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柴胡店鎮 |
中文名 : 柴胡店鎮 所屬地區:山東省滕州市 |
柴胡店鎮隸屬於山東省滕州市,位於山東省南部、滕州市最南端,京滬高鐵、京滬鐵路、京台高速縱貫全境, 鎮域總面積57.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440人(2017年) ,下轄41個行政村。
先秦時期,柴胡店屬薛國。隋代後屬滕縣。清代為滕縣巽八社、孝八社。民國設奚仲鄉。1962年成立柴胡店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設鎮。境內有觀音閣、老北宮、羅漢山石刻造像、漢墓群、古石寨等文物古蹟,歷史上有造車鼻祖奚仲、音韻學家張畊等著名人物。
滕州市柴胡店鎮東部為低山丘陵,中西部為平原。 境內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劉村酥梨為柴胡店特產。 柴胡店鎮是煤炭資源枯竭型鄉鎮, 以煤炭開採、精密鑄造、機械製造、紡織加工、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等為支柱產業。 文化旅遊業占有重要地位,境內有劉村梨園、葫蘆套影視基地、黃連山等景區,舉辦有梨花節和酥梨採摘節。 2013年,柴胡店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4011億元。
滕州市柴胡店鎮先後獲得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全國生態文明先進鎮 、國家級生態鄉鎮 、山東省旅遊強鄉鎮 、省級文明鎮 等榮譽稱號。[1]
地形地貌
柴胡店鎮東部為低山丘陵,西部為平原。東部山區約占鎮域總面積的35%;境內山嶺屬泰沂山系魯中南山區西南麓延伸地帶,山脈呈東西條帶狀展布,共有黃連山、龍山、寨子山、胡山、奚公山等大小山頭46座,最高峰南大山海拔287米;山體主要由青石岩組成,基岩裸露,僅谷底有薄層鬆散堆積物。柴胡店鎮中西部平原由沖洪積物和坡積物所組成,由東北微向西南傾斜,坡降1/1000,總體地勢平坦,局部略有起伏,西南部邊界處海拔最低,為42.4米。
氣候
柴胡店鎮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南部,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明顯,大陸度66.4%,四季分明。春季(3月27日-5月25日)光照長、多春旱,夏季(5月26日-9月7日)高溫多雨,秋季(9月8日-11月6日)天高氣爽,冬季(11月7日-3月26日)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3.6℃,7月平均氣溫26.9℃,1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水量775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245.8毫米(1964年),最小388.9毫米(1981年)。年平均降水日81.8天,平均降雪日7天。年平均蒸發量1217.6毫米,為降水量的1.57倍。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384.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11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9%。霜期平均起止日期為10月24日至次年4月9日,無霜期平均197天。年平均風速2.8米/秒,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水文
地表水
柴胡店鎮屬淮河流域,境內有2條山洪河道(薛河、新薛河)、1條坡水河道(小魏河)。薛河在龍山頭村北入境,向西南流至南辛村西北處南折,向南至沙莊西南進入薛城境,境內長5.2公里,河寬80-120米,明清時期為京杭運河的水源之一;新薛河是1957年在薛河南折處起向西南新開挖而成,至大廟北轉向南至四李莊西流入張汪鎮,境內長6.5公里,為汛期主洪道;小魏河自高橋村北入境,至王官莊西南進入張汪鎮,境內長4.5公里,河床淺窄。 境內年地表平均徑流量約1445萬立方米,入境客水年平均徑流量約100萬立方米,總計約2445萬立方米。
地下水
柴胡店鎮境內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約9米,每年2至6月因灌溉而急劇下降,6至9月因降水而急劇上升。東部山區地下水受斷裂控制,單井涌量小於4立方米/小時,缺水嚴重; 各山嶺多季節性泉眼,其中沙莊東千山下的黑龍潭為千山七十二泉之首,全年湧水,豐水年平均日流量1900立方米,枯水年平均日流量121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後因地下水位下降湧水量減少。 西部平原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空隙水,依靠大氣降水和薛河滲漏補給,單井涌量30-50立方米/小時,其中劉村礦最大湧水量達1540立方米/小時。
土壤
柴胡店鎮境內的土壤有褐土、潮土、砂礓黑土3個大類,6個亞類,13個土屬,18個土種。褐土分布於東部丘陵西區,剖面通體呈褐色或黃棕色,呈微鹼性,質地細偏黏,蓄水保肥性較好。潮土只有河潮土一個亞類,由新薛河泛濫沖積沉積而成,通透性強,保肥差,7218畝,占總面積的11.27%。砂礓黑土分布於南平以東及以南、沙崗以南等澇窪地區,面積3203畝,占總面積的5%,土質黏重,通透性差,地溫低,潛在肥力稍高。
植被
柴胡店鎮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雜生針葉林,原始森林已被破壞,為次生植被所取代。山坡上一般生長側柏、刺槐、松樹、棗樹、山楂樹、核桃樹等樹種,山嶺崖壩等非耕地處有胡枝子、酸棗、荊藤、野花椒、黃蓓草、毛茛、白楊草、羊鬍子草、山菊花等野生植物,平原耕地為農作物覆蓋,路旁河畔植有楊樹、垂柳、玉蘭等綠化植物。 墨子國家級森林公園柴胡店片區位於鎮域東部,面積933.3公頃。 截至2011年,柴胡店鎮林木覆蓋率42.7%,森林覆蓋率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