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 |
---|---|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於1960年2月成立,是中共廣東省委員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下的學術性群眾團體,是社會科學學術研究、學術交流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是廣東社會科學界的聯合組織,聯合着高校系統、黨校系統、社科院、黨政部門研究機構和軍事院校研究機構五路社會科學隊伍,是省委、省政府聯繫我省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1]
機構簡介
原名稱為廣東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2002年7月改為現名稱,已有46年。所屬省級學會(協會、研究會)共122個,市 、縣 (區)社科聯45個,凝聚着全省十多萬社會科學工作者,形成了全省性的社會科學工作網絡。省社科聯機關設有辦公室、機關黨委、學術規劃部、社團聯絡部等工作部門。省社科聯會刊為《學術研究》雜誌,該刊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我省代表性的學術理論刊物,既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也是國家和我省的優秀社科期刊。省社科還在1984年創辦了廣東社會科學大學,它是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並由國家教育部備案的成人高等教育學校。
46年來,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及其所屬各省級學術社團和市 、縣(區)社科聯,團結組織我省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充分發揮社會科學學術團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發揮"思想庫" 、"智囊團"的作用,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學術研究活動。在鄧小平理論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外向型經濟研究、經濟特區研究、港澳經濟研究、嶺南經濟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及中國近代史研究、孫中山研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史研究方面,都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批優秀的研究人才,並形成了"團結、務實、開拓"的好學風好傳統,在全國產生了良好的影響。[2]
2006年是全國、全省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主義事業的重要一年,也是社會科學事業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一年。省社科聯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圍繞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支持、理論導引、人才培養等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社科聯的橋樑紐帶作用、組織協調作用、諮詢參謀作用、宣傳普及作用,為繁榮發展省社會科學事業,為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做出新的貢獻。
機構概況
創辦人及歷屆主要領導人
根據省委宣傳部1960年2月18日"宣字第072號"通知,設立廣東社科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廣東社科聯"在省委理論工作小組和省委宣傳部直接領導下,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工作"。廣東社科聯的創辦人主要有:時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著名哲學家杜國庠先生和陳越平等老同志。
第一屆1960年2月至1985年3月
主 席:杜國庠 1960年2月
陳越平 1978年廣東社科聯恢復時任主席,至1983年9月。
張江明 1983年9月調整廣東社科聯領導班子時任主席
第二屆1985年3月至1990年2月
名譽主席:任仲夷
主 席:張江明
第三屆(1990年2月至1995年3月)
名譽主席:任仲夷 陳越平 張江明
主 席:梁 釗
第四屆(1995年3月至2002年7月)
主 席:張 磊`
第五屆(2002年7月至2008年11月)
主 席:顏澤賢
第六屆(2008年11月――)
主 席:田 豐
內設機構和主要職能
廣東社科聯機關設有辦公室、機關黨委、學術規劃部、社團聯絡部等工作部門,還有兩個下屬事業單位《學術研究》雜誌和廣東社會科學大學。2003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遷至省社科聯辦公,由廣東社科聯負責規劃辦的日常工作;2004年,我省成立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科學優秀成果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廣東社科聯負責評獎辦的日常工作。2005年,經省委宣傳部批准,成立了社科普及辦辦公室,組織開展全省性社科普及工作。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和工作職能拓展的需要,廣東社科聯的工作架構在原來的基礎上增設了社科規劃辦(社科評獎辦)、社科普及辦、決策諮詢中心等內設部門。工作職能包括理論研究、學術交流、社科規劃、社科評獎、社科普及、社團管理、民辦社科研究機構管理、編輯出版學術研究雜誌、主辦廣東社會科學大學等職能。
四、主要作用和影響
長期以來,廣東社科聯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充分發揮社科聯的橋樑紐帶、組織協調、諮詢服務、宣傳普及的功能與作用,充分依靠全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廣泛團結和積極組織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社團在學習、宣傳、研究黨的基本理論方面;在深入實踐、服務中心,為黨政決策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方面;在圍繞突出廣東特色,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和優長學科建設方面;在傳播社會科學知識,全面提高人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素養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造就了一批功底紮實、富有創新精神的社科理論人才,取得了一大批可喜的理論成果。其中具有嶺南特色、在全國較具開創性和有重要影響的理論成果有:率先開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研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研究、創新方面"先行一步",較早關注經濟特區理論和港澳經濟研究、外向型經濟研究,在孫中山思想研究、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嶺南文化研究、華人華僑研究、第三產業經濟研究、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研究、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五、主要出版物
廣東社科聯會刊為《學術研究》雜誌,該刊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人文學社科綜合類學術理論刊物,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期刊,廣東省優秀期刊。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3年公布的"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中,2005年公布的"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中,《學術研究》均獲"國家期刊提名獎"(銀獎)。
《學術研究》雜誌於1958年1月創刊,初名為《理論與實踐》,1962年改今名,並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同志題寫刊名。《學術研究》雜誌是廣東省社會科學的代表性刊物,辦刊近50年來,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除一貫堅持學科的理論建設和傳統優長學科的發展之外,還注重堅持從高層次切入實際。多年來,在策劃學術專題研討和設置學術專欄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學術研究》雜誌為月刊,每期為128頁,約20萬字,雜誌編輯部設有哲學、經濟、政法、歷史、文學5個編輯室和編務室。經過多年的探索努力,《學術研究》已成為受到國內外關注的、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理論陣地和窗口。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章程(經2008年11月15日省社科聯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本會定名為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簡稱廣東省社科聯),英文譯名為Guangdong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縮寫為GFSS。
第二條 本會是中共廣東省委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廣東省社會科學界學術性社會團體的聯合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繫我省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
第三條 本會的宗旨是:團結和組織本省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大力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理論研討和交流活動,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促進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為全面推進我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第四條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住所為廣東省廣州市黃華路四號之二。
第二章 任 務
第五條 本會的主要任務是:
(一)根據授權,依法對本省全省性社會科學學術性社會團體進行指導和管理,並指導和聯繫本省各地級以上市社科聯;
(二)根據授權,依法對民辦社科研究機構、社會科學類基金會及學科研究基地進行指導和管理;
(三)推動和組織哲學社會科學的各種學術理論研究活動,組織重大科研項目的聯合攻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
(四)組織開展社會科學的宣傳普及、諮詢服務和智力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