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弓形虫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为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病,其病原体为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原虫为细胞内寄生,猫科动物为其终末宿主,人和其他哺乳动物为中间宿主。通过人胎盘使胎儿感染而引起先天弓形体病,也可通过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以及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而引起后天获得性弓形体病。先天弓形体病是人类先天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主要表现为畸形儿、生长发育低下、眼脑病等。获得性弓形虫病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但临床表现复杂且常不典型,主要累及淋巴结、中枢神经和心脏等器官。 弓形体病也是潜在致盲性眼病的常见病因。弓形体感染引起的眼部病变,以视网膜脉络膜炎最为常见。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消化道传播
并发症:青光眼 黄斑囊样水肿 脉络膜新生血管
就诊科室:五官科 眼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4--30天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阿苯达唑片 吡喹酮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0——50000元)
临床表现
弓形体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方式(先天或后天)以及感染原虫的数量和年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1.先天性弓形体病 由于母体妊娠期感染弓形体病而引起胎盘感染,并转移至胎儿。一般在妊娠早期感染可引起胎儿流产、早产;妊娠后期感染时发生死产及分娩先天性弓形虫病婴儿。其主要病变为视网膜脉络膜炎、脑水肿、脑钙化斑及精神与运动障碍,即以中枢神经系统被侵害的症状为主。
先天性弓形体病的眼部表现多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主要病征。胚胎期损害引起的先天畸形,主要有小眼球、无眼球、先天性无虹膜、脉络膜缺损、玻璃体动脉残存、视神经萎缩、先天性白内障和斜视等,炎症损害引起视网膜脉络膜炎。眼底改变可分为陈旧病灶和再发病灶两类。
陈旧病灶:患儿眼底检查可见呈瘢痕性改变,其急性期多发生于胎儿期或出生后不久。典型的陈旧病灶常为双侧性,多位于黄斑部,有时见于视盘的周围和赤道部,新近有报道称周边病灶更多见。病灶2~3个视盘直径大小,病灶中央为灰白色增殖组织,无新生血管,周围为黑色素沉着,呈锯齿状排列,病灶与其周围正常视网膜境界清楚。在主要病灶周围可有1至数个小的黑色素增生灶,为炎症复发的结果。
再发病灶:眼弓形体病多半为先天性感染的再发。约1/3的先天性病例有可能再发,再发的年龄多在11~40岁。再发病的原因有多种,如寄生在视网膜内原虫包囊的破裂增殖,或对包囊内容物和组织破坏物的蛋白过敏,或由带病原体的细胞进入眼组织所致,常发生在陈旧病灶的边缘或其周围。急性期表现为局灶性黄白色渗出病灶,该处视网膜水肿,轻度隆起,边界不清。单一病灶约为1个视盘直径大小。病灶区内视网膜血管受累,管径不规则,动脉呈节段状改变,静脉周围伴有白鞘,玻璃体混浊,亦可引起前葡萄膜炎及虹膜后粘连。一般病程经过2~3个月后炎症逐渐消退,血管炎消失,病灶境界清楚,边缘逐渐出现色素,1~2年后呈典型的陈旧病灶。
2.后天性弓形体病 成年人获得性弓形体眼病,以慢性表现较多,尤其是缺乏先天性弓形体病的其他症状。血清抗体滴度增高的病例,可认为是新感染或获得性弓形体病。后天弓弓形体有眼病时也多有全身改变,而先天性者可仅单独有眼病。
后天性全身弓形体病感染并发眼部症状者少见。如发生眼部损害,其临床表现为局限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与先天感染之再发病例所见相同。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患眼视力下降,眼底病变多位于黄斑部或视盘周围,病灶处视网膜灰白色水肿,境界不清,2~3个月后视网膜水肿渗出逐渐消退,最后呈瘢痕性病灶。此乃由于原虫经血流侵入视网膜组织,引起炎性病灶并在其中繁殖,导致组织反应及坏死,并引起脉络膜的继发性反应。弓形体至眼底的感染路径由于多数病变是在黄斑部,很可能是血行感染,因为黄斑部毛细血管网较视网膜其他部位致密,易引起原虫在毛细血管内的栓塞。
诊断
新生儿的先天性弓形体感染应与一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其他感染(如结核、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性疾病相鉴别,还应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缺损、永久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等相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视网膜炎与弓形体所致者易于鉴别。但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先天性活动性视网膜炎或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引起的视网膜炎有时不易鉴别,血清学检查和尿液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复发性眼弓形体病有时与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相似,在陈旧性病灶周围出现新鲜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但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往往在视盘周围出现螺旋状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不伴有眼前段和玻璃体的炎症反应。此外,复发性弓形体视网膜脉络膜炎还应与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所引起的视网膜炎、真菌性视网膜炎、败血症性视网膜炎、类肉瘤病、梅毒、结核等所致的视网膜炎相鉴别。
