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朱弘復 |
朱弘復(1910年1月13日-2002年1月24日),我國著名生物學家、昆蟲學家[1]。對蛾類幼期形態學的研究,創立了以數字命名毛序的方法。系統地開展了中國蛾類區系分類的研究。在我國倡導應用數值分類學和支序分類學,對我國生物分類學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農業害蟲的防治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原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動物研究所副所長、代所長[2]
出生日期----1910年1月13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昆蟲學家
逝世日期----2002年1月24日
人物簡介
朱弘復,我國著名生物學家、昆蟲學家、分類學家,原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動物研究所副所長、代所長,於2002年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3]。朱弘復先生是江蘇省南通縣人。朱弘復先生歷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科委農業組組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委、美國威斯靈大學動物學客籍教授等。江蘇南通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1945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衛斯理大學客籍教授。1947年回國。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副所長和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代所長,中國昆蟲學會理事長。從事昆蟲學研究五十年,對昆蟲幼蟲的研究卓成果,所著《昆蟲幼蟲學》至今仍被國外大學所採用。領導了棉蟲研究工作,對我國主要棉蟲的發生和防治理論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預測預報的具體措施,為控制棉蟲危害,提高我國棉花產量作出貢獻。在昆蟲分類學研究方面,對鱗翅類昆蟲有較深入的研究。在分類學原理方面,首先作出"數值分類"外,又開展了"支序分類"。發表論文約百篇。著有《動物分類學理論基礎》等。
人物生平
朱弘復,1910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今海門縣)余東區十甲鄉。1916年入本鄉初級小學讀書,1922年進南通第一高級小學學習,1925年考入江蘇省第七中學(今南通中學)。1931 年夏,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1935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農業研究所助教,在著名昆蟲學家劉崇樂教授的影響下,他對昆蟲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朱弘復隨校南遷到昆明,進行農業昆蟲學研究。他看到祖國山河破碎,家園淪亡,立志走"科學救國","科學強國"之路。1941年,他考取清華公派留學生,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昆蟲學,1942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1947年受聘為美國威斯靈大學客籍教授。1947年秋,應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張璽的邀請,攜眷回到祖國,任該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弘復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昆蟲研究室副主任,昆蟲研究所副所長,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代理所長。
技術成就
昆蟲幼期包括昆蟲的卵期、幼蟲期及蛹期,是昆蟲一生中歷期最長而且最重要的時期。幼蟲期是昆蟲取食生長時期,也是害蟲防治的關鍵時期,重建系統發育進行特徵分析離不開幼期個體發育的研究。因此,對昆蟲幼期形態學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昆蟲幼期發育周期長,蟲體特徵變化大,幼期蟲態野外難於獲得及室內飼養困難等諸多限制,長期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昆蟲幼期形態學的研究一直遠遠落後於成蟲形態學的研究。朱弘復在昆蟲科學上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開創了昆蟲幼期形態學的研究。
為了表彰朱弘復在昆蟲幼期形態學研究領域的重大貢獻,1975年美國昆蟲學代表團訪華時曾授予他"傑出昆蟲學家"獎。
中國是農業大國,蟲害歷來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朱弘復長期對以棉花害蟲為主的多種農業害蟲的發生與防治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為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及植物保護事業做出了顯著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廣大棉區棉花害蟲為患,造成棉花嚴重減產。1950年朱弘復受中國科學院和華北農林部委派,開始組織和領導棉花害蟲的防治研究工作。這項研究歷時十餘年,他多次率隊深入河北、河南、湖北、山西及東北等主要產棉區,長年蹲點調查研究。通過廣泛而深入的田間調查,查明了我國棉花害蟲的主要種類、地區分布、寄主植物、田間發生規律、危害程度、自然天敵等,並訂正了棉大造橋蟲等種類。在此基礎上,對一些重點害蟲,如棉蚜、棉鈴蟲、棉盲蝽象、金剛鑽等進行了系統的生物學與生態學習性觀察,危害損失測定,防治指標和防治方法的試驗以及預測預報的研究,制訂了防治指標,提出了預防為主,以農業措施結合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方法。對當時及後來全國棉花害蟲乃至其他農業害蟲的防治工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對控制一些重要的棉花害蟲危害具有指導意義。這些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朱弘復主編的《中國棉花害蟲》(1959年)一書中。
