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涪陵區是重慶市轄區,地處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位於長江、烏江交匯處,經濟上處於長江經濟帶、烏江幹流開發區、武陵山扶貧開發區的結合部,是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核心城市、渝東南部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區東部中心城市。春秋戰國曾為巴國國都。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置枳縣。
1997年3月14日,原四川省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併入新成立的重慶直轄市。1997年12月20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
2018年末,涪陵城區建成區達71.5平方千米,是烏江流域最大的城市。
涪陵區特產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紅心蘿蔔、涪陵油醪糟等;名勝景點主要有白鶴梁、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大木花谷等。城市榮譽:中國榨菜之鄉、千里烏江第一城、中國綠色生態青菜頭之鄉、中國綠色生態龍眼之鄉[3]、重慶市級森林城市,市級文明城區、衛生城區、山水園林城區、環保模範區。2019年12月27日,重慶涪陵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聯合驗收並實現封關運營。[1]
歷史沿革
夏商至春秋前期,區境為濮人居住地;春秋中後期至戰國中期為巴國枳地,巴國先後在枳、江州(今重慶江北區)、墊江(今重慶合川)建都;戰國中後期為楚國枳邑。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攻楚,占黔中地,枳邑歸秦。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在故楚枳邑置枳縣,為區境置縣之始。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枳縣屬巴郡地(郡治江州縣,今重慶江北區)。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滅西楚,劉邦稱帝,仍置巴郡,枳縣屬之。
東漢永元二年(90年),分枳縣地置平都縣(治今豐都名山街道)。
三國蜀漢延熙十二年(249年),分枳縣地置漢平縣(治今武隆鴨江鎮),隸涪陵郡(郡治在今彭水郁山鎮)。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平蜀,因涪陵故郡毀於戰亂,在巴郡枳縣僑置涪郡(又名枳城郡),為區境置郡之始。元熙二年(420年),廢枳城郡,枳縣復隸巴郡;復設涪陵郡治於涪陵縣(治今彭水縣城)。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撤枳縣入巴縣。保定四年(564年),徙涪陵郡治至漢平縣(治今彭水郁山鎮);同年,於故枳縣又立涪陵鎮。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涪陵郡,徙漢平縣治於涪陵鎮;同年,存渝州廢巴郡,漢平縣改隸渝州。開皇十三年(594年),改漢平縣為涪陵縣。大業三年(607年),改渝州為巴郡,涪陵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改巴郡為渝州,又分渝州地置涪州,治涪陵縣,轄涪陵、樂溫(治今長壽)、武龍(治今武隆土坎鎮)三縣,屬夔州都督府(治今奉節),後增轄隆化縣(治今南川隆化鎮)、溫山縣(治今長壽東北)。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依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涪州屬山南道(治襄州,今湖北襄陽)。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因山南道所轄區域闊遠,分山南道為山南東、山南西二道,涪州屬山南西道(治梁州,今陝西漢中)。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郡置太守,故置涪陵郡。上元二年(761年),改隸山南東道(治襄州)。乾元元年(758年),復名涪州。元和三年(808年),改隸黔中道(治黔州,今彭水郁山鎮)。
北宋,置涪州,建制同唐,屬夔州路(治今奉節)。熙寧三年(1070年)撤溫山縣入涪陵縣。
南宋,置涪州,仍屬夔州路,轄涪陵縣、武龍縣。
元代,置涪州,屬四川行中書省重慶路,轄武龍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縣入州,州治所在地不再設縣,故撤涪陵縣;同年,撤樂溫縣入涪州。
明代,置涪州,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轄武龍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武龍縣為武隆縣。
清代,置涪州,屬重慶府,不領縣。康熙元年(1662年),撤武隆縣入涪州。
民國初(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先後隸屬四川省川東道和四川省第八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縣第五區地廣,劃為武隆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從涪陵縣分置武隆縣。
1949年11月28日,涪陵解放,1950年1月,置涪陵專區,轄涪陵、南川、酆都、石砫、武隆、長壽、彭水七縣,隸屬川東行署區。
1952年9月,川東行署區被撤銷,與川南行署區、川北行署區、川西行署區合併為四川省,涪陵專區改屬四川省。
1952年12月,撤酉陽專區入涪陵專區;1953年3月,原大竹專區墊江縣改隸涪陵專區,涪陵專區增轄酉陽、黔江、秀山、墊江四縣。1952年11月、1953年1月,長壽縣先劃入重慶市,後復歸涪陵專區。1959年4月,長壽縣再次劃入重慶市。
1968年9月,改設涪陵地區。1983年9月,撤涪陵縣設涪陵市(縣級)。
涪陵區澤勝雙子塔
1988年5月,分黔江、酉陽、秀山、彭水、石柱五縣設黔江地區,涪陵地區轄涪陵市、南川縣、豐都縣、墊江縣和武隆縣。1994年6月,撤南川縣,設南川市(縣級),由涪陵市代管。
1996年1月,撤涪陵市(縣級),設枳城區、李渡區。
1996年3月,撤涪陵地區設地級涪陵市,下轄枳城區、李渡區、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代管南川市。
1996年9月,涪陵市劃歸四川省計劃單列市重慶市代管。