猫抓伤病常表现为神经视网膜炎,血清学检查和测定特异性抗体有助于鉴别诊断。猫抓伤病有时可引起前房积脓,而眼弓形体病一般不会引起此种改变。
如患者出现单个大的隆起的视网膜脉络膜炎性病变,应考虑与弓蛔虫所致的视网膜病变相鉴别。特异性抗体检测对诊断可能有帮助,间接眼底镜检查寻找周边部脉络膜幼虫的行迹对诊断也有帮助。
眼弓形体病引起的点状外层视网膜病变应与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多灶性脉络膜炎、弥漫性单侧亚急性神经视网膜炎等相鉴别。
鉴别诊断
新生儿的先天性弓形体感染应与一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其他感染(如结核,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性疾病相鉴别,还应与视网膜母细胞瘤[1],脉络膜缺损[2],永久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等相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视网膜炎与弓形体所致者易于鉴别,但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先天性活动性视网膜炎或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引起的视网膜炎有时不易鉴别,血清学检查和尿液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复发性眼弓形体病有时与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相似,在陈旧性病灶周围出现新鲜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但匐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往往在视盘周围出现螺旋状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不伴有眼前段和玻璃体的炎症反应,此外,复发性弓形体视网膜脉络膜炎还应与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所引起的视网膜炎,真菌性视网膜炎,败血症性视网膜炎,类肉瘤病,梅毒,结核等所致的视网膜炎相鉴别。
猫抓伤病常表现为神经视网膜炎,血清学检查和测定特异性抗体有助于鉴别诊断,猫抓伤病有时可引起前房积脓,而眼弓形体病一般不会引起此种改变。
如患者出现单个大的隆起的视网膜脉络膜炎性病变,应考虑与弓蛔虫所致的视网膜病变相鉴别,特异性抗体检测对诊断可能有帮助,间接眼底镜检查寻找周边部脉络膜幼虫的行迹对诊断也有帮助。
眼弓形体病引起的点状外层视网膜病变应与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多灶性脉络膜炎,弥漫性单侧亚急性神经视网膜炎等相鉴别。
治疗
1.抗弓形体病化学药物治疗
(1)乙胺嘧啶(pyrimethamin):为治疗弓形体病常用药,国产名为乙胺嘧啶,也用于治疗疟疾。其作用机制是该药属于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致核酸合成减少,使虫体繁殖受抑制。成人最初每天50~100mg分两次服用,1周后改为每天25~50mg。与磺胺类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加疗效8倍以上。本药长期服用能引起毒性反应,导致巨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自行恢复。一般5~10天为一疗程,间歇10天再服第2疗程。用药期间给叶酸每天15mg,可减少或防止其副作用。
(2)磺胺类药物:常用药物为磺胺嘧啶(sulfadiazine)、磺胺二甲基嘧啶(sulfamethazine)、三甲氧胺苄嘧啶(即磺胺增效剂trimethoprim,TMP)、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目前以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 (复方新诺明)为首选药物。服药期间应注意药物反应和副作用。
(3)其他药物:常用药物还有螺旋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等。这些药物副作用小,无胎盘毒性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孕妇弓形体病。螺旋霉素还可用于预防性治疗,使获得性弓形体病孕妇、儿童患先天性弓形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2.皮质类固醇激素 全身或局部应用可明显减轻炎症,改善眼部症状,提高视力。在应用皮质激素的同时,必须合并应用抗弓形体病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因为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使病情恶化。
3.光凝治疗 陈旧病灶的复发是眼部弓形体病的特征。应用光凝技术照射陈旧病灶周围,以破坏周围组织中的弓形体包囊及过敏性组织,以不影响视盘黄斑束为原则,减少病灶的播散和复发。但光凝治疗不适用于急性期与活动性病变。应用光凝治疗时还应注意勿损伤视盘黄斑纤维束,对中心凹附近区域也要慎用。此外,亦有做冷冻治疗者,但效果不如光凝固术。
并发症
眼弓形体病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可致视力丧失。
视频
眼弓形虫病
警惕:眼部弓形虫病——Justine R. Smith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