在害蟲綜合防治基本理論的建立和發展上,朱弘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對多種重要農業害蟲田間發生類型及其種群數量變動進行分析後,朱弘復首次提出了"害蟲發軔地"的概念。他指出,害蟲只是一部分時間在農作物上為害,而另一部分時間則在其"儲存寄主"上生活或在一定的場所潛伏,這些"儲存寄主"及潛伏場所就是害蟲的"自然發軔地",是大田農作物上害蟲最初種群的來源。因此,他提出了"防重於治,將蟲源在其遷移擴散前撲滅於發軔地"的防治策略。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只一味強調大田治蟲的傳統思想。在充分掌握主要棉花害蟲發生髮展規律的基礎上,朱弘復首次創立了棉蟲預測預報方法,即對主要棉蟲的發生期、數量消長、擴散蔓延及其為害性等進行預測預報以開展及時而有效的防治。這一方法在實際應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害蟲防治工作的科學性和計劃性。在害蟲防治措施上,朱弘復提出了"消滅害蟲儲存寄主、實行作物間作套種、調整農作物播種期、提高農作物抗蟲能力、加強田間管理、保護利用自然天敵、適時施用農藥"等一系列綜合防治措施。這些觀點和方法的提出,發展和完善了害蟲綜合防治的理論體系。
朱弘復在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系統地開展了中國蛾類的區系分類研究。他是我國蛾類分類工作辛勤的開拓者。
為使我國生物分類學工作者能較全面而系統地了解近年來分類學理論和方法的新發展,1987年朱弘復出版了《動物分類學理論基礎》一書。該書重點介紹了支序分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對支序關係、特徵分析、系統發育重建及歷史生物地理學等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了系統闡述,並提供了支序分析的具體工作步驟。該書的出版受到我國生物分類學界的歡迎與重視,為我國生物分類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朱弘復雖已年過八旬,但他仍以"生命不息,雕蟲不止","為攀高峰奮蹄腕,化雨人間自着鞭"的可貴精神,以巨大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戰鬥在科研第一線,繼續為祖國做出新貢獻。
朱弘復 |
主要論著
1 朱弘復,高金聲.本草綱目昆蟲名稱注.昆蟲學報,1950,1(2):234-262.2 朱弘復.棉蚜為害對棉株生長與產量影響.中國科學,1950,1:201-242。
3 朱弘復,劉友樵.北京天蛾科幼蟲及蛹的分類.昆蟲學報,1951,1(4):420-450。
4 朱弘復,張廣學.棉蚜在棉田中的消長研究.昆蟲學報,1954,4(3):195-211。
5朱弘復,張廣學.六種常用治蚜藥劑對棉株生長和產量的關係.昆蟲學報,1955,5(1):45-69。
6 朱弘復,張廣學.棉蚜在棉田中的生長與擴散.昆蟲學報,1956,6(3):253-270。
7朱弘復.鱗翅目幼蟲毛序命名及其應用.昆蟲學報,1956,6(3):323-330。
8朱弘復.蚜蟲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9 朱弘復,傅勝發,張廣學等.中國棉花害蟲.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10 朱弘復.棉蚜預測預報.中國植物保護科學,1961,5:86-92。
16 朱弘復.我國若干害蟲的發生類型和種群數量變動。動物學報,1962,14(2):145-154。
17 朱弘復.害蟲綜合防治的理論與實踐.中國農業科學,1963,3:29-31。
18 朱弘復,陳一心,方承萊等.中國經濟昆蟲志·鱗翅目·夜蛾科(ⅠⅢ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19 朱弘復.夜蛾卵的形態及其在分類上的應用.動物學報,1963,15 (6):179-184。
20 朱弘復,王林瑤,方承萊等.蛾類圖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
21 朱弘復,張廣學,鍾鐵森.蚜蟲的數值分類.昆蟲學報,1975,18 (2):211-216。
22 朱弘復,王林瑤.中國古墓出土的一批昆蟲屍體.昆蟲學報,1975,18 (3):333-338。
23 朱弘復,王林瑤.蛾類幼蟲圖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24 朱弘復,王林瑤.中國經濟昆蟲志·鱗翅目·天蛾科(Ⅰ).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25 朱弘復,王林瑤,方承萊.中國蛾類圖鑑(Ⅰ,Ⅳ).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1983。
26 朱弘復,王林瑤.刺蛾的破繭器.昆蟲學報,1982,25(3):294-295。
27 朱弘復,王林瑤.昆蟲卵的孵化及破卵器.昆蟲學報,1983,26(3):256-259。
28 朱弘復.中國蝙蝠蛾屬(鱗翅目:蝙蝠蛾科)支序分類.動物分類學報,1984,7(4):397-401。
29 朱弘復,王林瑤.鈎翅蛾亞科的系統演化.昆蟲學報,1985,28(4):406-411。
30 朱弘復.動物分類學理論基礎.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32 朱弘復.網蛾科分類地位探討.動物學集刊,1990,7:151-153。
33 朱弘復,王林瑤.中國動物志·昆蟲綱·鱗翅目.鈎蛾科.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