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梁志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志天

姓名:梁志天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57年

职业: 建筑设计师

毕业院校: 香港大学

    梁志天,出生于中国香港,毕业于香港大学,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香港注册建筑师。是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拥有香港大学建筑学学士,城市规划硕士多个显赫学位,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1997年创立了梁志天建筑师有限公司及梁志天设计有限公司。
   他以现代风格见称,善于将饶富亚洲文化及艺术的元素融入其设计中,曾被甄选为全球31位著名室内设计师之一,是中国企业最具创新力十大杰出人物,获得过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大奖终身成就奖等。

学历

   香港大学建筑学文学士
   香港大学建筑学学士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履历

   1957——生于香港
   1978——完成香港大学建筑学文学士学位课程,于张刘建筑师事务所当建筑师助理
   1981——以优异成绩完成香港大学建筑学士学位课程,代表香港赴波兰参加国际建筑学生设计比赛,获多项国际奖项
   1986——取得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硕士
   1987——创立建筑及城市规划顾问公司
   1997——重组并成立梁志天建筑师有限公司及梁志天设计师有限公司
   2000——于上海设立梁志天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2001——与MAXXA合作推出第一套家具设计– 「一挚」系列
   出版《梁志天的简约居停》作品专集
   2003——与日本著名设计师深田恭通合组 -梁志天•深田恭通设计师有限公司
   与MAXXA合作推出第二套家俱设计「方元」系列,深受国内外欢迎
   出版《再续简约 - 梁志天》作品专集
   2005——设立中国广州分公司
   与MAXXA合作推出第三套家俱设计–「玲珑」系列,引起国际市场关注
   2006——设立中国北京分公司
   2007——于香港及上海举行 「50 20 10梁志天设计作品展」
   出版作品专集《梁志天50 20 10》。
   2010——推出 "一挚Ⅱ"
   2011——设立中国成都分公司
   2012——举行香港「香港设计‧设计香港」展览并在北京开展「55 25 15梁志天作品展」
   出版作品专集《梁志天55 25 15》
   2013——获委任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1] 
   2014——成功出售梁志天设计师有限公司及其属下之子公司 70% 的股权予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获委任为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 (IFI) 增选常委2014-2015。
   2016——获委任为亚太酒店设计协会副会长。[2] 
   2018——担任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 

风格理念

   梁志天以独特的简约风格,已经为不同的居停空间赋予了全新的感觉,用他的作品演绎着七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酷:以前瞻性的设计笔触,给予胆色和前瞻性的生活品位,在平淡和谐中凸显强烈的感触……设计师利用简洁的线条和强烈的色调对比,配合不落俗套的挂饰和家具,把酷气和帅气全面呈现,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峻:把后现代科技的冷峻和客观引进家居设计,以硬朗的物料和明快的色调,迸发出赏心悦目、隽永怡神的效果。设计师以清新笔触勾划钢材和银白家具,赋予空间素净明亮的神采。
   闲:引进大自然的阳光、空气和树木,把满腔闲情溶化于浓淡有致的碧青和原木中,让人在紧迫的城市生活节奏下享受那难得的一刻闲暇。
   净:一尘不染、素净澄明。设计师用平静的心灵看世界,利用淡淡的家具布局把原有的空间净化,把屋主的气质和品位含蓄地表现出来……
   颐:是东方浪漫情怀与西方简约雍容的巧妙结合。设计师以深木色与米白色的家具组合缔造中国的古品书香,配合别具风雅的挂饰和小物摆设,让空气中弥漫一股颐乐之象。

获得荣誉

   2004 《现代装饰》杂志年度传媒奖、2006 中国企业最具创新力十大杰出人物、2010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大奖终身成就奖。

个人语录

   1、公司多元化是一件好事,风险也会降低。直到1997年公司重组,我希望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双向发展,因为公司多元化发展是好事,风险也会降低,所以我同时开了两家公司。
   2、我是一个爆发力强的力量型的运动员,我更喜欢短跑,所以对短期的室内设计,我能够发挥得更加得心应手。
   3、作为老板,差不多全身上下都是“”,而且每一把都要锋利,不仅要会做设计,还要懂管理和市场推广,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4、年龄是我创业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很难让客户相信30岁的建筑师能做好一个亿以上的项目,所以我尽量在衣着打扮上“”得成熟一些,另外还要多跟别人沟通,做到思想上的成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