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然植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然植被指未受到人为的影响,而依然在自然状态下发育的植被。在河边湖岸海岸等比较多地残存着天然植被。每一种气候都以同天然植被的独特结合为其典型。所谓天然植被,就是生长在人类没有改变或干扰其生长过程的地区的植物。现今已很少残存在人类居住区的天然植被,不但同气候有关系,而且同土壤、地貌、地下水,以及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生境特征密切相关。天然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天然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布的普遍规律,决定天然植被分布格局,因而也是天然植被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中文名:天然植被

外文名:natural vegetation

别 称:自然植被

特 征:未受到人为的影响

范 围:在河边、湖岸、海岸

影响因素:纬度、经度、海拔

概念

天然植被是指某一地区内自然形成的植被,与人工植被相对应,未受人类破坏或改变的,称为原生植被。受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称次生植被。 [1]

内容

每一种气候都以同天然植被的独特结合为其典型。所谓天然植被,就是生长在人类没有改变或干扰其生长过程的地区的植物。现今已很少残存在人类居住区的天然植被,不但同气候有关系,而且同土壤、地貌、地下水,以及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生境特征密切相关。

一般地说把稍微受到人为影响而没有扰乱其基本组成和结构的也看做是天然植被[可特称为亚天然植被(sub-natural vegetation)或类天然植被以区别于天然植被]。顶极群落都是天然植被(广义上,以下同)。有在初次演替中不稳定的演替群落,如未受到人为的干扰,也归入到天然植被中。在河边、湖岸、海岸等比较多地残存着天然植被。另外,天然植被以外的植被称为“代偿植被”。

植被类型

与天然植被紧密联系的是植物群落,对天然植被分类也就是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

植物群落的分类是植物群落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从19世纪至今,植物生态学家们根据不同的原则建立了植物群落分类系统,植物群落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按外貌分类、按结构分类、按植物区系分类、按优势度分类等几种。

⑴按外貌分类

Humboldt创立的常用的分类原则,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为分类依据,基本单位为群丛。这种分类方法的缺点是容易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按外貌分类可将植物群落分为: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疏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丛于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⑵按结构分类

按结构分类与按外貌分类有关联,以优势种、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为分类基础。Fosberg提出以株距(稀疏、郁闭、最稀疏)为依据进行划分。Dansereau提出以植物生活型、大小、覆盖度、功能、叶形与大小、叶子质地为依据进行划分。Kuchler提出把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两类。按结构分类忽视了群落生态特征,没有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⑶按植物区系分类

按植物区系分类是自下而上进行分类,是“堆集”的研究途径。该分类方式考虑到种类成分的一致性,对特征种有很大关注,将群丛作为基本单位。Braun-Blanquet将植物群落划分为四级系统,是欧洲最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按植物区系分类的优点是考虑了植物的生态特征、生活型、地理型,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总体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

⑷按优势度分类

英美学派提出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为基础,有的局限于最高层。分类方法反映了生境的生态学特点,但在优势种不突出的地区应用比较困难。

⑸按生态分类

按生态分类根据的是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Warming最早提出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类。该分类法根据生态因子进行分类,但若仅用一个生态因子对生态学上的等值结果进行分析,而不考虑群落结构、种类成分等,是不现实的。

⑹按外貌一生态分类

该分类方法由Schimper首先尝试,以外貌和生态特征为主要指标,Ellenberg和Mueller-Dombois对它进行了发展,根据外貌将全球植被进行划分,并用生态学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具有较大灵活性。

⑺按演替分类

按演替分类是根据群落动态分类的原则。

分布规律

天然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天然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布的普遍规律,决定天然植被分布格局,因而也是天然植被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纬度

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量及与其相关的热量也因纬度而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即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①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的植被为: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的植被为: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2] 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大兴安岭一吕梁山一六盘山一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分布了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受季风影响微弱,被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在我国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被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水平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

经度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度变化,冈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度分异,即植被的分布和规律为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有人把这种变化与纬度地带性并列,称为经度地带性。

①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但被山脉所阻隔,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森林。

②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度差异远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植被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大致在昆仑山一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和从东南到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区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和荒漠。

在东部亚热带,降水较多(年降雨量1000—1800mm),旱季不明显,有常绿阔叶林;西部亚热带(云南高原)降水较少(年降雨量800—1 000mm),干湿季分明,有偏于性的常绿阔叶林。热带的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为主,局部湿润生境有湿润雨林;热带西部(云南南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与季雨林。东南至西北植被变化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地带、半荒漠和荒漠。

海拔

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左右。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更替,有人称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 长白山的植被垂直带结构为:海拔500 m以下为落叶阔叶林带,500—1000m为针阔叶混交林带,1000—1800m为针叶林带,1800—2300m为矮曲林带,2300 m以上为高山冻原带。 [3]


视频

这四种天然植物,看到一定要远离不能摸,毒性分分钟致命

参考文献

  1. [李昕.《青少年课外知识全知道》.中国华侨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4]
  2. [贾治邦.《论生态文明 》第2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03]
  3. 汉典,引用日期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