1997年3月14日,重慶成為直轄市,原四川省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併入重慶市。1997年12月20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代管)的南川市、墊江縣、豐都縣、武隆縣改歸重慶市直接管轄。
2008年5月,涪陵區撤銷李渡鎮、龍橋鎮、白濤鎮、鎮安鎮、堡子鎮、致韓鎮、石龍鄉、中峰鄉、仁義鄉、叢林鄉、土地坡鄉、天台鄉、卷洞鄉、山窩鄉、梓里鄉、酒店鄉、惠民鄉、太和鄉、聚寶鄉、新村鄉、石和鄉、兩匯鄉;設立李渡街道、龍橋街道、白濤街道;調整崇義街道、敦仁街道、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江北街道、義和鎮、百勝鎮、焦石鎮、珍溪鎮、清溪鎮、馬武鎮、龍潭鎮、新妙鎮、石沱鎮、藺市鎮、同樂鄉的行政區域;將明家鄉更名為大順鄉;保留南沱鎮、青羊鎮、增福鄉、羅雲鄉、大木鄉、武陵山鄉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2016年6月,涪陵區調整義和鎮管轄範圍、李渡街道管轄範圍和辦事處駐地,增設馬鞍街道。調整後,義和鎮轄16個村(社區),鎮政府駐興義南路88號(原址);李渡街道轄19個村(社區),街道辦事處駐致遠路36號(原致韓鎮政府駐地);馬鞍街道轄20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鶴鳳大道6號(原涪陵新城區管委會辦公樓)。調整後,涪陵區轄9個街道、12個鎮、6個鄉。
行政區劃
涪陵區夜景
2018年末,涪陵區轄9個街道、12個鎮、6個鄉,分別為:
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義街道、荔枝街道、江東街道、江北街道、龍橋街道、白濤街道、馬鞍街道;
百勝鎮、珍溪鎮、清溪鎮、南沱鎮、藺市鎮、石沱鎮、義和鎮、新妙鎮、焦石鎮、馬武鎮、青羊鎮、龍潭鎮;
羅雲鄉、大木鄉、同樂鄉、大順鄉、增福鄉、武陵山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涪陵區地理坐標在東經106°56'-107°43',北緯29°21'-30°01'之間。地處重慶市中部,東鄰豐都縣,南接南川區、武隆區,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區、墊江縣。全境東西寬74.5千米,南北長70.8千米,幅員面積2942.34平方千米。
涪陵區居重慶市及三峽庫區腹地,扼長江、烏江交匯要衝,經濟上處於長江經濟帶、烏江幹流開發區、武陵山扶貧開發區的結合部,有承東啟西和沿長江、烏江輻射的戰略地位。
地形地貌
涪陵區地處四川盆地和盆邊山地過渡地帶,境內地勢以低山丘陵為主,橫跨長江南北、縱貫烏江東西。地勢大致東南高而西北低,西北-東南斷面呈向中部長江河谷傾斜的對稱馬鞍狀。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間。區內地貌以丘陵、台地為主(共占54.4%),其次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壩(僅占1.2%)。地貌格局形成條嶺狀背斜低山與寬緩的向斜谷地相間有序排列,而被長江、烏江河谷橫斷為江東、江北、江南三大片。
氣候特徵
涪陵區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常年平均氣溫18.1℃,年均降水量為1072毫米,無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時。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涪陵區土地總面積(幅員面積)2942.34平方千米,2018年末耕地面積為10.10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為12.23萬公頃,內陸水域面積為2.09萬公頃。
礦產資源
涪陵區主要礦產有煤、天然氣、鐵、鋁土礦、石灰石等。原煤儲量3071萬噸,石灰石儲量4億噸,天然氣儲量17億立方米,鐵礦儲量2249萬噸,鋁土礦儲量54萬砘。
2018年3月,涪陵頁岩氣田如期建成100億立方米年產能。
生物資源
涪陵區有無脊椎動物30餘種,主要有水螞蝗、水螺螄、蝸牛、卷葉螟、稻飛虱、瓢蟲等;魚類有7目12科52種,主要有青鯉、鯽魚、草魚等;兩棲動物有中華大蟾蜍、黑斑蛙等6種;爬行動物有烏龜、鱉、烏梢蛇等11種;鳥類有蒼鷹、白鷺、赤麻鴨、紅腹錦雞、鷹鵑等30餘種;哺乳動物有蝙蝠、黃鼠狼、鼬獾等30餘種。其中,保護動物主要有金錢豹、雲豹、華南虎、箭魚、長江鱘、蘇門羚、胭脂魚、豪豬、太陽鳥等。
植物
涪陵區境內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共有330餘科1500餘屬4000餘種。 其中,蕨類植物有40餘科100餘屬500餘種;裸子植物有7科18屬26種;被子植物有180餘科1100餘屬3000餘種。木本類主要有杉、柏、桉樹、千丈、泡桐等;草本類主要有紅苕、玉米、小米、花生、芝麻、豆類、瓜類等;菌類主要有蘑菇、黑木耳等栽培食用菌。
人口民族
2019年末全區公安戶籍戶數45.15萬戶,戶籍人口114.83萬人。戶籍人口中,城鎮人口51.28萬人,鄉村人口63.55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4.7%。按性別分,男性人口58.36萬人,女性人口56.47萬人,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4。全年出生人口0.98萬人,死亡人口0.8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8‰
民族
涪陵區是以漢族為主的聚集區,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較少,多居住于山區。
經濟
綜述
2019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78.66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8.1%。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72.28億元,可比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650.86億元,可比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455.52億元,可比增長8.7%。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2%,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7%。
第一產業
