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出自《道德經》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中文名 大成若缺 出 處 《道德經》之四十五章 本 意 最完美的事物好像還不完美 引 申 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成語出處
出自《道德經》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其本意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這個跟道家哲學中提倡的「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有異曲共工之妙。
哲學理解
學者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大成也就是大成就的意思。不過,從老子自然道德哲學的高度來看,每個人的成就並不是由世人對其的價值評判所決定的,而是其作為一個自然生命的全部潛能得到了何種程度的發展,也是《莊子-天道》所言之「性修返德」的境界。 這就好比一棵草、一棵樹、一隻螞蟻......他們各自的價值並不是由其對其他物種的利用價值高低所決定的。他們也不會在與其他物種的比較下獲得自己的價值認知。 所以,每個人只要能夠不受世俗觀念的影響而順應自然的去發展自己,生命就有可能得道最大限度的完滿。 「大成若缺」由於認識到完滿生命本質的人不受世俗標準的羈絆,不以世俗標準為準繩,因此不貴重名利。相反,世俗之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就是名利。所以,按照世俗之人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來看,得道之人的人生似乎毫無成就、價值、意義可言。或許,這便是「大成若缺」的本義。 「其用不弊」。 「弊」可做隱蔽、弊端、作弊、害處、解除、疲睏之義,草樹先生認為其意可引申為「阻礙」。由於得道之人具有「弗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以及「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的特性。因此,具有完滿覺性的得道之人其自然無為的行事方式總是能夠通行無阻而不會受到阻礙,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世俗之人則由於受到世俗價值觀念的影響而有了主觀發展的自我束縛,因此其一部分潛能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另一部分潛能卻過度透支,這就導致了對自身生命的摧殘。
電影台詞
王家衛《一代宗師》台詞 葉問:其實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勉強求全,等於固步自封。在你眼中,這塊餅是個武林。對我來講是一個世界。所謂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進步。真管用的話,南拳又何止北傳,你說對嗎?
蘋果LOGO設計
蘋果公司設計的LOGO時可能並不知道《道德經》為何物,然而,這個詭異的蘋果迷倒無數果粉同時,被中國網友拍案叫絕。被咬一口的蘋果,就是頂峰水平的蘋果。不過,敢於設計這樣的蘋果,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吃」的。老子《道德經》有「大成若缺」之語,意思很明白,就是成功者看似有缺陷的。而蘋果公司在行業達到了頂峰,所向無敵,屬於「大成」。大成者立足與世,不可傲立,需要自謙,故有缺陷的提示,加上「大成若缺」的文化理念,設計一個「被咬一口」的蘋果,可謂匠心獨運,文化深厚,異與同行。 [1] 蘋果LOGO設計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