亦纷纷设立保育区,以免它们再次受到渔业的伤害及失去栖息地的威胁。
知 识
短吻海豚最初是由理查·欧文(Richard Owen)于1866年根据一个标本而描述的,这个标本是于1852年在印度维萨卡帕特南(Visakhapatnam)发现的。它们被分类在伊豚属中,澳洲北岸的矮鳍海豚在基因上也是属于伊豚属。此属曾在自己的科及一角鲸科下,现时则普遍接受分类在海豚科下。它们在基因上是杀人鲸的近亲。
短吻海豚的英文介绍
The Irrawaddy dolphin (Orcaella brevirostris) is a euryhaline species of oceanic dolphin found in discontinuous subpopulations near sea coasts and in estuaries and rivers in parts of the Bay of Bengal and Southeast Asi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