2019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7.87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3.1%,實現增加值72.28億元,可比增長3.6%。增加值中,種植業52.55億元,增長4.4%;畜牧業11.68億元,下降4.1%;林業4.19億元,增長11.2%;漁業3.86億元,增長2.8%。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2019年糧食播種面積137.43萬畝,較上年下降0.2%。蔬菜播種面積117.19萬畝,增長0.7%,其中青菜頭面積72.71萬畝,增長0.3%,涪陵青菜頭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認證。水果種植面積30.31萬畝(含西瓜),增長1.4%。中藥材種植面積2.96萬畝,增長5.8%。
2019年糧食總產量43.9萬噸,比上年下降0.3%。蔬菜產量232.95萬噸,增長2.6%,其中青菜頭產量160.81萬噸,增長0.4%。水果產量17.09萬噸(含西瓜),增長9.7%。中藥材產量2.23萬噸,增長5.8%。
2019年生豬出欄59.66萬頭,比上年下降12.4%。涪陵黑豬、增福土雞等畜牧業穩步發展。全年水產品產量1.93萬噸,比上年增長0.8%。
第二產業
2019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93.42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9.3%,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1.9%。
2019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9戶,其中50億級以上企業7戶。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企業50戶。8戶企業入選重慶製造業企業100強,9戶企業認定為首批重慶市製造業產業鏈龍頭企業。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實現1589.87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1.6%。
2019年進入「三園四地」園區統計的規上企業140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452.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91.3%。
2019年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149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清潔能源產業266.45億元,增長3.4%;新材料產業504.43億元,增長14.1%;裝備製造業288.05億元,增長22.4%;食品醫藥產業395.90億元,增長14.8%;信息技術產業40.26億元,增長24.9%。
2019年年末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註冊企業156戶,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472.30億元,比上年下降2.1%。按在地統計原則核算,在地建築業總產值544.87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57.44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4.0%,占GDP的13.4%。
第三產業
2019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55.52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8.7%,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01.17億元,可比增長8.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4.83億元,增長8.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7.47億元,增長6.7%;金融業增加值37.02億元,增長6.2%;房地產業增加值63.47億元,增長7.3%;其他服務業增加值190.17億元,增長10.2%;農林牧漁服務業1.39億元,增長6.6%。
郵政業
2019年完成郵政業務收入1.84億元,比上年增長3.1%;電信業務總量增長73.9%。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67.82萬件,特快專遞102.55萬件。全區固定電話用戶(聯通、電信)20.65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為46部/百戶(按戶籍戶數計算)。年末移動電話用戶(聯通、電信、移動)122.64萬戶,增長2.3%,移動電話普及率為105部/百人(按常住人口計算)。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固定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用戶36.02萬戶,增長1.3%,互聯網普及率為79.8戶/百戶(按戶籍戶數計算)。
國內貿易
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2.56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0.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88.92億元,增長10.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64億元,增長11.0%。
2019年末納入統計的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單位224戶。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有61戶,其中5億元以上的有19戶,10億元以上的有13戶。萬達廣場、中慧西街開業運營。
2019年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1053.71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2.6%。
相關視頻
航拍涪陵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