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开放型经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开放型经济

来自 教育网 的图片

开放型经济 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的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不同在于: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在开放型经济中,既出口,也进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既吸引外资,也对外投资,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意见》共分11章50条,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强支持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开放型经济 [1] 外文名称 open economy

归属类 经济体制模式

简介

什么是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有何不同?

结构调整中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从"止血"、"输血"进入了培育"造血功能"的阶段,世界经济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需要及早研究可持续发济都是如此。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在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的同时,深入研究开放型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从改革开放的高度认识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2年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国内关于改革和开放的争论增多,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方面,甚至出现了一些针锋相对的观点。其实,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是明确的,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可是为什么会有激烈的争论呢?主要原因是,如今改革的难度增加了,开放的风险增大了。因此,近年来的一些争论,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改革开放,而是如何改革开放。

在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上,有些人认为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我们大量出口,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污染留在国内,换回来的却是不断贬值的美元;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以二战后建立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有些人虽不反对结构调整,但坚持扩大出口,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出口占全球出口不足9%,而欧元区人口占世界的5%,出口却占世界的30%,中国必须继续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赚外国人的钱,何乐而不为?这种说法在从事外经贸工作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中影响广泛。

上述两个观点都有道理,但却形成了严重对立,原因在于把目标等同于过程,把战略与战术混淆。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冲突对实际工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地区和部门在理解和执行中央坚持扩大内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战略方针时,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如果深刻理解并统筹好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必要性和战术渐进性,相关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顺序就会把握得更好。

二、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

按照经济学的界定,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体属于开放型经济体。从这个意义上看,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

经济结构调整是有层次的。内需和外需的结构,投资和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属于第一层次;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属于第二层次;而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属于第三层次。当然,对我国而言,结构调整还涉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和讨论结构调整问题,需要将不同层次的结构调整区别开来。如果混在一起,就难以理清思路。

三、结构调整的时机及其与规模、速度的关系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缺乏结构调整的动力;经济形势差的时候,企业认识到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很多企业生存都很困难,丧失了结构调整的能力。因此,政府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来完善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建立在经济繁荣时期帮助企业积极调整、在经济低迷时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结构调整与规模和速度存在一定矛盾。开放型经济的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都要紧紧围绕宏观调控的目标来进行。因此,在确定对外贸易、吸收外资等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时,要依据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来进行,而不是相反。

最近,国家将今年外贸出口的预期目标从保增长调整为保市场、保份额。这一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体现了不片面追求规模与速度的政策取向。当然,目前外需萎缩的状况尚未根本缓解,出口下降幅度依然较大,是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矛盾,千方百计稳定外需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构调整的第一层次:内外需结构与三大需求结构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非常多,中央已经明确,要在千方百计稳定外需的同时,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逐步调整内外需结构,实现内外需协调发展和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扩大消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澄清。一种影响较广泛的观点是,当前消费已经增长很快(今年上半年实际增长16.6%,是198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何况中国的老百姓收入水平比较低,社保体系不完善,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不大。

这种观点多有偏颇。首先,扩大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将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扩大住房装修、家具、家电、汽车、家政等与住行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其次,不能笼统地讲老百姓收入低、社保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人先富起来,国家对社保体系的投入持续大幅增加,很多城乡居民扩大消费是有基础的,家电下乡成效明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次,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扩大消费的必要性。消费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如果我们拿出一些时间和金钱来旅游、健身、参加培训,工作的效率会更高,效益会更大。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美欧的老百姓经历了一个从"部分储蓄、部分消费"、"量入为出的消费"、"借贷消费"到"过度消费"的过程。其中,借贷消费顺应了"年轻人想花钱但是没有钱,老年人有钱花却花不了"的客观规律,其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

因此,我们要在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上,引导老百姓从当前的"部分储蓄、部分消费"为主向"量入为出的消费"和"适度借贷消费"转变,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五、结构调整的第二层次: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

产业结构可分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可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还可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城乡和区域发展差别较大的国情,决定了产业门类齐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产业,像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这类产业对稳定就业意义重大,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弹性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把创业投资投给一个卖烧饼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希望。这并非笑谈,台湾一种叫做凤梨酥的小点心味道极美,世界闻名,附加值很高。可我们的烧饼,大多数十年不变,恐怕不仅是劳动者素质问题。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要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国家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

企业结构分为所有制结构、大中小结构等,讨论很多。需要强调的是,要继续大力为中小企业"正名",企业不能以大小论英雄,大企业也是由小企业发展而来,更何况现在很多大企业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要继续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并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认识与扶持,道理也大体如此。

六、结构调整的第三层次:市场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

关于调整市场结构,中央的方针是明确的,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拓展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和外延,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实行差别化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主要区别是,发达国家法律法规相对健全,执法和行政能力较强,而且都是多边经济组织成员和多项国际经济条约的缔约方,在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时,即使遭遇争端,也较易在法律框架下解决,而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法律基础相对薄弱;发达国家市场秩序相对规范,假冒伪劣和侵权盗版产品的进入门槛高、处罚力度大,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有的甚至腐败现象严重;发达国家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走向的重要变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走出去"的新的重要市场。把握好这些特点,对我有针对性地开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国家群体,都有自身的特点,需要总结归纳,增强开拓市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两种最主要的贸易方式,调整贸易方式结构也主要是调节这两种贸易方式的比例关系。事实上,这两种贸易方式仅仅是管理方式不同,并无优劣之分。加工贸易是立足国情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对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对稳定和扩大就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与一般贸易方式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对进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可以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而且弥补了加工贸易企业缺乏跨国营销网络、缺乏产品设计能力、缺乏关键技术和设备的不足。但是也要看到,加工贸易监管流程比较复杂,当未来我国企业在出口和引资的国际竞争中不再主要仰仗成本和价格优势时,加工贸易将逐步与一般贸易趋同。但是在现阶段,仍要立足于简化加工贸易管理办法,扩大实施联网监管的企业范围,降低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在贸易方式结构调整中,还涉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贸易与投资互动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经验来看,大都经历了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因此,要从健全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政策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贸易与投资良性互动的局面,逐步形成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走出去"这三个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面共同发展、财政与货币政策及时跟进的局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