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陸風是一種在海岸附近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產生的中尺度熱力環流,屬於小範圍天氣系統,對濱海地區的氣候產生較大影響,是大氣次級環流的一種。一般地,在白晝風從海上吹向陸地,稱為海風;在夜晚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稱為陸風。海風與陸風合稱為「海陸風」。
特點與影響
海陸風在靠近海岸處最強,越遠離海岸,其強度越弱。同時海陸風由於僅僅受一日的熱力變化影響,其強度較弱,一般只能深入陸地20~50公里,並且在天氣平靜時效果較顯著,在受強天氣控制時無法生成。其中秋季受陸風影響較大,春季受海風影響較大。同時,若海風的冷空氣勢力較強,深入陸地,將導致暖空氣被迫抬升,成雲致雨,形成類似冷鋒過境的天氣,對局地天氣和氣候有重要影響。
冷洋流經過的海岸地帶,海陸風最強烈。
冷洋流經過的海岸地帶,海陸風最強烈在海邊住上一段時間,就會有這樣的體驗:晴朗的白天,常有風從海上吹來;而到了夜晚,風又從陸地吹向海洋。這種有規律循環出現的風就是氣象上所說的海陸風。日間陸地受太陽輻射增溫,陸面上空空氣迅速增溫而向上抬升,海面上由於其熱力特性受熱慢,上空的氣溫相對較冷,冷空氣下沉並在近地面流向附近較熱的陸面,補充那兒因熱空氣上升而造成的空缺,形成海風;夜間陸地冷卻快,海上較為溫暖,近地面氣流從陸地吹向海面,稱為陸風,這就是海陸風。
海陸風因僅受一天的熱力差異影響,能量微弱,風力不大,範圍也小,一般僅深入陸地20~50千米,又稱濱海風,在靜穩天氣最為顯著。海風對抑制中午暑熱,調節氣候有很好的作用。我國擁有千萬人口以上的上海市頗得海陸風的恩惠。
成因
海洋的熱容量比陸地大,即海洋能比陸地吸收更多的熱量。
海風
在白晝時,由於陸地熱容量較小,因此升溫比海面快。地面的高溫會加熱其上方的空氣,暖空氣的密度比冷空氣的小,因此會上升,產生一個近地面的低氣壓。此時上升的氣流將使氣壓降低,並且使空氣流向海洋上空;在對應的海洋表面,冷空氣會形成一個相對高氣壓。海面與陸面形成氣壓差,產生水平氣壓梯度力,因此形成「海風」[1]。
陸風
與海風類似。在夜晚時,由於陸地熱容量較小,因此降溫比海面快。海面上的相對高溫將保持其上方空氣的溫度,使空氣上升,產生一個近海面的低氣壓。此時上升氣流將使空氣流向陸地上空;在對應的陸地表面,由於溫度下降較快,較冷的空氣將形成一個相對高氣壓。陸面與海面形成氣壓差,產生水平氣壓梯度力,因此形成「陸風」。 需要注意的是,當環境風場大於8節,並且方向與應該形成的海風(陸風)相反時,海風(陸風)是不可能形成。與此同時,強天氣系統的控制將導致海陸風無法形成,城市的熱島效應帶來的大氣環流也對海陸風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地位
海陸風能夠對局地天氣和氣候帶來重要影響,是重要的氣候資源之一。同時,海陸風與污染物在大氣中的傳播與擴散有很大關係。尤其是海陸風容易產生逆溫現象,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同時海陸風一般產生於環境風場較弱,對流現象弱的時段,也不利於污染物的傳播與擴散[2]。
視頻
海陸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海風是怎樣形成的?,學科頭條,2014-5-30
- ↑ 海陸風的觀測研究和其對污染物擴散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豆丁網,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